混居型小区居住融合研究——以中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置业小区为例

2012-10-26 03:39:40聂洪辉吴军英
闽台关系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阶层社区

聂洪辉,吴军英

(1.上饶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2.上饶职业技术学院 计财处,江西 上饶334001)

1998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取消了福利分房制度,住房制度开始朝住房供给市场化和消费货币化方向转变。随着时间推移和形势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政策。目前,城市住房基本上形成了多元化格局,具体形态有:旧体制下形成的单位住房小区(包括现在的集资建房)、廉租房、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以及因拆迁征地和旧城改造形成的安置房等。我国城市出现不同阶层日益混居的同时,又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如门禁社区。这种变化还在继续。人们越来越关注不同阶层之间空间分异的后果(也称“贫富分居”),实践操作中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实现居住融合(也称“贫富混居”),学界一般不用贫富概念,因为不同阶层概念更贴切。本文通过案例调查,探讨影响不同阶层居住融合的因素,找到居住空间分化问题的症结,也可以为高档小区与邻近低档小区等紧密相邻的性质不同小区间关系的整合提供借鉴。本文中的混居小区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阶层共同居住的小区,不包括同质性高的单位住房小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安置房,但包括这几种住房和商品房配套建设的小区。

一、文献综述

随着福利分房制度的取消和住房商品化制度的实施,不同阶层空间分异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空间分化会产生阶层间的隔膜和贫富对立等不良后果。正是考虑到不同阶层空间分异会出现社会隔阂,即便不如国外那么严重,也会影响社会安定与和谐。因此,2009年,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共同推出的“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规定:“新建廉租住房采用统一集中建设和在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住房、棚户区改造项目中配建两种方式,以配建方式为主。”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在实践中探索“贫富混居”的可能性。江西赣州在2004年就实行了此政策,在北京混居也将成为常态,但效果却存在争议。上海很多混居小区经济地位较低人群因为居住地离市区较远而不满,兰州普通市民认为“拉板车的与开宝马”居住在同一小区不合适。并且,小区内不同地位人群也产生了矛盾,与初衷背道而驰。[1]通过媒体的调查可以看出,一般赞成不同阶层混居者可以列出很多好处,如阶层间互动实现社会和谐,为下层人提供更多机会等;反对者则认为由于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也会伤害地位较低人群的感情。

门禁社区的出现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者从中认识到了不同阶层居住分化问题,并开始研究造成阶层区隔的门禁社区现象。学术界一般用阶层混居而不用贫富混居等概念,因为阶层内涵包括了职业、教育、收入等多方面因素。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构成一切社会分层的两大基本原则。[2]用阶层更符合现实也更科学。通过审视国外的门禁社区发展历程,有学者认为,在阶层分化的社会现实国情下,我国已经出现社区同质化趋势。如果放任“封闭社区”空间模式发展,势必会加剧城市社会空间异化,造成社区阶层隔离与歧视。对此探索具有实效性的规划引导途径,以保障公共利益。[3]当然,也有相反观点。有人通过调查认为,虽然西方学者对门禁社区持否定态度,然而在中国特殊社会文化背景下,门禁社区与周边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邻里的联系较为紧密,存在功能性互动,地理空间上的邻近反而为不同阶层和不同生活背景的居民之间相互了解、融合、沟通提供了机会。[4]61与媒体记者调查大众对不同阶层混居的态度不同,学者大多研究如何实现居住融合问题。研究者对不同阶层分居和阶层居住融合一般持三种不同态度。第一,有的研究者赞成不同阶层混居,反对分居,并为实现阶层居住融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有的学者通过对上海市的实证分析,认为当前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正呈现重构与分异的演变趋势。城市空间的分化将导致居住隔离、空间剥夺、阶层矛盾和对公共空间的漠视,应该注意城市问题的空间层面。[5]还有的研究者分析了居住空间分化的表现、邻里交往等,认为共同意识和共同利益社区的和谐基础,也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否则混居无从谈起。[6]有的研究者分析了居住隔离现象的负外部性,并借鉴国外政府探索经验,认为应该重新布局社会保障房;在商品房社区中建设社会保障性住房;完善混合社区质量。[7]第二,有些研究者态度相对中立。有的学者态度相对谨慎,认为混合居住可行,但差异也不能过大。公共住宅的资金短缺,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非官方的社区自主组织建设滞后,居民的社区意识较差等是影响混居的重要因素。在现阶段居住空间的分化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居住观念和居住行为模式的差异尚未根深蒂固前,应该通过改进现有的住房政策和城市土地使用政策,鼓励不同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社会成本和经济代价较小。[8]第三,有些学者则通过实证分析赞成一定程度的阶层分居。他们认为社会空间极化是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空间重构的结果,也是全球化下城市转型的普遍规律。原居民、拆迁户、回迁户和购买商品房的新住户构成了社会空间重组的新元素。我国城市社区重构存在社区的同质化和社区间异质性加强两个趋势。虽然同质性不可避免,但在空间尺度上实现居住人口的异质和基础设施的公平调配则是可行且必须的,即在资源上应该公平分配。[9]

