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美珍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 430079)
●语言学
〇语言的使用维度
目的原则和言语行为互动研究*
廖美珍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 430079)
人存在互动中。互动有言语互动和非语言互动。在言语互动中,语言符号是互动的载体,是形式,互动的实质是目的。言语互动不仅有主体间互动,还有主体内互动。主体内互动是主体间互动的基础。言语互动有层次,目的体现在互动的所有层面。目的和目的关系影响互动策略和互动结构。
话语;互动;目的;目的原则
Human beings exist through interaction, which is either verbal or non-verbal. Linguistic signs are mere carriers or forms; the essence is one’s goal (s), which motivate(s) and drive(s) interaction. Interaction is both intra — and inter — subjective, with the former being the basis for the latter. Interaction is hierarchical, with goals permeating every level of interaction. Goals in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s in terms of goals affect both the strategies of the interactants and also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action.
人生活在互动中,人的生存离不开互动。人的社会属性产生于人的社会互动。因此,互动成为社会学、文学、语言学和哲学等众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布劳默(1969)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个人被卷入一个巨大的互动过程中,在这里他们必须对不断变化的行动进行相互调适,这一互动过程既要向他人表示自己的所作所为,又要为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戈夫曼(1959)则详细论述互动发生的情景定义:前台和后台。加芬克尔(1967)等人创立的被誉为社会学皇冠的“常人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主要描述和研究互动中的共同理解。文学巨匠巴赫金从双声对话性角度来看待互动,认为“存在就意味着进行对话的交往,对话结束之时也就是一切终结之日。因此,实际上对话不可能,也不应该结束。”“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的基本公式是很简单的:表现为‘我’与‘别人’对立的人与人的对立”,“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巴赫金 1998:47)。在语言研究中,萨克斯和谢格罗夫等人(1974, 1977)提出的会话分析法(CA)属于典型的互动研究,他们详细地描述互动中的话轮、话轮转换、话序、相邻对、修正、打断、重叠等等互动现象。辛克莱和库哈德(1975)的话语分析法(DA),也属于互动研究,只不过是一种机构话语(课堂互动)研究。互动语用学的倡导者甄妮·汤姆逊(1995)认为,意义在于互动之中。意义不是一种为词语固有的东西,也不是光凭说话人或者听话人就能产生的东西。意义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就意义进行协商,需要语境和话语的意义潜能。在哲学中,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属于一种哲学互动论。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实际上就是互动形式的多样性。
综观国内外对言语互动的研究,我们发现,日常话语互动研究比较多,机构话语互动研究相对较少(Drew and Herrtage 1992);对互动结构的形式描写研究较多(Atkinson and Drew 1979),内容和实质的研究较少;描述性研究较多,解释较少。另外,国外关于互动的研究相对较多,在中国则相对比较少见。有鉴于此,本文从目的原则(廖美珍 2004)出发,主要利用法庭审判这一典型机构言语互动的真实语料,进一步探讨目的、目的关系与互动问题。
