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在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的作用比较分析——以苏杭两地园林为例

2012-10-24 00:56□张
关键词:游人视线古典

□张 帅 李 雄

园林植物是园林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往今来的园林景观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满足园林空间的构成、艺术构图需要,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等功能需求,还可以烘托园中气氛,衬托主景,使环境更加优美[1][2]。

一、植物在古典园林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古典园林中,建筑和假山等非生物因素的设施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建筑用来划分空间,而山水用来控制园林格局。人们常常利用植物柔软的质感来软化硬性的建筑和山石对自然山林园林所带来的破坏,并利用植物增强自然的野趣。

(一)植物作为一种造园要素,在古典园林中常常用来加强空间感、作为空间的界定和暗示空间的转换

1.植物可以加强空间感

一方面,通过对植物的种植,尤其是在建筑前的对植,可以很好地加强建筑的轴线感,这种种植方式常在园中最重要的建筑前出现;另一方面,植物的合理利用还可以增加观赏层次。在园林设计时,要注重近景、主景和背景的结合,只有透过近景在一定的背景下看主景才会有好的构图和观赏效果。

2.植物作为空间的界定

(1)柔和处理园墙的单调

古典园林中通常用园墙作为整个园林或某个庭院的边界,然而一整片墙看上去很单调,而且除了墙的形状和漏窗之外,不具有任何艺术性,所以在古典园林中通常会用山石和植物两种材料处理园墙,以求园墙丰富的变化。将园墙隐于植物之后,既限定了空间,又模糊了边界,且能欣赏植物,还对山石要求较低,是对园墙很好的处理。

(2)障景

障景是古典园林中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意在通过对比表现园林的大和美。植物做障景的好处有三:其一是可以充分起到障景的作用;其二是作为一种生命体,植物可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意向;其三是植物障景是一种动态的障景。这些决定了植物在障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3.协调建筑与园林之间的比例

古典园林讲求以小见大,讲求自然山林,然而庭院面积终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使各种造园要素更协调,在这方面植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协调建筑和山体间的比例

在拙政园中园梧竹幽居处看绮亭,可以看出绮亭的高度与山体高度大致相同。如果此处没有植物分散人的视线,则显出比例失调,给人以不真实山林的感觉。而此处正因为有植物遮挡了部分山体和亭子,当盛夏时节植物葱郁,从二者露出的部分不能估测出其比例,使得建筑与山体的比例协调。同时此处的植物也与绮亭和远香堂具有一定的掩映关系,使得建筑与水体之间有退有进,十分生动。

(2)协调建筑与水体的比例

古典园林中建筑与水体的比例也很重要,小体量的建筑要安放于水边,大体量的建筑要远离水体。如此做法,从小建筑看水面方显旷如之境;从水面看大建筑方显奥如之感。植物常位于大体量建筑与水面之间,作用有三:一为减小大体量建筑对建筑与水体比例的破坏,二为凸显旷奥的精要,三为表现建筑的进退关系和建筑与植物的灵活组合。濯缨水阁体量较小且为观水建筑,安于水边;小山丛桂轩体量较大,在其前置山石和植物,使之退后(图1)。

图1 濯缨水阁平面图

4.作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过渡

古典园林是自然的,无论是建筑直接与地面或山石相接,抑或直接与水体相接,两种硬性的材料相接都会对自然产生破坏,是不适合观赏的,因此古典园林中必有植物或片石来遮挡部分台基。图2中花港观鱼中魏庄的植物与建筑和水体的关系,显得较自然和灵活,而留园从涵碧山房看可亭,亭子因缺少植物的遮挡,显得周围过空且突兀。

图2 A花港观鱼中魏庄的植物与建筑和水体的关系;B留园从涵碧山房看可亭

5.软化建筑线条的僵硬

植物作为一种造园要素,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具有柔软的质感,具有亲人性。在古典园林中常常利用植物的这种特质来软化建筑线条的僵硬感,带给游人亲切的感受并赋予建筑以生机。

6.衬托山势

唐朝诗人王维曾在《山水论》中说过:“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光辉”。这句话精确地总结了植物对衬托山势的作用。画论中如此,在园林中亦如此。若要彰显假山的清秀,需在山前植松柏等姿态轻盈的常绿植物;若要烘托假山的险峻,需在崖上植藤本,如环秀山庄假山上的紫藤;若要突出假山的气势,要在山上植体量大的植物。

(二)植物是一种生命体,这是植物区别于其他造园要素的首要特征,同时也决定了植物在古典园林中独有的作用

1.创造动态的观赏景观

植物从幼苗到成苗再到老年以及死亡的过程是动态的。尽管这种动态是缓慢的,但是可以被人观察到,因此园林可以承载时间的重量。

(1)体现四季的景色

植物的四季变化是有规律的,一年四季中,游人可以在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看到不同的景象,而不同的景象又形成了不同的意境,丰富了游人的观感。这一方面,拙政园的梧竹幽居堪称典范。亭子的开洞方式虽妙,但在此不是重点。此处要说的是从亭内向四周看,除了东侧的洞口,其余三个洞口能看到不同的主题植物,所以在亭里能看到三类植物的四季景象,可谓变化丰富,有主有次(图3)。

