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文精神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2012-10-25 01:41曾磊
人民论坛 2012年26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曾磊

【摘要】人文精神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维度,其概念和含义在不同时代及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马克思人文精神论是马克思关怀现实的人的命运的集中反映,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人文精神,是新时期马克思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体的人为出发点,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振兴中华,实现百余年来民富国强的愿望前仆后继。毛泽东、邓小平的强国意识和富民理念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的艰辛探索和意识进步,体现了马克思发展观对人的现实关怀。当社会发展到21世纪,人的现实关怀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的终极关怀日益凸显出来。从江泽民到胡锦涛,党中央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开始注意把人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统一起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实质性进步。

人文精神概述

人文精神来源于拉丁文humane studio(人的研究),英文为humanity,本是相对于神的研究而言的。今天所讲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是指Humanism。20世纪80至90年代,在中国的“人文精神危机与人文精神建构”的大讨论中,人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歧义百出。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存在的思考,体现人的终极价值;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精神价值或价值信念,可以引导价值创造;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一切人文学术的内在基础和根据;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新的“道”,在形而上的层次上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整合提供意义系统和沟通规则;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文人精神,是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或思维状态,或是知识分子对世界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方式和介入方式;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的主体精神、理性精神、伦理精神、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的追求;有人将其归结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人类精神,把人文精神向多角度多层面拓展。这些观点各有其道理,从某种意义上为人文精神概念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文精神既有永恒的主题,又是历史的范畴。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其核心是如何做人,包括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追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寻等,这是人文精神的永恒性内容,寓于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之中。同时,人文精神又具有时代性,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精神,其具体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迁延、变化、汰旧生新,不断衍生出新的生命活力。

马克思人文精神的内涵

实践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存在方式。马克思将人自身的存在和实践联系在一起,并把人的本质力量同物质活动紧密结合,同时还把人的不同感性活动置于实践活动中加以研究。人的生存与发展受制于实践,可以说实践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换言之,人的生存与发展实质上就是实践活动。人的发展与实践的发展密切相联,人的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实践活动水平的提高,两者之间的发展具有一致性。社会交往形式、生产力、教育文化、资金等是人的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这些必须在实践创造活动中才能获得。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的体质、魄力、才智的增长,而且还催生了人的价值的形成和体现,人的幸福也需要从劳动中得到;人的解放也需要从实践中加以获得。事实上,人正是在不断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认识了有关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发展,并逐步使得人与世界的认知性形成关联。总体而言,实践是人一切活动的根本存在方式,实践创造了人并包括人的所有一切。

“自由自觉的活动”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人的本质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一是“人的本质并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从现实上来讲,它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人的类特征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在马克思那里,人活动的特性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一是人的活动具有自由性,二是人的活动具有意识性。人的生命活动具有意识性,就在于人自己的生活被看成是他的对象,或者说,尽管人和动物均是具有意识性,但人的意识性包括了自我意识,这种意识能够让他认识到自己在生活,并将自己的生活作为对象去加以探索,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能够过得更好,人就必须精心计划和设计自己的生活。正是因为人具有这种计划性、目的性的自我意识,人的活动才具有自由特性,即人为了达到自己生活的更高目标,就会努力积极地去活动。总之,人的本质体现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受动性和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和受动性是矛盾统一体,随着人自身的发展进步,其受动性会不断消逝而能动性增生。

人的解放与自由是社会主义最高价值目标。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的價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最高价值目标。关于这一点,马克思率先对其进行了充分阐释,在他看来,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决定着生产力。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要前提。以人的发展的视野来看,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中的社会功能以及最高价值目标而言,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题。让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是马克思对人类命运关怀的最高追求。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决定了自己生活的无限性,并催生了人的本质力量,也即是丰富性的能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因为在具备丰富性能力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可以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的主观诉求,也是人的现实活动,更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学说具有强大的人文魅力,就是因为它一直将人的理想追求和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人的理想是可望又可及的,而不是一种不能实现的东西。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人文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赋予马克思人文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发展问题是当代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从“物本”转向“人本”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以人为本从科学发展观高度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人文精神,是对时代潮流的顺应和推动。以人为本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人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它对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理解,既把握了“人民本位”这个基点,又反映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不仅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愿望,也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诉求。

以人为本构建起马克思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系。马克思人文精神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价值哲学的基本观点,诸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主体地位、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人的发展的价值理想等。以人为本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关于人的价值哲学思想,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系。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人民本位思想,即以最广大人民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人民主体思想,即坚持人民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人民利益思想,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和谐思想,即人与社会要和谐发展、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人的发展思想,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价值观教育思想,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国民进行价值观教育。以人为本构建的马克思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系贯穿于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以人为本开辟了马克思人文精神的实践途径。实践性是马克思人文精神的本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本质的力量不可能充分展现出来,主要还是表现为一种精神形态。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直接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执政理念,这就为实践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开辟了广阔途径。党把以人為本理念与党的宗旨意识紧密融为一体,从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层面深化了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理解,把政治坚定与文化自觉高度统一起来,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把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中,坚持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需求,切实保障人民权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党把以人为本理念运用到国家外交政策中,倡导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结语

与马克思人文精神相比,科学发展观的人文精神在继承了马克思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精神内涵的层次性更强,同时针对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等方面提出的指导思想更明确、具体,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可以说“以人文本”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精神既与马克思人文关怀精神一脉相承,又对马克思人文精神创新发展,使之更具体,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国情,因此在指导我国当今的社会与经济建设等方面有它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宣传统战部)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