互动有言语互动和非言语互动,本文专门研究言语互动。我们首先对互动进行分类,认为互动不仅是主体间的,也是主体内的。主体内互动是主体间互动的基础。言语行为理论是本文基础理论。在言语互动中,互动是言语行为的互动。言语行为是社会行动。言语行动与社会互动密切相关。韦伯特别强调互动与“行为”(beha-vior)和“行动”(action)的区别,认为有目的有意图的行为才是行动。行动是“单数或复数的人带有主观意义的人的行为,无论是对内的还是对外的,是放纵的还是忍耐的”。与经典的言语行为不同的是,我们认为言语行为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因此,言语行为互动有层次和结构。最后,我们从目的原则出发来论述互动,认为互动的本质是目的,语言符号只是形式和载体,导致互相作用和产生影响的是目的,真正的互动是目的互动。目的关系影响互动的趋向和结构。所以,我们把任何言语活动看成是一个有层次、有结构、动态的目的系统。
与主流或者经典的符号互动论和定义可能有一点区别的是,我们把言语行为互动分为两大类:主体内互动和主体间互动。互动不只发生在主体之间,同样发生于主体之内。由一个言语行为的主体单独实施的宏观言语行为内的微观言语行为之间的互动是主体内互动。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言行行为主体之间的言语互动为主体间互动。
2.1 主体内互动
2.11对话性
主体内互动首先表现为言语行为间的对话性。这种对话性又可以分为明显的问答对话和非明显的可分析性对话。显性对话即从话语本身就能看出是对话。例如,下面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964)中的一段话,虽然是出自毛泽东一人之口,但是其中话语构成问答互动关系,属于显性对话互动关系。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
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另一种对话关系是隐存的,表面上看不出对话性,但是可以从中分析出一个“我”和“他者”的对话关系。例如小说《穷人》中,杰夫什金的信里有这样一段话:“我没有成为别人的累赘!我这口面包是我自己的,它虽然只是块普通的面包,有时候甚至又干又硬,但总还是有吃的,它使我劳动挣来的,是合法的,我吃它无可指责。是啊,这也是出于无奈嘛!我自己也知道,我不得不干点抄抄写写的事,可我还是以此自豪,因为我在工作,我在流汗嘛。我抄抄写写到底有什么不对呢!”这里没有明显的问答形式,但是巴赫金认为这是典型的双声语,可以把它展开来分析(董小英1994)。
他 人:应该会挣钱,不应该成为任何人的累赘,可是你成了别人的累赘。
杰夫什金:我没有成为别人的累赘!我这口面包是我自己的。
他 人:这算什么有饭吃啊?!今天有面包,明天就会没有面包。再说是块又干又硬的面包!
杰夫什金:它虽然只是块普通的面包,有时候甚至又干又硬,但总还是有吃的,它使我动挣来的,是合法的,我吃它无可指责。
他 人:那算什么劳动!不就是抄抄写写吗,你还有什么别的本事。
杰夫什金:这也是出于无奈嘛!我自己也知道,我不得不干点抄抄写写的事,可我还是以此自豪!
他 人: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抄抄写写!这可是丢人的事!
杰夫什金:我抄抄写写到底有什么不对呢!
巴赫金认为,无论是一个人的话移到另外一个人的嘴上,而潜台词变了,还是一张嘴融合了两个人的话,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一句话“具有双重的指向——既针对言语的内容,又针对另一个人的语言(他人话语)而发。”这就是双声语,它的本质就是“两种意识,两种观点,两种评价在一个意识和语言每一个成分中的交锋和交错,亦即不同的声音在每一内在因素中交锋。”我们认为,凡构成这些关系的都是互动。
2.12 互补影响
主体间互动的第3种情况是互补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丰富多彩,至少有以下关系。(1)支持互动关系,即第2个言语行为支持第1个言语行为;(2)澄清互动关系,即第2个言语行为让第1个言语行为更容易理解,更清楚,相当于电码通讯中的译码行为;(3)整合互动关系,提供完整的图式知识,所以“整合”常常与“图式”相连;(4)对比互动关系,是下一个言语行为与前一个言语行为形成对比;(5)其他互动关系。我们在“目的原则与语篇连贯”一文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此处不赘(廖美珍2005)。
2.2 主体间互动
这是一般所理解的互动,即外向的、主体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一般也分为两种:典型的问答互动和非问答互动。例如,法庭审判一般以问答方式进行,所以下面的话语属于典型的主体间互动。
……
① 公诉人:(到达犯罪现场)下车的时候都有什么东西?(你哥哥)给⊥都给你什么东西了?
② 被告人:下车就给过一手套。
③ 公诉人:还有什么?
④ 被告人:天气冷,你带上点。
⑤ 公诉人:还有什么?