图3 拙政园梧竹幽居的四季景色。

(2)协调园子的色彩

园林植物叶色是有四季变化的,叶色春天的嫩绿,秋天的金黄,可以形成不同的园林氛围。园林植物的叶子是剔透的,叶子在顺光和逆光中看到的色彩是不同的。

2.体现植物的性格美

园林植物因为具有一定的性格特征,所以常常作为园林建筑命名的主题。在古典园林中,有约三分之一的园林建筑是以植物为主题命名的,这种因植物取名的好处在于使植物与建筑情景交触,使游人有探幽赏花之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山水生色。

此外,植物还被园主人用来比德。莲出淤泥而不染,竹未出土时便有节,枣的红核意为赤子之心,牡丹是高贵品格的象征。[3]植物在作为观赏对象的同时,也体现了园主人高洁的志向与品格,这是符合园主人的心境的。

二、植物在现代园林中所起到的作用

现代园林是公共园林,其与古典园林相比,最本质的不同在于使用人群的不同。从人群类型上说,古典园林是文人的私家花园,而现代园林是属于大众的,是全民的园林,这决定了在植物的应用方式上更应该注重大众的审美情趣,而不只是文人墨客的情怀。在人群数量上,现代的园林使用人数显著增多了,园林用地面积也增大许多,这决定了软质材料的植物在作为造园要素方面的作用也必然越来越大。另外,在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后,全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在我国兴起了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等评比活动,所以植物的生态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些都表明植物在现代园林中占有比古典园林中更重要的作用。

(一)植物在现代园林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塑造空间,包括形成空间的领域感和在空间内部对空间的强调与界定等

1.分隔和创造空间

(1)分隔空间

植物是作为一种软质材料进行空间的分隔的。相比于墙体这种硬质分隔材料,植物的好处在于使人感到亲近和可以弱化空间的边界,所以植物是园林中用于分隔空间的最重要材料。在曲院风荷密林区中,为了加强大草坪与密林区空间收放的对比,在此用植物对空间进行完全分隔,使游人可以强烈感受到空间的节奏。

(2)围合空间

植物围合的空间可分为由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的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覆盖空间、完全封闭空间和垂直空间。空间的类型不同,给游人的体验也不同。也正是因为植物将总空间分割成许多分空间,并对分空间进行组合和对不同的空间利用植物的质感、疏密等进行“扩大”或“缩小”,才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

(3)控制游览的节奏与游人视线方向

通过植物的种植还可以控制游人视线的方向,当视线被植物所遮挡时,人们会将视线转向其他未被遮挡的方向。当植物种植较郁闭时,人们会加快行走步伐;而当植物种植开阔,形成开敞空间的时候,人们习惯于驻足停留,欣赏美景或歇息。如图4为花港观鱼牡丹园旁一条道路的植物种植。在未接近景点的道路两旁植有小灌木,遮挡人的视线,并且植以阔叶麦冬作为明显的道路边界,目的是通过遮挡视线的植物和具有强烈边界感的地被形成郁闭的空间,使游人加快游览速度,快速走向牡丹亭。而后两侧植物种植突然有了明显变化:道路东侧延续先前的配植,即小灌木与阔叶麦冬相结合,使得视线受到阻碍,迫使游人将视线转移到道路另一侧;道路西侧没有了小灌木的遮挡,地被也换成了修剪低矮的草坪草使得视线开阔,可以远望目的地——牡丹亭,而正是在道路的这个点上设置了几处散置的山石座椅供游人停留。这里就是通过植物配植达到了控制游览节奏和游人视线方向的目的。

图4 花港观鱼牡丹园旁一条道路的植物种植

2.体现空间的变换和加强空间感

(1)空间的引导和提示

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空间(尤其是条带形空间)是有起、承、转、合的序列的:即入口的标识、重要景点前的铺垫、景点部分的高潮和空间的尾声。在现代园林的序列形成过程中,植物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入口处,高大乔木的对植可以作为入口处的强调,是为起。在承的过程中,植物通常是郁闭的,是要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为了不使承的过程感到单调,可以加入一些配植的手法,比如在道路的转折处或视线的焦点处种植彩叶植物等。在转的部分常常视线开阔,并通过植物的配植着重突出重要节点。而对于尾声的处理,若空间的结尾是直接与外部相连的,则应该植物茂密郁闭,走出空间方觉豁然开朗;若空间的结尾是需要一定转折再与外部相连的,则应该在视线的结尾处种植高大乔木作为尾声。

