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与二语心理词汇中的动词

2012-10-23 04:34曾玲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7期
关键词:及物动词二语母语

曾玲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母语与二语心理词汇中的动词

曾玲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本文通过词汇自由联想试验,考察了20个英语及物动词和20个英语不及物动词以及这些词对应的中文动词在二语学习者头脑中的反应,探究其中的规律性认识,并结合词典及教材中的动词编纂体例,求得动词学习的理想模式。

心理词汇;动词;反应

“词汇是内部语法的中心组成部分,这是许多语言学家已经形成的共识”[1]。此处的词汇并不是指一般字典中所表现出的数量固定、严格按字母顺序排列、静态的词汇,而是指具有高效的存储和提取方式、不断产生新词和新词义、动态的词汇。为了与一般意义上的词典词汇相区别,我们将这种应用于日常理解和实际交际中的词汇称为心理词汇(mental lexicon)。心理词汇又称为心理词典,指的是词汇在大脑中的存储的心理表征。心理词汇具有独特的逻辑存贮方式,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严格说来,心理词汇属于心理语言学范畴,它研究的是词的产生、加工、存储和理解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这些个体性的心理词汇将会极大地丰富我们对语言的了解和认识,并从根本上对具有差异性的语言现象作出解释。

在心理词汇中有一种类型的词属于最基本也是最难掌握的,这就是动词。Victor Hugo说过,“The word,it’s the verb,and the verb,it’s God.”。词汇之重首推动词,动词之重好比上帝。动词统帅整个句子并决定句子结构。对动词的选择不仅包含了语义的选择,更加内嵌了句法结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动词比名词、形容词、副词更难掌握的原因。

对动词的分类基本上是二分的,及物/不及物动词是最基本的分类。本研究拟通过受试对英文动词及对应汉语动词的联想反应实验,考察动词在汉语和二语心理词汇中的存储及提取倾向,探究其中的规律性认识,并结合词典及教材中的动词编纂体例,求得动词学习的理想模式。

一 研究背景

以往的学者对二语心理词汇与母语心理词汇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部分学者研究了这两种不同心理词汇的组织方式:Meara认为一语心理词汇与二语有本质区别,语音在二语心理词汇中所起的组织作用比在母语心理词汇中的作用要明显得多[2];Jiang分析了二语学习者词汇习得中的非语义化现象,学习者会借用已有的母语知识系统直接习得二语词汇的基本词义[3];张珊珊考查英语本族语者的词汇结构和以英语为二语的词汇结构时发现,二语受试者对名词刺激和对动词刺激的反应遵循不同的模式,名词多引发聚合型反应,而动词多引发组合型反应[4]。

还有一部分学者则关注于二语心理词汇的发展:Singleton和Zerava认为二语心理词汇与一语心理词汇具有同一发展路径[5-6];张淑静发现二语心理词汇与母语心理词汇有系统性差异[7];付玉萍等人则研究了二语心理词汇的历时发展,他们发现二语词汇习得不是沿着线性路径发展的,而是伴随着某种∪形或∩形的发展趋势,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首先是以语音为主,心理词汇的组织模式受到词汇频率和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8]。谢谜比较了初级水平和高级水平二语词汇的性质,发现不同水平学习者的二语词汇之间存在一条由二语语音关联向母语语义关联的发展轨迹[9]。张萍的研究发现,二语学习者的纵聚合知识显得相对丰满,且随语言水平的提高不断发展,而横组合知识就略显单薄,且发展缓慢[10]。

上述学者的研究将视角从母语心理词汇延伸到了二语心理词汇,他们采用的对比、发展的研究方法对二语语法研究无疑是非常有益的补充,但是他们也面临同一问题,那就是所得出的结论太过笼统,没有将这些差异具体到某种词类,相应地也无法对不同词类进行区别性考察,并对具体词汇的教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要考察的目标是动词在母语和二语心理词汇中的连接方式,着力于回答以下问题:

1.母语与二语动词心理词汇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2.二语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在心理词汇中表现如何?

3.母语是否会对二语动词心理词汇产生影响?