⑥ 被告人:没有什么,到现场就递我个面罩。
……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交际是言语行为的交际。交际的最小单位是言语行为(塞尔1969)。我们进一步认为,言语行为有“宏观行为”和“微观行为”之分。一般说来,任何言语行为都是由若干言语行为组成的一个话语活动的言语行为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话语活动一般都是由一个以上的言语行为组成的“言语行为体”(廖美珍 2004)。因此,言语行为有个体和整体的关系问题。沃洛斯诺夫说,“每一个话语都是一个言语行为链中的一环,其意义只有通过研究说话人的意图才能发现。”一个人在一次话语活动中,即便只是实施一个言语行为,但这个言语行为也是(他人的)上一个言语行为和期待的一个(言语)行为反应之间的一个环节。这就意味着,言语行为的互动是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因此互动具有层次性。这种层级性既存在于主体间互动,也存在于主体内互动。
3.1 主体内互动层级性
主体内互动有两个大层面,各分为若干小层面。两个大层面分别是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前者又分为:微观层面1和微观层面2。为了操作上的便利,我们姑且说它们分别对应于句法上的“小句”和“句子”①。后者又分为:宏观层面1,宏观层面2和宏观层面3,分别对应“正文内语段间”关系、“标题-正文”和“互文”关系(廖美珍 2005)。
3.11 主体内第1微观言语行为互动
第1微观层面言语行为的互动是线性的。这种互动就目的来说,基本上体现为两种,一是主辅目的互动(如下例),一是平行目的互动。
原始语料
公诉人:我再问你一遍。(2s)去时候你们带什么东西了?
被告人:去时候我不知道带什么东西了,他只(……)是说跟我出去。我当时我确实没有……你┴我这确实没跟你撒谎。
互动解析
3.12 主体内第2宏观言语行为层面互动
第2宏观言语行为层面大致对应于语段之间关系②。这里的目的关系一般是主辅目的和平行目的两种。例如,下面的原告律师的宏观指控行为中的第1(③-⑧)、第2(⑧-)、第3(-)、第4(-)和第5(-③)个行为属于平行目的关系,与第6(-)个行为则属于主辅目的关系。
① 原告代理:从刚才的庭审调查中已经查明了原告侵犯消费者┴原告事实┴被告侵害原告
② 权益的事实。我们认为:
③ 第一,被告已构成了欺诈事实。被告在散发的广告和销售人员进行说明中,已经明确承
④ 诺原告购买的梦幻2000C型电脑有内置的56KPCIV9.0 modem,而实际出售商品完全不符,
⑤ 根本无上网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经营者以广告产
⑥ 品说明、实物样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的或者服务的质量状况的,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
⑦ 或者服务的质量状况相符,否则就要被法律制裁,这种情应作为欺诈来处理。
⑧ 第二,被告主观上已构成了欺诈事实┴呃故意欺诈,被告承诺商品有内置的调制解调
⑨ 器,但明知出售的电脑无该内置,该电脑随机使用手册,就是产品说明书,表明了根本无内
⑩ 置调制解调器,被告维修查验的时候也发现无此配置,被告明知商品有问题,不但不向告作
3.13 主体内第1宏观言语行为间互动:标题与正文
宏观互动关系是纵向的。第1宏观层面的互动是标题和正文之间的互动。标题与正文之间的互动在于,标题影响正文,而正文又反作用于标题。我们试以下面的一篇报道为例。从形式上说,“大鱼”与“小虾”与“哈尔比”形成互动对应关系,即喻体和本体互动对应关系。标题的“大鱼”与正文结尾的“大鱼”形成表层形式上的对应关系。
“大鱼”还是“小虾”
根据美国情报部门掌握的情况,拉登目前盘踞的据点很可能位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的山区,而哈尔比自首前却一直躲藏在阿富汗与伊朗的交界处。换句话说,哈尔比多年来并不在拉登身边。因此哈尔比的落网对于搜捕拉登并无多大的情报价值。
因此有美国官员指出,纵然哈尔比过去曾在“基地”组织中地位显赫,可是如今充其量不过是“形式上的领袖”,并没有实际策划恐怖袭击活动的能力,作为一名“过气元老”其影响力非常有限。不过,沙特前情报机关负责人费萨尔王子却认为,哈尔比作为“基地” 组织负责宣传的高级成员,是一条不可多得的“大鱼”。
3.14 主体内第3宏观言语行为层面互动
