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红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8)
五年制高职生入党热情动态调查分析
吴立红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8)
通过跟踪调查分析五年制高职生入党热情,了解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动态。五年制高职生入党热情不断高涨,但在不同时期学生入党人数分布不均匀。这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学生入党动机存在较大功利性,帮助学生端正入党动机是今后我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职生;入党动机;党建工作
学生党建工作是支部工作的重要内容,肩负政治引导、思想教育,帮助高职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如何做好学生党建工作,使其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没有现成模式和经验。为了解学生入党动机、思想变化特点与规律,寻找持续有效的解决途径,笔者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以2006~2008级五年制高职生为研究对象,2006级500人,2007级770人,2008级780人,共2 050人。材料收集至2011年7月,年龄≥18岁的占94%。对入党申请书数量按年级、时间进行统计。
1.2 方法
对各年级学生递交的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按时间输入Excel表格,以班级和时间分类汇总。采取查看学生思想汇报、对各年级分别进行座谈、向班主任调查和个别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入党的认识。
1.3 统计学处理
建立数据库,资料录入后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卡方分析、方差分析。
2.1 递交入党申请的人数
不同年级要求入党、递交入党申请的人数不同。近年来人数不断增加,但没有呈现出年级越高写申请书的越多的趋势。相反,2007级、2008级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比例显著高于2006级(P< 0.01)(见表 1)。
表1 不同年级入党申请人数比较[n(%)]
2.2 同一年级递交入党申请人数随时间变化
同一年级学生随在校时间延长,入党申请人数都有增加,尤其在第二、三学年,2007级和2008级表现突出。2008级在第二学年、2007级在第三学年申请入党人数较上年有明显增加,2007级、2006级到第四、五学年,即高年级递交入党申请书人数明显减少。如2006级在第五学年数量仅是上年的1/10,2007级由三年级的24.3%下降为四年级的3.6%(见表2)。
表2 同一年级入党申请人数随时间动态变化情况[n(%)]
3.1 申请入党人数增加的原因
随着在校时间的延长,学生入党热情增长,一方面是学生年龄增长后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是学校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成效的体现。我校自2008年起实施校系两级管理,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如学生干部培训、介绍先进学生事件、业余党课等活动常规化,宣传力度加强、受教育面增加,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入党热情,表现为2007级、2008级在同一年级内申请入党人数显著增加。2006级由于2009年在校外实习,申请入党人数增加不明显,从侧面说明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其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通过学生座谈、查看学生思想汇报和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在上述措施中,学生易接受与学习、生活相关的教育,所以,优秀学生以自己成长为例,讲述切身感受,受学生欢迎。如有学生说“优秀同学的事迹介绍更容易让自己找到努力的方向”,“把教育和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更容易让自己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对自己更有信心”。这也提醒教师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避免说教,应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
3.2 申请入党人数减少的原因
表2表明,高年级特别是进入第四学年后,学生入党热情骤然降低,为此,教师采取座谈、调查问卷和个别交流等方式进行研究,发现其原因如下。
首先,第四学年开始,学生以实习为主,临床教学中忽视了思想要求。地域距离使得递交入党申请不方便,也是其主要原因。从思想汇报数量上看,学生实习期间递交的思想汇报数量明显减少。
其次,在班主任访谈、个别交流中发现,学生持有“高年级再写入党申请来不及了”、“看着没机会了,就不想写了”的观点。
最后,少数学生觉得入党要求严格,每年发展的学生党员数量有限,有“算了、怕烦”的思想。
以上情况说明,学生入党动机和态度呈多元化和复杂化特点,带有较多荣誉性、功利性和从众性,这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1]。他们大多没有真正理解党员的政治责任和承担的社会义务。如何对学生进行持续教育和引导,让其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抛弃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是今后学生党建工作需进一步探索的内容。
本次调查表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学生入党热情日益高涨,但入党人数不同时期分布不均匀,学生入党动机存在种种偏差。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学生党建工作就需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2],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持久性。
[1]边社辉.大学生入党动机及其教育引导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8):84~87.
[2]梁丽,傅洪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2):26~27.
G526.5
B
1671-1246(2012)07-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