从以上论述来看,虽然从理论上讲不同阶层以门禁方式分居会造成诸多不良后果,应该实现不同阶层的居住融合,但是,在现实中有人还是不愿意接受。学者也正是出于避免城市问题的角度,有的提出应该混居并试图找到对策。一方面,从以上调查看,普通居民赞成分居的多;另一方面,政府文件规定要混居,在实践中也按此要求操作。而学界学者对此也意见不一,有的反对分居,因为会影响社会稳定与各阶层交往,产生阶层的隔阂与对立;有的则认为适度分居是合理的,关键是要加大公共设施公平分配的力度,应该在分化初期采取措施,抓住最佳时机解决分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有的则赞成分居,认为中国文化与国外有所不同,分居的危害不是想象的那么严重。那么,对分居混居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分歧?影响这些分歧的背景又是什么?以上争议引发的问题实质是对以下几个问题缺乏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第一,不同阶层混居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学者大多指出居住融合的重要性和提出对策,却忽视了对居住融合的前提和基础的探讨;第二,大多研究者和政府部门对混居只注重缩小物理距离,忽视心理距离的影响,有的指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影响不同阶层混居的因素,但缺乏细致分析;第三,目前门禁社区的研究大多只探讨门禁社区与周边关系,研究不同小区间的隔离问题,忽视了本小区内部的差异即同一小区内的混居问题。学者研究中的访谈显示,有些人在中产阶级小区里面还是相对贫穷的,供房很辛苦。[4]66

二、本文案例及分析

中部S市A 小区是2006年建成的中档商品房小区,靠近省重点中学S市二中和实验小学。此小区有446个住户,其中企事业单位居民262户,无业或退休的城市居民32户,89户为新生代农民工购买,而这其中又有近三分之一是在外地打工属返乡置业型,主要是为孩子上学方便,平常由父母带孩子居住。其他住房到2012年1月调查结束仍无人居住,资料不详。A 小区作为中档商品房小区,里面既有较为富裕的城市中间阶层,也有一般居民,还有相当比例的新生代农民工业主。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为返乡置业,他们中有在中部S市做小买卖的,有的在当地打工或浙江打工,有的买房为自己居住,有的为孩子上学,他们与城市居民差异较大,特别是将农村父母接来同住的更是如此。笔者选择差异较大、对比鲜明的小区一个考虑是,因为新生代农民工(包括他们的父母)与城市居民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较大,更能说明要探讨的问题。调查中主要采取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获取资料,笔者参与了小区各种活动以及纠纷的解决,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

(一)住房市场化:混居小区的形成

混居出现在普通商品房小区的主要原因是,商品房出售建立在货币面前人人平等基础上,按揭贷款制度更为收入相差较大的人群混居提供了支持。就现实来看,同质性高的阶层一般聚居于较高档的商品房小区(包括别墅),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安置房小区之间空间分化明显。因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安置房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特别是户籍限制,购买商品房条件非常宽松。因此,住宅商品化为在城市打工和经商的农民进城定居提供了便利。除可以按揭外,收入较低的农民工也愿意购买中档小区住房,原因是我国居民也有最看重住房的传统,全家哪怕省吃俭用一辈子,东挪西凑也要有自己的房子。还有个原因则是这几年房价上涨非常快,房子越来越值钱,人们更倾向于购买好点的房子,以期望升值。最后就是中西部地级城市放开了户籍限制,买房子可以将孩子户口转到城市,孩子上学非常方便,学校条件也更好。