二 实验设计

1.受试

本研究拟选取50名大一学生作为受试,其中男/女生各25名,来自于湖南科技大学物理学院10级学生,以这些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和第一学期英语测试分数为依据,兼顾低等、中等和高等水平学习者。

2.受试动词

受试动词分为2个词表,词表一为英文动词,词表二为这些英文动词的汉语翻译词,但是打乱了排列顺序。实验的40个动词来自于已经学完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这些动词均为单个动词,不包含动词词组,且在语义上没有联系,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各占一半。

3.实验方法

实验采用读-写法,受试在看到单词的20秒内写出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单词。为尽量避免母语和二语的相互影响,对词表一与词表二的实验间隔2个星期进行。在实验开始前,教师会分别用中英文解释实验要求,并给出示范,明确告诉受试刺激词都为动词,确定受试的反应都是针对动词而做出的。以动词BEAT为例,它的反应词可以为bee,(beat)up,(beat)me等等。确定全体受试都明白实验要求后再开始实验。

4.分类

本实验将严格遵守Wolter的定义,将反应词分为三类,聚合反应、组合反应和语音反应[11]。聚合反应通常指那些与刺激词词性相同并能在一个句子里执行相同语法功能的词,如dog-cat-animal。组合反应与刺激词有一种修饰和搭配关系,在词性上不属于同一类别,组合关系可以存在于名词-动词之间,也可以存在于形容词-名词、动词 -副词之间,比如 dog-bite,pretty-woman,work hard。语音反应则只在语音上与刺激词相似而不具有语义联系,如rush-bush。另外还有少数动词对于受试来说无法构成刺激,也无法产生反应词,但因数量很少,便与语音反应归为一类。

收到试验数据后,笔者发现,在英文动词反应中还存在一类特殊的反应词,那就是对动词进行曲折变化后得出的词,比如 IMPRESS-impressed,ARISE-arose,以及对动词添加或删减前后缀后得出的反应词,比如,IMPRESS-impression,ENABLE - able,SYMPATHIZE - sympathy,付玉萍将这种反应划入了语音及其他反应一类[8],然而鉴于本研究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目的,以及此种反应出现的高频率,因此笔者将这种反应类型单独分离出来,称之为词形变化反应。

三 结果与分析

两次试验共得到有效试卷87份(其中词表一反应试卷45份,词表二42份),其数据全部输入电脑。然后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分析包括:(1)计算每种反应类型的频数和百分比;(2)以反应类型为因变量,用频数分布和卡方检验的方法比较两次测试中的反应类型差异是否显著。

表1 词表一中英文动词各类反应的频数统计表

表2 词表二中汉语动词各类反应的频数统计表

(一)母语动词心理词汇的性质

由表2可以看出,母语中动词的连接方式主要是语义连接,在1 680例反应当中,语义反应有1 618次,占到了96.31%,而语音反应只有62次,占3.69%。而比较组合反应和聚合反应则可以看出,汉语中对动词的反应以组合反应为主(1 343,79.94%);另外,尽管这些动词是由英文翻译而来,英语动词的及物/不及物属性并没有对反应类型带来显著性差异,这与张珊珊的发现部分相呼应,也印证了Meara的发现,即语义在母语心理词汇中的组织作用要比语音重要得多,而动词则主要引发组合反应。

这一发现并不令人惊奇,受试作为成年的母语使用者,对这些动词的使用得心应手,并充分了解这些动词在语义表达上的要求和搭配。我们感兴趣的是,相对于这些母语反应,二语动词反应会呈现何种状态呢?

(二)二语动词心理词汇的性质

从表1可以看出,二语动词引发的反应中,语义反应只占到30.22%,跟母语相比,这一比例只占到母语语义反应(79.94%)的三分之一,而且,组合反应(12.39%)和聚合反应(17.83%)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大,特别是组合反应的比例远远低于母语中动词所引发的组合反应(79.94%),这与张珊珊的发现有所不同。

另外如表1所示,语音反应是二语心理词汇中动词所引发的主要反应形式(46.39%),这与上述学者(Meara)的发现呈现了一致,这也证明了语音反应或者说语音连接是二语动词连接的主要方式,即使动词是与句法连接最为紧密的词类,它所激发的联想反应仍然以语音反应为主。