(2)增加空间的景深

在人们的可视范围内,空间形态越狭长、可见的层次越多、透视的原理运用得越强烈,空间就会显得越幽深。植物因为可塑性强,易于与环境相融合,在增加景深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空间内,沿着预定视线方向错落种植植物群落,可以增加可见层次。而近处种植高大乔木,远处种植低矮植物,则增加透视感。曲院风荷中迎熏阁看红绡翠盖,在湖中错落插入两个半岛,通过种植竖线条的植物形成夹景,缩小了视域,强调了观赏重点,并增加了景深。

(3)增加观赏层次

在一定的空间内,沿预定视线错落地种植植物,可以作为主要观赏点的衬托,能够有效地烘托气氛,并且丰富景观效果,同时让游人在心理上增大观赏距离。在曲院风荷内某庭院的植物种植,以树的枝干为框,加以错落的种植和漂亮的光影,使得本不大的庭院产生“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美妙感受。[4]

(4)强调作用

植物的强调作用是依托植物的特点和种植方式来达到的。因为植物的特点与周围植物或环境不同,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植物的特点包括大小、形态、颜色、质感。而植物的种植方式常常是对植,对植是一种严肃的种植方式,这种种植方式是对轴线的一种加强,同时能够以两棵植物的枝干产生框景的效果(图5)。

图5 三潭印月先贤祠处的对植

(5)障景

与古代的障景不同的是,古代私家庭院的障景只需一盆景、一山石就可做到,而现代园林是大尺度的设计,这一障景元素可由建筑群、植物群落或植物围合的空间来充当。在古典园林中处理园墙是想在有限的空间中模糊边界达到无限山林的意境。而在现代园林中,尽管这种手法仍然存在,但是主要是为了遮挡煞风景的园墙,至于过去的意境,如今已经用得很少了。在现代园林中,植物处理墙体边缘多是装饰性作用,主要是避免建筑与地面的硬性相接带来的不舒适感。

(二)植物作为一种生命体,最重要的作用是利用其光合以及水土保持等能力体现生态的作用。除此之外,作为一种生命体还可起到创造动态的观赏景观、衬托;作为区域的观赏主题体现意境、创造随机的效果;通过园艺技术对植物塑形;作为其它设施的模仿对象等作用

1.形成一定的韵律感

英国风景师提出的“没有量就没有美”的概念是植物造景的一条准则,韵律与节奏尤为重要,现代的植物造景甚至可以在量的基础上增添韵律以增加观赏效果。[5]拙政园东园岸边种植了孝顺竹,将其修剪得具有一定高度的变化形成一定的韵律,当微风吹过,具有韵律感的竹丛就像是一首流动的乐章,给人以美的享受。

2.作为园内和园外的联系

《园冶·园说》中曾说道“景到随机”,在苏州的沧浪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图6)。园墙等距开以漏窗,从每个漏窗中探出一丛黄馨,既成为了园内和园外的联系,又作为花钵的形式丰富了街景。

图6 园墙

3.装饰构筑物

植物可以与建筑或构筑物相结合。对于建筑可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对于构筑物可用攀援植物或木本藤本进行绿化,如紫藤、木香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建筑物更加生动,同时又明显增加了人们可视的绿量。

4.活跃园林色彩

阔叶植物的叶子是剔透的,在园林中,可以通过光影的对比,让游人产生美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是明亮处产生的神圣感,也可能让人通过对比感觉到阳光的明媚。

5.衬托作用

植物可以起到强调和突出园林小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从色彩和形态两方面入手。色彩是通过植物与园林小品的对比来强调的,而形态则是根据园林小品与植物之间的体量与造型进行强调。(图7)

图7 曲院风荷中绉云峰旁的植物造景设计

植物还可以用来衬托园林建筑。首先是色彩的衬托,其次是以植物的自然形态和质感来衬托建筑的人工质感和规则的形体。另外,园林植物对园林建筑有自然的显露作用,依照显露出来的比例,可以表达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三、结语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重要性上,还是在运用的方式多样性上,或是在种植规模上,现代都远超古代。这是因为古人注重植物所营造的意境,意欲借物抒怀,而这是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的。现代的人们更注重植物的多样性,更注重真正自然山林的营造,更注重植物的观赏性和天然性。然而,过于追求植物的量、类和美,就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失,这也是应该注意的。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及其所酝酿出来的文化底蕴,园林植物的意境美和丰富的花文化是我国文明的一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古人文化的高度结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这就是当代我们在做植物造景时最需要提高的部分。

[1]王芳.论园林植物在园林中的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0,(6):342-343.

[2]易小林,秦华,刘磊.当前植物造景中的几个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园林.2002,(1):84-86.

[3]黎伯钢,李德祥.中国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景观[J].安徽农业科学.2008,(9):10861 -10862,10874.

[4]任思远,吴亮,郭建鹏.浅谈中国园林的植物造景[J].现代农村科技.2009(8):42-43.

[5]刘春河.浅谈我国园林的植物造景[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9):106 -107.

猜你喜欢
游人视线古典
地铁上的九座城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要去就去视线尽头的山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登神农顶
怎样读古典诗词?
你吸引了我的视线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当代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