因此,A 小区刚建成就销售一空,也正是开发商认钱不认人的销售方式造就了一个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居民混居的小区。虽然人们可以通过空间实践如边界策略、门户策略(开放或阻止)、重心策略和分化策略等方式[10],将不是本小区的人排除在小区外,形成门禁小区,但是,房产商货币面前人人平等的销售方式使人们在入住小区前无法阻止与自己不同的阶层的购买,所以,商品房小区必然在此基础上形成混居型小区,同时是与外界界线明显的门禁社区。因此,从小区成立开始就注定小区内部是由不同阶层人群混居,而不是没有差别的同一阶层共同居住。其实由于同样的原因,很多商品房都是这样形成的混合居住型小区。只是大城市的混居可能来自中小城市或收入高的农村人群而已,即居民收入层次上存在某些差别,地域分布更广。因为很多城市商品房都卖出去了,而并不全由当地居民购买就是一个间接证明。在城市的中低或中高档小区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混居的趋势在我国还会持续下去。

(二)价值观的冲突:被赶走的物业

居住在A 小区的新生代农民工平常大都在浙江等地打工,过年回家才会在小区住几天,平常由父母带孩子居住在小区。A 小区内在本市经商的农民平常都在小区内活动。这部分人将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带入小区。最早的冲突出现在与物业公司之间。物业公司上门收物业费无论怎么样做工作,很多新生代农民工都不交。他们认为花了几十万买房还要交其他的钱是不合理的,买房应该是什么钱都付了的。有的明白交物业的道理但还是千方百计找借口不交,常常指责别人的多,自我检讨的少;有的交了物业费的住户家里电器坏了也要找物业;有的将农村的老乡观念带进了小区,一个人不交物业费还动员其他人不要交,自己随手扔垃圾,还指责物业公司不打扫好卫生,不服从物业公司的管理。访谈时,一位物业公司经理说:“一户不交就算了,还能维持,就当他们家里经济困难照顾一下,几十户不交,请保安的钱都没有,有的人还养鸡,我们说了理都不理你,我们也没执法权,干脆让你们自己管好了。”在坚持了两年后,物业公司被迫撤走。笔者调查的S市郊区其他小区同样如此,特别是安置房在这方面表现突出。有的小区几年没物业,小区内花草长得有人高。A 小区的物业撤走以后,业主委员会请了两个保安和两个扫地的阿姨,每房每月交20元,一直维持到现在,会交物业的还在交,不交的仍然不交,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置业人群仍然不交,整个小区管理大不如前。

(三)生活方式的差异:小区矛盾的多面相

在A 小区这样一个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相差较大的小区,物业走后小区内部矛盾更加凸显。在中国商品房社区的一个现实是,对有工作单位或忙于经商的人而言,小区只是一个居住的地方,人们的主要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并不在小区,甚至主要利益关系都不在小区。人们交往本来就少,出现冲突常常难以协调,因为互不理解导致互不尊重。A 小区内部矛盾大致分为三种。首先是农村来的居民养鸡鸭,很多有农村生活习惯的人都在房前屋后养鸡鸭,夏天居住在一楼的住户常常感觉臭味难闻,物业公司在时就难以协调,物业公司走后,居民之间为此事互相争吵,无法解决。结果大家互相不满,其他业主看到养了鸡鸭的住户常投之以鄙夷之色。其次,有的人为方便直接从楼上扔生活垃圾,据笔者调查大多是来自农村居民。有人抱怨:“自己也要走,影响别人也影响自己。”当然,也不一定是缺乏公德心,可能是长期的农村生活随手扔垃圾成了习惯。最后,传播小区居民的是非。在农村,邻居间几乎是没有秘密,村上人凑在一起都会议论其他人的家事,在农村司空见惯的事,在城市却变得不可理喻,大家互不探听也相互尊重隐私。这样,在小区内新生代农民工以及他们的父母格外容易聚集在一块,言论中自然会论及别人家务事,一些隐秘互相传播。有时有些人对小区某居民发表了不利的言论,其关系好的人则会以“告状”的形式告诉当事人,结果,经常会出现“对质”事件,居民间争吵时有发生。当然,主要还是发生在来自农村的居民之间,因为也只有他们才互相传播,但他们对自己的不利言论又格外重视,找机会一定会与“中伤”自己的人争辩一番。

