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爱,刘启贵,孔 英,闻庆平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教育管理
麻醉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杨宏爱,刘启贵,孔 英,闻庆平3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通过对国内23所院校麻醉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学时数的研究和对比分析,修订了新的教学计划,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麻醉学
10.3969/j.issn.100221701.2012.10.022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是一项复杂而又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事关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1]。它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和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不仅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更要满足培养目标和体现办学特色。我校2005年开始招收麻醉学本科学生,在经过一轮五年培养周期之后, 2010年对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并于2011年顺利实施。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等方法,查阅了国内23所高校的麻醉学本科培养方案,并与我校对比分析,制定了修订原则并进行了修订。
表1 麻醉学专业特色课程统计表
(一)现状调查。
通过参阅国家教育部2007年出版的《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2]以及网络调研,共收集了23所高等院校在2000年以后修订的麻醉学(不含专业方向)教学计划。
1.修订的时间。最早为2001年,最新为2009年,在2002年、2003年修订的占74%。
2.必修课程体系。调查的23所院校均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麻醉学为主干学科;采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手术性质学科的教学内容明显高于非手术的学科;有超过60%的学校开设了医学与人文交叉类课程;有30%以上的学校开设了新兴的医学科技进展与思维类课程,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3.麻醉特色课程体系。麻醉特色课程是指专门为麻醉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麻醉基础和麻醉专业两类。有少部分院校将其中的122门课程开设为限定性或专业选修课程。调查的23所院校100%开设了临床麻醉学、危重病医学(或重症监测治疗学)、麻醉设备学(或麻醉物理学)课程,95.7%的学校开设了麻醉生理学和麻醉解剖学,有91.3%的学校开设了麻醉药理学、疼痛诊疗学,具体开课学时与实践教学开出率见表1。有1所院校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了麻醉学导论,仅我校开设了麻醉药物代谢动力学。
(二)我校新版教学计划的研究。
1.修订宗旨与原则。第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工作精神与卫生事业发展要求。第二、密切围绕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第三、突出麻醉学特色和我校办学特色。第四、以人为本,减负增能,缩减课内学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第五、扩大实践学时比例,强化麻醉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培养。第六、适应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现学分制管理内核。第七、课程体系整体优化,选择优质教育资源,及时固化改革成果。
2.课程体系的构成。麻醉学专业属于临床医学类专业,毕业后必须经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不仅需要具有临床医学专业知识,从业还需要特殊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在修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严格落实了“整合资源、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突出特色”的思路。公共课程、一般基础课程与全校同步;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课程采取了与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体系与学时数。后期分化,加重麻醉特色课程的比重,突出专业特色。新计划继续保留了执业医师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全部课程。采用了“3.5+1+ 0.5”的模式,打破“老三段”,公共类课程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的三年半的过程中。新生入学即接触人体解剖学等医学知识,一年级新增了医学导论(限选课),实现早期接触医学、早期接触专业。
3.新、旧教学计划的对比。从表2可以看出,公共课进行了大幅缩减,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缩减比例较小,专业特色课程和限选课程却是负减少。在整体学时缩减的前提下,从表3可以看出,新教学计划调整后的麻醉学特色课程比例明显加重,更加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
表2 我校麻醉学专业新、旧教学计划课程学时数调整统计表
表3 我校麻醉学特色课程调整前后分析统计表
表4 我校麻醉学专业必修课程同国内院校整体对比分析表
2.麻醉特色课程。通过统计软件,计算出23所院校开设的7门麻醉特色课程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P25、P75,从表5和附图可以看出,其学时数与兄弟院校相比,在同类课程的中间水平。我校除了开设麻醉学必备的7门专业课程之外,还开设了麻醉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麻醉技能培训两门课程,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
(三)我校新版教学计划与国内同类院校的比较。
1.课程体系。我校与国内部分院校相比,课程体系基本一致,遵循了医学教育规律,教学执行性强。从表4看出,调整后的必修课程为2895学时,达到国内最低,起到了显著的减轻学生负担的效果。
表5 我校麻醉学特色课程与国内院校分析统计表
附图 我校与兄弟院校开设麻醉特色课程学时数的描述
(四)我校新版教学计划的特点。
1.减负增强,突出个性化培养。必修课程大幅缩减学时达10.8%,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时间保障。在培养的最后半年开展“多选式”个性强化培养,在学校统一监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自主选择理论加强型、实践加强型和科研加强型三种个性化的培养方式。理论加强型是指获得至少10学分的选修课程;实践加强型是指到附属医院选科实习,或回到学校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或到用人单位的试用性实习;科研加强型是指科研训练,既弥补本科培养阶段科研能力的不足,又为研究生教育打基础。
2.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动手能力培养。开设研究型和创新训练实践课程,增开了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实验课。将临床麻醉学和麻醉设备学到医院见习的28学时调整至新增的临床麻醉技能培训课程(40学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科研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深入贯彻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了“卓越医学人才教育计划”。
3.抓“主”活“非”,学分制管理。确定专业主干课程15门,强化教学过程,严把考核关;非主干课程按照学分制灵活管理;引入创新学分,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外学时,支持大学生科研立项、举办学术活动与竞赛,利用假期学生“学其识,继其志”,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真正人才。
[1]张 易.儒家大智慧.[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38,63.
[2]冯大建.论语百则[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3,39,205.
[3]李 南.感悟论语智慧[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13.
[4]幺峻洲.论语说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3.345,388.
G642.0
A
100221701(2012)1020042203
*通讯作者
2010211
朱金富,男,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2009SJGLX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