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澄
基于“专升本”考试的高职数学课程设置与构建
——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沈 澄
分析了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联考课程体系中高等数学考试大纲的变化,以及目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通过调整数学课程设置结构、建设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形成“教—考—赛”联动教学模式等途径,重新构建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思路。通过改革实践,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挖掘了学生的潜力,真正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高等数学;应用数学;课程设置;专升本
作者介绍:沈澄,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
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余祖光说:“21世纪的劳动市场是个更加多变的市场,职业转换频率加快,我们不仅要为受教育者第一任职岗位提供充分的职业准备,还要为受教育者未来的晋升、转岗、再就业、再培训创造比较便利的条件。”职业教育要求终身化,使人的职业发展成为一个有机体,其内容涉及学历与非学历,正规与非正规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也涉及体制内外的多种教育与培训形态以及职业教育学习类型。[1]“专升本”是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的制度,是高职学生实现职业教育与其它各级各类教育衔接的通道,是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的桥梁。本文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专升本“高等数学”新考试大纲下高职数学课程的设置与构建。
2012年,浙江省调整了普通高校“专升本”联考课程体系,并扩大了考试专业的范围。“高等数学”不再分文理,其考试内容由往年的《高等数学》(一)与《高等数学》(二)整合而成;相对《高等数学》(一)来说,删减了其中“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内容,相对《高等数学》(二)而言,增加了“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内容。表1所示为2012年《高等数学》考试大纲与往年的比较情况。具体分析发现,《高等数学》各章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较2011年均有加深,例如:增加了“柯西(Cauchy)中值定理”、“泰勒(Taylor)中值定理”内容,明确提出要会“用罗尔中值定理证明方程根的存在性”,会“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证明简单的不等式”;增加了“有限区间上无界函数瑕积分的概念与运算要求”;对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和函数是连续的、和函数可逐项求导及和函数可逐项积分”的基本性质,由往年仅作“了解”提高为“要求掌握”;增加了“齐次微分方程的求解”,提高了“二阶线性常系数非齐次方程的自由项f(x)”的要求;要会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及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等。[2]
这些变化提高了课程要求,增大了考试难度,也激励了更多学生学习“高等数学”课程的积极性。如何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搭建学生从高职到本科的升学“立交桥”,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高职数学课程设置面临的新问题。
上述“专升本”考试的新变化,进一步凸显了“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表2所示为浙江省高职院校数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由表2可见,各专业数学课程名称不统一,如建筑类开设“高等数学”,电气类开设“应用数学”,制造类开设“工程数学”,等等。尽管这些数学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相似,但与表1对比后发现,就“专升本”考试对“高等数学”课程的要求而言,当前数学教学内容严重缺失,教学学时明显短缺。一是对新大纲增加的教学目标几乎无法涉及;二是已涉及的内容其教学深度也远远达不到大纲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推理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与数学运算相结合等方面的训练,欠缺应有的数学本质。再加上近几年各院校招生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省内招生扩展到面向省内及省外部分城市招生,由此带来生源状况的复杂性。课程的教学对象包括来自普高、职高、“3+2”、委培定向等形式,因地域与生源层次的差异,给具体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严重制约了“服务专业学习”的数学课程理念的实施。
表1 浙江省专升本《高等数学》考试大纲对比[2]
表2 浙江省高职院校数学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成为21世纪课程改革的方向,为解决萦绕在教学中“数学学习很重要,学习数学很艰难”的问题,作为教师,应积极尝试自主型学习、研讨型学习和协作型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近几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了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深入开发,对数学课程改革进一步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学校明确了“在目标上实现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在计划上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在途径上实现校内外、学期内外、课内外相结合”,“在规格上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2.将数学课程名称统一为“应用数学”,并结合专业分学期分层次开课,构建三维纵向模块,如表3所示。其中:公共模块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微分方程内容,并引入数学实验,作为各专业必需学习的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以够用为度,应精讲细讲,让学生彻底弄懂;专业需求模块包括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傅里叶级数与拉氏变换、图论与线性代数等内容,以供不同专业对口选择;专升本与能力竞赛模块则针对学习有潜力、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而设,旨在进一步强化素质拓展训练,扩大学生数学视野,提升人格品质,为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奠定基础。
调整后的“应用数学”课程结构有效对接了专升本《高等数学》新考试大纲的教学要求,使学校2012年专升本录取率大幅度提高,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网络课程建设是规范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兼具长期性和适时性的工作。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是由清华大学开发的教学管理系统,“应用数学”网络课程建设划分为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材料、试题试卷库、课程管理等16个栏目。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之间的关系。
2.要改变“单项灌输”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环境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讨、协作学习等多元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知识模块,教师可先将与此模块相关的数学课程向学生作简要介绍,要求他们上网查阅,收集、整理知识,以唤起学生对知识追求的欲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探索知识。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成网络教学平台,吸纳国内外优秀数学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友情链接名师讲坛、优秀数学网站,充分展示课堂授课、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整合优势,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表3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数学”课程构建
例如:对于复杂的图形,可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动态演示,从而使数学原理更生动具体;利用数学软件,可描绘函数图像并解答相关数学问题;学生通过网上答疑、在线测试等网络交互功能,使得课程评价方法更加先进,等等。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扩展了课时容量,增大了知识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是课内教学活动向课外自主学习空间的延伸,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服务与课程设置理念。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教育之融合,职业素质教育以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职业态度、职业认识为出发点。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职业素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体现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考核要有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内容,同时,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技能和素养[3]。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数学”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形成了“教—考—赛”联动的教学模式:“教”即实现公共基础课与专业限选课的教学服务专业学习的要求;“考”即实现与“专升本”考试对接的需要,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赛”即实现参加高等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能力培养的要求。“教—考—赛”联动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是“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
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学校“应用数学”课程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内容体系、较为丰富的教学形式、较为稳定的师资队伍、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效整合了资源,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汤霓,石伟平.职业教育发展终身化趋势及其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Z1):53-57.
[2]沈澄.新《高等数学》专升本考试大纲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8-81.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G712
A
1674-7747(2012)18-0022-03
[责任编辑 盛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