第3宏观层面是最高层面,相当于互文互动关系,却是在同一言语行为实施的两个不同宏观言语行为之间的互动。我们这里试用一位气象新闻工作者分别在2005年夏天和秋天完成的两个天气报道行为为例。
宏观言语行为1:夏天报道行为
今明最高温又要突破30度
江城“一只脚”踏入夏季门槛
本报讯(记者王予)近十天来,江城平均气温都在20度以上,接近夏季的边缘。气象部门预报,未来几天,江城燥热依旧,今明最高温又要突破30度。根据目前的气象资料分析,眼下,江城一只脚已踏入夏季的门槛。
……
资料显示,近十天来(4月15日至4月24日),江城日平均气温都在20度以上,较常年要偏高4-5度。4月21日最高,为24.5度;最低的4月22日,平均气温也有20.4度,基本都在22度上下波动......(《楚天都市报》2005年)
宏观言语行为2:冬天报道行为
冷风冷雨吹打 入秋来昨最冷
江城一只脚跨入冬天
本报讯(记者 王予 通讯员 武中气)在寒风冷雨中,江城昨天度过了入秋以来最冷的一天,日均气温大幅跳水。气象部门称,此次冷空气实力不俗,明天最低温还将降至7度,江城已逼近冬季门槛。……(《楚天都市报》2005)
两个语篇之间的互动有很多表现形式,此处,我们仅从隐喻的角度来分析。
3.2 主体间互动层级性
主体间的互动也有层级性。从低到高分为3级。第1级为“相邻对”,第2级为一次交往(Transaction)(廖美珍 2004),第3级为多次交往的组合。
3.21相邻对行为
主体之间互动的最低层级是相邻对。相邻对——无论是问答互动,还是非问答互动——是一种典型的呼应关系。我们把这个关系称为最低层面的互动言语行为体或者互动言语单位。在这个层面上,言语行为追求的是单个目的的实施和实现。
3.22 交往行为
交往行为是由最低层面的相邻对组成的更高层面的有机的完整的互动体,追求更高层次的目的。我们还是以法庭互动为例。原告和被告之间的一个互动机会里的全部互动对应构成交往行为。
必须说明的是,在这一层面的互动中,除了单个言语行为的互动之外,所有原告律师的问话行为构成一个宏观(问话)言语行为,所有被告人的答话构成一个宏观(答话)言语行为,两者之间发生互动。
3.23 审判行为
一场法庭审判活动可以视作最高层面的互动行为,一般由审判长和控辩双方(或者证人等)、控辩双方和证人的互动构成。在一场审判中,公诉人所有的言语行为属于一个宏观的指控言语行为,而辩护人(被告人)的所有辩护行为属于一个宏观的辩护行为,两者之间构成宏观的互动关系。限于篇幅,我们不在这里展开。
无论是主体间的互动,还是主体内的互动,都是目的驱动的互动。没有任何目的的语言符号不会发生互动。在社会互动中,由于互动者的目的不同,互动的趋向也不一样,一般有3种:(1)目的趋同(convergence),(2)目的冲突(divergence),(3)目的中性(neutrality)。
4.1主体内
一般说来,主体内的互动都是目的趋同的互动。这个道理很清楚:除特殊情况外,任何说话人或作者,一般都不会自己否定自己,所有的话语都会朝向一个总目的。如下图:
4.2 主体间
主体间的互动则依双方的目的关系而变化。根据作者的语料调查,一般说来,有下述目的关系。(1)目的采纳:听话人知道发话人的目的而且采纳发话人的目的。这种情况是会话分析中的可取的相邻对第2部分,也是合作原则的一种典型体现。(2)目的拒绝:听话人知道发话人的目的,但是不采纳发话人的目的。这种情况就是会话分析中的不可取的第2部分。(3)目的协商:听话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是马上采纳或者拒绝发话人的言语行为目的,而是就对方的目的进行协商,然后决定是否采纳或者拒绝。(4)目的搁置:听话人知道对方的目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即不采纳也不拒绝对方的目的,而是将对方的言语行为目的暂时搁置起来。(5)目的忽视:完全漠视对方的言语行为目的(廖美珍2005)。
我们曾经通过法庭互动的分析,归纳并提出(1)两步结构、(2)三步结构、(3)四步结构、(4)嵌入结构和(5)主辅结构,等5种典型的互动结构。会话分析(CA)和话语分析(DA)一般都局限于这5种基本模式,而且一般未探究这些结构形成的背后原因。但是,在宏观层面的和更复杂的互动中,这5种结构又会有一些变化,从而形成更宏观的互动模式,比如直线型、曲折型(包括重复型、瘸腿型、螺旋型等)。这些结构的变化完全取决于双方的目的关系和对目的的追求。
5.1 直线性
所谓直线型,是话语互动发展没有任何障碍,属于典型的合作互动。直线型互动结构的典型是两步结构和三步结构的延伸。这种结构一般出现在目的一致和目的中性的互动关系中。
5.11 两步结构构成的直线性互动
下面的审判长与被告人的互动为程序性互动。程序性行为于互动双方是一种中性行为。
① 审判长:北京市房山区刑事审判庭现在开庭。被告人张某某,叫过别的名字吗?