(四)认同感的缺失:中间阶层的逃离

人们只有长期生活于小区中,且小区氛围融洽,环境优美,人们认同感才会高,不会想搬离小区。在改革开放前社会流动小,想搬离社区非常困难,商品房的自由买卖为人们住房选择提供了众多渠道。只要经济条件允许,逃离不满意的小区较为容易。在A 小区,对没有物业、管理混乱、环境脏乱等问题,中等收入以上的人群颇为不满,但靠一己之力又无法改变,因此,在居住三年以后,有的收入较高者只好选择逃离。有的选择高档小区,有的则回到了原单位住房——因为有些单位在近一二年进行了集资建房。那些没有或目前无法逃离的人们也开始在抱怨,然而却少有人公开指责小区内的不良行为,因为换来的只有争吵。最后A 小区会不会成为农村的村庄还不确定,但慢慢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及其父母为主体的小区是毫无疑问的。一位居委会的干部说,通过农村生活习惯,外地农村人赶走了本地人。

(五)小结:分居还是混居

有学者认为,不同阶层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不一样,居住同一小区确实会产生摩擦,甚至引起中产阶级逃离。相反,在同质性强的社区,底层人群或收入较低人群不易产生社区内被歧视感并因此滋生怨恨。政府采取各种住房配套建设,目的是为减少社会隔阂,增进社会和谐,但这种注意物理距离,忽略心理距离的做法效果是打折扣的,在实施之初就遇到阻力。事实上,国外探索不同阶层混居实践的效果也存在质疑。在重视人文环境的美国,“穷人迁入后富人就迁出”的现象很常见。[11]即使是同一阶层不具相同生活方式,缺乏公共道德,矛盾也难以避免。[12]这就意味着在中产阶级社会平等观念较强,公民精神丰厚,公共道德水平较高的英美等国也会出现社会中上层避免与下层人群混居的现实。

因此,通过对A 小区的研究,本文赞同目前不同阶层适度分居,因为混居是要有前提和基础的,那就是平等观念,大众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相同或相近的生活方式,而公民精神和公共道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区认同和价值共识更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价值观日益多元,但多元背后却忽视了共识和价值基础,成了没有底线的多元,没有共识的多元,实质是价值观上的混乱。各阶层都只为自己的利益找合理甚至无理的借口,在多元中放弃了共同的价值评判和标准,即迪尔凯姆所说的集体意识。如果这样,不管分居还是混居,整个社会都难以形成凝聚力,遑论一个小区。反之,具有这些精神,适度分居并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当然,在此基础上,再建立起中产阶级社会,那么混居也将是以后的趋向。无论如何,价值共识和情感认同仍然是起决定性的因素。在农村,我国农民贫富能够混居且和谐相处,有几点是不容忽视的,同宗族、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互助关系和长幼有序的伦理关系,使他们共享一套最基本的价值观,再加上违反规则将受到整个村庄舆论惩罚的威胁,使得农村村庄维持长久的贫富混居的和谐与稳定。而城市小区有地缘关系和利益关系,但缺少情感关系和相同价值伦理,如能建立相应的规则并保证惩罚的有效性,不同阶层实现居住融合还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农村村庄的思想联合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可以为城市小区建设提供借鉴。同时,整个社会缩小贫富差距,形成集体良知,践行公共道德对不同阶层混居十分关键,因此,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对建立橄榄型中产阶级社会,构建中产阶级社会核心价值观十分必要。