考虑到动词的及物/不及物属性对反应类型产生的影响,我们发现这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05),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引发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及物动词更容易引发词形变化反应,不及物动词更易引发语音反应。由此看来,在二语心理词汇中及物动词构成新词的能力要强于不及物动词,而二语学习者对不及物动词的语义了解更加陌生,故而产生更多的语义反应。这种区别或许是基于母语的影响:汉语中不及物动词的比例并不高,像叫、说这类词在汉语中是可以及物的,然而英文中的yell,talk则必须要与功能词一起才能及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语动词引发的反应中还有一种类型,即词形变化反应,而且其比例占到了29.39%。在以往的研究中这种类型的反应并没有受到重视,它与刺激词的发音相似,但是又与刺激词具有语义上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判断受试是否真的了解刺激词的意义,因为根据构词法或曲折变化的一般规则,他们也能在不了解动词词义的情况下对刺激词进行词形变换,此时这种反应应该归入语音反应;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似乎更应该认为受试了解了动词词义,才对动词进行词形变换,否则他们为何不直接产生语音反应?无论这种反应应该被归为哪一类,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语法规则在动词联想反应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种反应的比例几乎等于组合反应与聚合反应的总合(30.22%)。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在此提出两种假设:

第一,构词法作为构成词汇的工具箱,在二语动词网络中处于靠近中心的位置。因为汉语是不具备曲折变化和词形变化的,所以在二语学习中,学习者有意识的强化了这方面规则的学习,在掌握动词词义之前首先建立起了词形变化连接,并将此种反应予以强调和深化,从而忽略了动词语义的掌握,如近义词,动词的句法搭配以及语义搭配。

这种假设的合理性似乎可以从词典的编排上找到依据,以arise为例,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对arise的释义首先为音标,然后是词性说明(vi.),接下来就是对过去时和过去完成时变化的说明(pt arose,pp arisen),最后才是义项说明和例句说明解释[12]。词典如此编排当然有编排者的考虑,一个动词首先要知道如何拼写,然后是如何发音,其次是如何在不同人称、时态中变换,最后才是在各种环境中的使用。然而这种编排也恰好预示了本研究中呈现的二语动词联想反应规律:从语音到词形变换再到语义。

很少有人通过字典学习母语,人们在语境中习得母语,字典的作用是为语言使用的标准化提供依据;二语学习者,特别是中国二语学习者,因为缺乏语境,不得不大量依靠这种非自然的学习方法,把从字典/教科书中学到的动词知识应用到二语真实/非真实语境。这两种学习路径,差别何其之大;两种语言中的反应差异,也算是情理之中。

第二,教师对动词的处理方法影响了二语学习者对动词的反应。从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来看,动词的词形变化因为具有一定规律,成为教师在教授动词时着重讲授的内容,在教师看来,掌握了构词规律就相当于附带掌握了大量单词,这也被视为扩充词汇量的重要而经济的手段。

此种做法无可非议,甚至值得提倡,但是动词的学习不仅仅是扩展相关词汇而已。动词是语言中的上帝,它的重要性体现在统领全句上。在聚合维度上,动词基本决定了其它词类的排列和搭配;在组合维度上,动词又为中心意义的表达提供了多样性选择。因此我们在学习动词的时候,应该将组合关系视作学习的重点。

组合关系也可称之为搭配关系,主要可从两类搭配上着手,一类是句法搭配,一类是词汇搭配[13-14]。句法搭配既包含语法词汇共现,即某些词会与特定语法结构或功能词同时出现,比如说agree,choose,decline,manage后经常接带to的不定式结构,avoid,admit,deny后接的是动名词-ing结构,rely,participate,lean 分别与 on,in,on 同现;也包括受句法规则限制而产生的句法结构,Chomsky杜撰的名句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在意义上是荒谬的,但在其结构上却是成立的,colorless green ideas和sleep furiously是形容词修饰名词和副词修饰动词的两种句法搭配。词汇搭配指的是某些词汇成分会习惯性共现,settle经常与 dispute,argument,difference,claim,abroad,baby,stomach等词连用。

对二语动词心理词汇,笔者还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实验时之所以提供了同等数量的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实际上已经事先预存了这样一种假设:这两种类型的动词引发的反应是有区别的,因为不及物动词的使用具有特殊性,当与名词或代词连用时必须要功能词的帮助,比如yell-at,appeal- to,lean- on等。然而在900例反应中,功能词只出现了21次,平均下来每个受试只产生了0.47次此类反应。这似乎说明,在二语心理词汇网络中,不及物动词的语法搭配联系并不紧密,或者说这种联系非常松弛。汉语中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差别并不明显,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主要靠语义连接,连接方式是隐性的,这种语间差异有可能导致母语的负迁移,而这是否就是造成英语不及物动词此种反应状况的原因呢?