② 被告人:没有。
③ 审判长:今年多大了?
④ 被告人:30。
⑤ 审判长:出生年月日?
⑥ 被告人:1971年7月1日。
……
5.12 三步结构构成的直线性互动
下面的辩护人和被告人之间的互动均由三步构成,为实体性互动。由于互动双方是辩护人和被告人,所以属于目的一致的关系。
……
① 辩护人:我再问你一个问题。那么事发之后,你、你为什么要跑哇?
② 被告人:当时……我心里特别害怕,以为这事儿太大了。(1.5s)那个我哥也死了,肯定这这么
③ 大事儿,所以我心里害怕就跑了。
④ 辩护人:嗯。(4s)你被抓获以后,对上述问题向公安机关是这这,呃,如实陈述的吗?
⑤ 被告人:是。
⑥ 辩护人:嗯。在公安和检察院审理阶段,你们家对这车赔钱了吗?
⑦ 被告人:对这个我曾多次……找过管教,找过我们管教,让他打电话找您,让家里协商,把⊥尽
⑧ 快赔偿这个受害者的损失。
⑨ 辩护人:嗯。(3s)你对你的事你怎么看?
⑩ 被告人:我对自己,自己,自己犯了罪,只能任……法院……那个……法院该怎么处理怎么处理吧。
5.2 曲折型
5.21 重复型
这是不合作互动的典型表现。就是说,由于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目的关系、不同的目的驱使,听话人对发话人的目的予以忽视、不理睬,或者拒绝采纳。但是对目的的追求会使发话人不断重复实施同一行为,直至达到目的为止。
……
① 公诉人:下车的时候都有什么东西?给⊥都给你什么东西了?
② 被告人:下车就给过一手套。
③ 公诉人:还有什么?
④ 被告人:天气冷,你带上点。
⑤ 公诉人:还有什么?
⑥ 被告人:没有什么,到现场就递我个面罩。
⑦ 公诉人:还有什么?
⑧ 被告人:到现场递给我个面罩什么也没有了。
⑨ 公诉人:我再问你一遍,还有没有东西?
⑩ 被告人:他提了着一个塑料桶,我看不清,←当时。
……
5.22 瘸腿型
所谓瘸腿,就是一方的发问,对方没有回应。对方没有回应,不等于没有互动。沉默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回应,它对发问人产生作用,所以发问人会继续发问。这是互动不对称的一种表现③。
……
① 审判长(男):你感觉,你当时你们的关系,包括在钟锣庄的时候那一段时间,你们的关系感觉得象,呃,象什么关系?
② 被告人(女):(沉默3秒)
③ 审判长(男):我说的是象什么关系或者似什么关系?
④ 被告人(女):(沉默9秒)
⑤ 审判长(男):想过吗?
⑥ 被告人(女):(沉默13秒)
……
5.23 螺旋形
所谓螺旋形,指的是相对于上面几种单一的互动模式来说,过程更复杂。下面的互动就是一个典型,其中包括(1)重复型(①-⑥),(2)旁支(⑦-),(3)直线型(-),(4)旁支(-)等结构。
……
① 公诉人: 行。就是……你们在这个三月三号, 就是在这个, 这一天, 放火的之前, 就是说,
② 你们带⊥都带什么东西了, ←放火之⊥放火的时候?
③ 被告人:我不知道带什么东西了。
④ 公诉人:当时去的时候带什么东西了?
