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紫阳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图像教学的功能,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更多挑战,形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图像教学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学生进行读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
1. 读图记图,形成能力。读图是感知阶段。主要获得一些地理空间分布知识,诸如地名、位置、数字等知识。首先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图知识:如熟悉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利用比例尺量算距离,确定方向。其次掌握读图顺序:如政区图,可从沿海省市一边界省区一内地的顺序去记忆省区的相关位置,鼓励学生根据省区政区图的轮廓发挥想象力进行判读:地形图,读海拔和地势、地形种类,并与同比例尺政区图叠加;水系图要追根溯源,找出河流发源地、分水岭、流经省区和河口地区,气候图则以等值线图为重点,启发学生归纳读图规律。
“网格状分布”就有了一个清醒的感性认识。
读图要确认地图图像的空间联系,总结出其基本分布规律及主要特征,形成原因。地图符号、经纬网都是地图上有形的要素,它们形象直观,便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记图的目的是使积累地图表象,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主要记住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空间顺序、空间联系、分布特点和规律等。空间位置记忆和分布图式的记忆,直接涉及右脑功能。记忆这样的内容,会促进学生空间知觉形象记忆能力的发展。转绘地图或绘分布示意图的方法强化学生观察地理事物位置特征的能力。
地理图像的判读和使用是高中学生必备的地理能力,学生形成基本的能力后,能从图上准确判读区域的范围、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能够进行区域的准确定位并进行描述。根据近两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特点,在教学中多选择一些局部区域交界地区的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区域之间的联系,如:国家交界区域地图、地区交界处地图、中国和邻近国家交界处地图、地形交界处地图等。
2. 以图设疑,创设情景。通过恰当选择地理要素进行空间比较,直观与抽象相结合,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属性进行多个维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等高线地形图的分析判读是近年高考的必考点,又是学生的弱点,我选择经典地形区,设置疑问,把形象、生动的图与思考题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关注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3. 创绘地图,展示自我。地图是经过压缩的“图形光盘”,它可以图解各种地理理性知识,我鼓励学生运用掌握的地图知识、技能,自己观察、想象,绘制地图,以图像的形式表达地理知识。这样能够满足学生的创造欲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4. 图文变换,化繁为简。变文字为图像,有关人口、资源、气象、工农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进行图文变换。有助于学生进行空间关系、空间结构的分析。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解释,还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如人类利用煤炭作能源为例,分析图中箭头的含义。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煤,又将燃煤产生的废弃物煤烟、粉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输出给环境,环境把它所受到影响——大气增温、酸雨反作用于人类。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人地平等”的意识,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重要行为准则,人类不仅要合理利用自然,还要保护自然,才能维持和发展人类创造的文明;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环境道德”意识,任何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保护环境,是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5. 一图多用,拓展思维。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的结合和相互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在教学中可经常采用一图多思、一图多用的办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每一幅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发生的?”
“为什么在那里”等问题,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捉高,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发展中的空间关系,如空间位置、空间形态、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空间组织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等。
对同一幅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分析,图中四个方框分别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中的哪一个?若从海陆间水循环角度分析则四个方框又表示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地表地下径流中的哪个循环环节?
6. 多图叠加,忆图解惑。通过多张地图的叠加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展开范围和位置排列状态,解释分布状态与其它环境要素的空间关系,即空间上的成因关系。
对比较复杂的地理问题,可用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一一观察后再逐次叠加综合,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关系。如,通过地图分析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因素,可先展示《中国百万人口城市分布图》,再叠加三级阶梯地形图,学生很容易地得出结论: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形的第三级阶梯上(据统计,我国地形第一、第二、第三阶梯上的城市数目比例大致为1%、32%和67%)。再叠加出400mm年降水量线,分析两侧城市分布特点,得出结论: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只有包头、乌鲁木齐等城市位于年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大多數城市分布的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候。这样逐一观察后,可总结出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集中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的中低纬度、东部沿海地区。
综上,进行图像教学,能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分析宏大的地理环境中的复杂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景观和地理演变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