四 结论

词汇联想反应测试表明,二语动词心理词汇与母语动词心理词汇相比存在重大差异,差异表现在母语心理词汇中,语义联系特别是组合联系是母语动词网络的主要联系方式,而二语心理词汇中非语义联系则是主要联系方式,语音联系和同一单词的不同词形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二语动词心理词汇的主要连接方式。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差别成为联想反应产生显著差异的因素。针对以上发现,我们对动词学习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在动词学习中首先要重视横组合关系,即动词的搭配关系。对于及物动词来说,这种搭配关系主要指能与动词搭配使用的名词和副词,掌握它们的搭配就相当于掌握动词的各种地道使用,同时也可以增强二语的纯正性,而这是单纯靠扩充词汇量所不能达到的。对不及物动词来说,还应特别强调语法搭配,特别是对那些在母语中作为及物动词使用的词,要特别予以注意。学习者在学习的初期不可避免的依赖母语的帮助来掌握词汇语义,而随着词汇的掌握,母语的语义势必会渗透入二语词汇中。到了一定阶段,学习者应该尽量摆脱这种渗入的消极影响,建立起独立于母语的动词连接网络。

第二,要重视语境的作用。二语学习者在学习初期可能形成“母语依赖症”,而使二语心理词汇中大量的语义层级关系和句法搭配关系都是母语的变身。加强二语语境的呈现意味着使学习者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目标动词的搭配例证,这对动词的句法构建将会是意义非凡的。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简单的检索工具,使用由报刊文章或者或由课本文章组成的语料库,通过探索式的学习方法,与学生共同找出动词的共现规律[15];或是以规定词汇为对象,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以相同方法找出该动词的搭配规律,有意识地用这些二语句法信息来取代或更新原有的母语句法信息。

第三,词典和教科书上的动词释义应尽量突出动词的搭配。如前所述,二语学习者获取动词使用知识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词典和教科书,如果能在词典和教材的编排上突出搭配的信息,以醒目的方式给出动词搭配的途径,比如以红色或粗体来标注,势必会传递给学习者一个信号:搭配是学习动词时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将学习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动词的语义网络上,淡化构词法的影响。

动词在二语心理词汇中处在中心的位置,围绕它的各种联系和网络将其他词类有机连接在一起,建立起一种以动词为中心的高效的连接方式对表达意义和形成理解都是十分必要的。围绕动词,除了基本的语音、词形联系以外,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动词的语义联系、特别是横向联系上,这也是动词网络区别于其它词类的主要方面。

注:本文中大写单词为刺激词,小写单词为反应词。

[1]Aitchison J.Words in the Mind: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ntalLexicon(3rd edition)[M]. Blackwell,Oxford,2002.

[2]Meara P.Word association in a foreign language:a report on the Birberk Project[J].Nottinhan Linguistic Circular,1982(11):29-37.

[3]Jiang N.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J].Applied Linguistics,2000(21):47-77.

[4]张珊珊.通过单词联想实验探索二语词汇结构[J].现代外语,2006(2).

[5]Singleton D.Exploring the Second Language Mental Lexicon[M].Cambridge:CUP,1999.

[6]Zerava A.Structur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mental lexicon:How does it compare to native speakers’lexical organization [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7(23):123-153.

[7]张淑静.二语心理词汇与母语心理词汇的差异[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8]付玉萍,崔艳嫣,陈 慧.二语心理词汇发展模式的历时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9(1).

[9]谢 谜.二语心理词汇的性质与发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4).

[10]张 萍.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汇联想模式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1).

[11]Wolter B.Comparing the L1 and L2 mental lexicon:a depth of individual word knowledge[J].model.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1(23):41-69.

[12]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Z].The Commercial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3]李 钥.英语搭配的七种类型[J].山东外语教学,1999(4).

[14]汪培榕.英语搭配新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15]卫乃兴.基于语料库和语料库驱动的词语搭配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2(2).

H313.1

A

1674-5884(2012)07-0150-04

2012-04-11

湖南省教育厅2011年科研课题(11c0553)

曾 玲(1979-),女,湖南临澧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

(责任编校 晏小敏)

猜你喜欢
及物动词二语母语
母语
母语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Swagger:气场压人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s 1~6复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