⑤ 被告人: 当时我不知道。当时他就只是说你跟我办点儿事去,让我出去。我说上哪儿啊?他说
⑥ 你就别管了。
⑦ 公诉人:等会儿啊,张文祥, 刚才我跟你说了
⑧ 被告人:嗯
⑨ 公诉人:希望你珍惜今天的机会。
⑩ 被告人:是
(4s)
(2s)
(4s)
……
本文依据宏观言语行为理论模式,对互动进行分类。主体内互动这一类别的确立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互动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主体内互动是主体间互动的基础。实际上,互动的复杂性还不止于此。例如,主体间的言语行为在发生互动的同时,各主体内部之间的言语行为也在互动,因而构成一种交叉互动。主体内的互动亦如此。一个主体,无论是在实施口头演说言语行为,还是实施书面写作言语行为,这些言语行为在互相作用的同时,也与这些言语行为的受众——读者或者听众——发生互动。限于篇幅,我们没有在这里展开论述。从目的原则出发,我们认为,任何言语行为都是目的驱使下实施的,互动的过程和发展都是目的推动的——无论是目的一致的主体内互动,还是目的关系比较复杂的主体间互动。在话语互动过程中,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参与互动的人的目的相同或者不同,目的关系不同,因此互动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模式。这是其他任何会话和话语分析模式所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换言之,根据目的原则,我们在分析互动时,首先要问:实施言语行为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目的对对方的影响如何?随后呈现的结构如何?我们认为,从目的和目的关系角度来解释和研究互动更能深刻地揭示人类互动的本质和特征。目的原则下互动研究的内容和空间还有:互动的对称性问题,表现在地位权势上有“对称互动”和“不对称互动”;表现在言语形式上,也有“对称互动”和“不对称互动”;表现在话语空间上,也有“对称互动”和“不对称互动”,等等。
注释
①这里纯粹是为了操作上的方便。“言语行为”和“小句”、“句子”属于不同的范畴。
②这里只是为了操作方便起见才这样说。“言语行为”和“语段”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属于语用和社会学的行动范畴,后面则属于篇章的结构范畴。
③关于互动不对称问题,我们另文探讨。
董小英. 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巴赫金. 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廖美珍. 中国法庭问答互动对应结构研究[J].语言科学, 2003(5).
廖美珍. 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4.
廖美珍. 目的原则与法庭互动话语合作问题研究[J]. 外语学刊, 2004(5).
廖美珍. 目的原则和目的分析:语用学新途径探索[J]. 修辞学习, 2005 (3,4).
廖美珍. 目的原则与语篇连贯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5).
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4.
Atkinson, John M. & Paul Drew.OrderinCourt:TheOrganizationofVerbalInteractioninJudicialSettings[M]. London: Macmillan, 1979.
Blumer, H.SymbolicInteractionism:PerspectiveandMethod[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Cambridge University, 1969.
Drew, P. & John Herrtage.TalkatWork:InteractioninInstitutionalSetting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Garfinkel, Harold.StudiesinEthnomethodology[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7.
Goffman, E.ThePresentationofSelfinEverydayLife[M].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59.
Sacks, Harvey.LecturesonConversati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5.
Sacks, Harvey, Schegloff, Emanuel A. & Jefferson, Gail.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 1974(50).
Schegloff, Emanuel A., Jefferson, G. & Sacks, H. The Pre-ference for Self-Correc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f Repair in Conversation[J].Language, 1977(53).
Schegloff, Emanuel A.SequenceOrganizationinInteraction:APrimerinConversationAnalysis(Volume1)[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Searle, J. R. 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Sinclair, J. & Coulthard, R.M.TowardanAnalysisofDiscours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Thomas, J.MeaninginInteraction[M]. London and NewYork: Longman, 1995.
【责任编辑孙 颖】
ThePrincipleofGoalDirectionandInteractionofSpeechActs
Liao Mei-zhe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interaction; speech acts; goal; the Principle of Goal Direction
H030
A
1000-0100(2012)05-0023-8
*本文系作者“目的原则和目的分析”系列论文之七,目的与语境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2012-08-10
编者按:语用学发展至今,走过“疾风暴雨式的革命”阶段,已经步入“风平浪静的积淀”时期。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出发,以语言运作的不同局部为研究对象,积极探索该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合理、有效路径。廖美珍在目的原则指导下的言语行为互动研究,魏在江从受话人切入对语用预设的探索,高小丽在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研究转述言语,都属于上述探索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