三、实现居住融合的若干着力点

在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我国城市化和住宅商品化将不断推进,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意愿不断增强,不同阶层混居将是一个主流,空间分异也会同时进行。不同阶层相处的价值观层面上的思考不可或缺,也是消除分歧的重要基础。要使各阶层混居实现居住融合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平等观念是前提,中产阶级社会是基础。平等观念是影响不同阶层混居的重要因素。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人选商品房都不愿意选择靠近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安置房小区,认为会影响到风水,靠近“穷人”很不吉利。因此,实现不同阶层混居首先要消除人们的歧视与偏见,整个社会要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其次,整个社会要实现公平正义,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不同阶层就容易形成共识,消除歧视并理性共处;最后,努力建设中产阶级社会应该是不同阶层混居的重要基础,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不但物质生活较富裕,且文化差异缩小,处理问题较为理性平实,促进居住融合相对容易,也具有物质基础。

第二,对小区公共物品的投入采取反向歧视政策。目前,我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安置房与商品房无论在外观,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差别。在中部大多数城市,只要看到小区楼房外墙漆成黄色肯定是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安置房,商品房颜色则多样漂亮,而且肯定不会是质量较差的油漆,人们很容易将几种住房区分开来。在其他城市大多如此。外观和质量上的差别,容易引起居住在低档小区人群的情感不适。更为重要的是,公共设施差别非常大。政府在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安置房时,为节约成本,降低价格,在公共物品上的投入比较少,而在此居住的人群由于资源的制约,争取公共投入的力量有限。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些小区的公共投入,与商品房投入相比要更大,即所谓的反向歧视。努力提高这部分人的生活质量,提升精神面貌。为来自农村的农民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一个合格的城市居民打下物质基础,作好铺垫。

第三,加强社区建设特别是提升社区服务质量。从调查看,中部地区城市社区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社区服务薄弱。不但民间组织缺乏,居委会服务意识也不强,没有起到服务社区、协调利益和化解矛盾的功能。应该尽快将社区建设落到实处。混居社区的社区建设重点应该是加强城市居民与返乡置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沟通与合作,动员他们共同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发挥社区内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激发他们社区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社区参与增加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社区服务方面,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居住,返乡置业人数不断增多的现状,最为紧迫的任务是缩短他们及其父母在文化上的不适应期,加强社区教育是当务之急。对那些在城市小区购买住房的新生代农民工及父母开展进城教育。教育内容包括交物业费的合理性,与城市居民交往的规则,不要乱扔垃圾以维护生活环境的优美,绿化带不能种植蔬菜,不能养鸡鸭等,改变他们农村传统生活方式,遵守城市小区的规章制度。当然,也要保留农村良好的文化传统,如邻里互助,交往的纯朴性和亲密性等。

[1]北京上海兰州“贫富混居”调查[EB/OL].(2010-08-17).http://focus.news.163.com/10/0817/10/6E9JBPCN0001 1SM9_4.html.

[2]周怡.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74.

[3]余侃华,张沛.国外门禁社区发展的多视角审视与反思[J].规划师,2010(10):86.

[4]封丹,朱竑.住宅郊区化背景下门禁社区与周边邻里关系——以广州丽江花园为例[J].地理研究,2011(1):61-66.

[5]杨上广,王春兰.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与治理研究[J].社会,2006(6):133-136.

[6]李远行,陈俊峰.城市居住空间分化与社区交往——基于南京市东山新区个案的实证研究[J].开放时代,2007(4):59.

[7]黄静晗.混合社区与居住融合探析[J].现代经济,2008(6):145.

[8]单文慧.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模式——价值评判与实施策略[J].城市规划,2001(2):29.

[9]李志刚,吴缚龙,卢汉龙.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2004(6):60 66.

[10]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40.

[11]秦晖.廉租房 之弊:西方 的与中国的[EB/OL].(2012-03-01).http://view.http://view.news.qq.com/a/20120301/000013.htm.

[12]吕大乐,刘硕.中产小区:阶级构成与道德秩序的建立[J].社会学研究,2010(6):25.

猜你喜欢
阶层社区
新联会聚合新阶层新能量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5:14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46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00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英语文摘(2019年7期)2019-09-23 02:23:24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跻身富裕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