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兰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121)
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研究
张桂兰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12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在层次和衔接上还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通过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比较,提出了层次上移、级段对接、职普沟通的思路,从一个侧面对我国未来教育体系进行了构想。
国际;职业教育;比较与启示
近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大,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不畅
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门槛。虽然同属职业教育,但是中职毕业生想要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难度很大。要想进入高职院校,必须经过和高考同时进行的对口升学考试。而这样的考试招生指标有限,录取率极低。据了解,2010年河南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毕业生约为57.50万人,当年的中职升高职的计划指标是4.4万人,仅占7.65%;而当年河南高校录取高考考生的比例则达到80%以上,可见中职生升高职是多么的困难。
(二)高职教育层次不高
我国自1980年设立了首批13所职业大学以来,到2011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达1246所。30多年来,高职学校数增加了将近100倍,但是办学层次还一直停留在30多年前。当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了职业教育博士层次的时候,我国还政策性地把高等职业教育限定在专科层次,这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关注度不够
一方面是社会对高端技术人才迫切的需求,一方面是政策的制约,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进退维谷。职业教育是一种有别于研究型教育的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必须使社会方方面面都参与进来。目前我们虽然高调倡导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但是学校以外的社会反应冷漠。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它是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并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等同发展,建立具有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教育互相联系、互为呼应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实际上,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应该是相对提前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的。教育需要成熟的知识体系和完备的教师队伍,所以只能在行业成熟以后才能展开。而职业教育是服务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要求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培养急需的人才。这就和教育的“惰性”产生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一些国家和地区结合实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我国台湾地区在经济不断发展需求的驱使下,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建立了职业教育相对完整的体系,从初等职业教育一直延伸到研究生教育。通过将大量的专科学校改制成为技术学院或“升格”为科技大学,建立研究所硕士班和研究所博士班等途径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1]。
(二)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中、高级职业教育的共同之处,都在于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直接服务。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般会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当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就必然需要升级换代。产品层次的提高必然要求生产者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实现真正的“无缝对接”。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国家、社会和企业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在高中阶段已经有大约70%的学生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在完成职业学校的学习后,毕业生可以通过“补充考试”进入专科高中学习或直接获得专科大学的入学资格。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升入高等学校。这已在德国成为高素质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经验[2]。
(三)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
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层次。国际上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实现职业教育体系的途径。在这方面,日本根据本国实际做了一些尝试。日本的职业教育是以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为起点的,设有职业高中、高等专科学校(包括短期大学)和大学,实行多层次办学体制。职业高中培养初级技术工人和熟练技术工人,大学培养工程师。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的进一步升级,高等专门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在更高层次上满足社会的需要。日本政府针对这一现状,设立了技术科学大学。这类大学在制度上一个鲜明的特色是以三年级插班为主体。原则上本科学生都能升入研究生院[3]。
总的来看,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呈现如下主要特点:
1.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中初级技术人才的出口,进行就业教育;另一方面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提供职业基础教育,向高校输送人才。
2.多数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都有层次上移的趋势,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等国家已经有了研究生层面的职业教育。
3.对于中职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的资格,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规定。我国现行政策是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而国外大多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规定凡高中阶段的毕业生都可在高校注册入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无须考试就可进入高职学习。
根据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有必要尽快调整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近年,我国高中阶段每年的毕业生都超过1000万人,而高校招生计划还不能满足每个考生的需求。2010年,我国10864所中等专业学校共毕业5430524人;14058所普通高中共毕业7944335人。两项累加为13374859人。而当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为6617551人,不到毕业生总数的50%[4]。中职毕业生继续升学的比例更低,总体上不到10%。我们的高等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需求。所以,我们不可能照搬德国的“双元制”和日本的“插班制”,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尽快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职业教育层次上移
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职业教育的层次必须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我国当前把职业教育政策性地定位在大专层次,从认识和实践上误导了一种由教育层次来确定教育类型的倾向,使得职业教育继续沦为“终结性教育”,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封闭的、僵化的而不是开放的、灵活的状态,失去了活力和潜力。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已经出现了重心上移的势头,并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国家要解除对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的禁锢,允许一些办学思路清晰、办学目标明确、办学条件具备的高等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
(二)中、高职教育实现“无缝对接”
就世界范围来看,高职教育的入口也渐趋通畅。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依然有着很高的门槛,必须经过考试才能进入。鉴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现状,应鼓励高职院校多招收中职毕业生。中职毕业生没有必要再通过和高考同时进行的升学考试,可通过注册、对口升学等途径直接到相同或相近专业的高职学校学习,开通“直达车”,实现“无缝对接”。实际上,目前我国多数中职生继续升学的动力不足。2012年,某生源大省面向中职生的对口升学计划为44000人,当年该省的中职毕业生超过50万人,而实际报考人数却只有31000人,94%的中职毕业生不愿报考。这样,就是录取了所有报名考生还完不成计划。在这种情况下,考试已经没有了意义。为发展计,国家甚至还要出台政策鼓励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因为未来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这个层次的人才。
(三)构建普教职教相沟通的大教育体系
建立普教职教平行发展,相互沟通,办学主体多样,学历层次齐全,办学功能完备,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开放式、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体系。(见图1)
图1 我国未来教育体系构想图
[1]董琦.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4,(7):54.
[2]张健.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方式[J].职业教育,2002,(4):40.
[3]陈乃林.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焦锦淼.2008年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G71
A
1007-905X(2012)09-0060-02
2012-06-01
张桂兰(1955— ),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