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新峰 (陕西麟北煤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 宝鸡 721505)
杨 杰(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战略性规划[1]。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我国图书馆界也将注意力转向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和研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独立或通过合作方式提供的图书馆服务的总和”[2]。在图书馆界的深入探索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架构和模式渐渐清晰。如果将近10年我国图书馆界对全国各地区的有关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的文献加以综合统计分析,既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现状,也可以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实践指导。
在文献的搜集上,笔者选择了CNKI(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该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了1994年至今中国国内9 100多种综合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的全文。其信息内容有明确的出处,权威可信,并且通过对信息内容的深度加工、整合,形成可供检索利用的文献信息资源库,从而可以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
本文统计了2002—2011年期间我国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为研究主题的学术文献。笔者利用文献调查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2002—2011”为时间的条件限制,以“公共图书馆”和“服务体系”两个关键词组配后为题名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58篇,其中有75篇来源于核心期刊。通过阅读摘要和浏览全文发现,共有114篇文献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度较高,其中来源于核心期刊的47篇文献成为本文的重要参考数据来源。本文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数据归纳、统计、分析。
图1显示了2002—2011年有关“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年度论文数量及其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我国该主题领域研究文献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目标以来,研究文献数量急剧上升,至2010年达到顶峰,2011年稍微有所回落。
图1 2002—2011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年度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根据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不同主题,可以将该领域文献划分为以下几类:理论研究、体系模式研究、地区实践研究。从表1可以看出,理论研究在该领域研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政策观念诠释、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途径、建设主体、治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此外,通过阅读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度较高的114篇文献的文摘和全文,笔者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理论研究和体系模式研究是以某个地区为例或者基于某一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来展开的。因此,以上3个主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不可以完全切割开来。
表1 2002—2011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各研究主题文献年度分布表(单位:篇)
通过对主题研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领域的研究内容及进展。
3.1.1 综合理论研究
我国公共图书馆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实践出发,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才能实现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于良芝、邱冠华、许晓霞深入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实践,提出从基础设施架构的角度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实体图书馆、流动图书馆及由其建立、组成的馆外服务点、图书馆联盟、总分馆系统、区域性服务网络等服务平台[3]。王惠君主张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4]。周德明在分析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现状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际公共图书馆界的经验,认为市、区(县)、街道(社区)三级图书馆必须注重合理布局,规范业务流程、彰显服务特点,从而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5]。
3.1.2 专题理论研究
(1)可持续发展 王晶锋分析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社区乡镇图书馆发展不平衡、部分社区图书馆发展不稳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低是影响我国县级以下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他提出从合理规划、以政策法规作为图书馆经费和人员的保障、寻求多模式出发,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6]。方玮通过对乡镇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认为依法建设是其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加快资源的整合,实行分馆机制是乡镇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7]。盖奇文对1999—2009年有关我国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准确的定位、科学的管理、全面的创新和有效的共享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8]。
(2)创新服务理念 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早在2007年,韦卫就在其文章《以连锁经营模式探析总馆和分馆制》中,倡导图书馆行业借鉴连锁经营的模式建立规范的服务体系,提升城市中小型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9]。吕梅基于中山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提出将连锁经营的理念引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当中,连锁经营中的“总部”、“配送中心”、“连锁分店”分别对应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模式中的“总馆”、“图书配送点”以及“分馆”,以此来增加图书馆的社会覆盖面和服务半径,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力[10]。田野通过对“荷兰图书馆概念中心——DOK”的经验模式的解析,发现其从建筑、空间、服务、馆员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提供了一系列的创新服务,以适应网络的变化,这为我国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模式[11]。
(3)治理模式 对于图书馆治理,我国公共图书馆界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引用蒋永福的观点,即图书馆治理就是利益相关者在互利合作前提下共同提供图书馆服务的过程[12]。公共图书馆治理的终极目标是保障用户的图书馆权利,即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权利。梁欣在系统研究图书馆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得出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治理模式应为“政府领导、多元参与建设、理事会管理、社会协同”的公共治理模式[13]。张世颖认真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设置模式,发现缺乏联合建设主体和支持性建设主体、建设主体责能不对称等弊端突出。因此,她认为设置建设主体时应遵循法制原则和责能对等原则,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间共同组建联合主体,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类别,形成多元化建设主体的格局[14]。现今,我国政策致力于为公共图书馆体制机制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治理模式,阮胜利通过对一系列新政策内涵的解读和诠释,认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模式应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公共治理模式[15]。
3.2.1 经济发达地区
深圳市宝安区是全国最早开展图书馆网络建设的地区之一。早在2003年,深圳市文化局便出台了《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3—2005)三年实施方案》,极大地促进了深圳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周英雄通过比较宝安区基层图书馆过去与现在的建馆模式和管理模式的优劣,得出两点重要经验:①明确基层图书馆办馆主体是基层区、县政府;②要保证图书馆服务水平,必须在地区区域内确定统一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16]。
上海图书馆积极借鉴国际公共图书馆界的经验,并结合本地区现状和特点,着眼于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周德明对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进行清晰的定位和层级划分,认真分析其体制和“一卡通”功能,认为虽然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为各分馆提供了一定的服务整合平台,但由于各分馆的人员业务培训不足,难以向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他提出了政策支持、经济保障、人员培训以及管理制度的创新四大支持系统,以保障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5]。
3.2.2 欠发达地区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成都理工大学的毛玲、李勇通过对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图书馆服务体系间的比较,指出内地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存在以下问题:①各个图书馆零星经营,没有形成网络体系;②硬件设施老化,管理制度落后;③馆藏有限,提供的服务没有针对性等。针对这些问题,毛玲、李勇提出加大经费投入,扩充馆藏,建立流动服务网络并安排专门机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维护,切实为农户提供其亟需的文献[17]。董渊和程结晶针对西南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制约发展的问题,提出包括制定法制条例,合理布局,多方面增加经费投入,建立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资格制度和定期培养、继续教育制度,确立西南地区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服务、管理机制,积极推动包括服务与管理手段的技术革新等在内的一系列解决策略,为西南地区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参考[18]。
3.3.1 总馆/分馆建设模式分析
总分馆体系是指由同一个建设主体资助、同一个主管机构管理的图书馆群,其中一个图书馆处于核心地位作为总馆,其他图书馆处于从属地位作为分馆;分馆在行政上隶属于总馆,或与总馆一起隶属于同一个主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总馆管理[2]。李国新提出,总分馆建设归根到底是一个制度问题,而不是职业问题,仅仅通过行业合作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总分馆体系;解决体制问题,立法保障才是真正彻底地实现总分馆模式建设的最根本出路[19]。张世颖、蒋永福根据地区差异(以国内各省及黑龙江省各市、县人均GDP水平为表征),提出图书馆建设主体的设置及其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多样化模式,黑龙江省可采用“3—3模式”,即设置3类建设主体,相应地建立3类总分馆服务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地区实际对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造或调整[20]。嘉兴市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积极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实行市、区、乡镇三级建设,由市级集中管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置,从而实现了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这种建设模式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受到乡镇群众的欢迎。但三级政府共同建设,三家主管部门共同主管,协调成本必然较高,因此,应从制度上规范各级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在乡镇分馆建设、管理中的职责,保障乡镇分馆在总馆的统一管理下高效运行[21]。
3.3.2 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模式分析
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络模式是指一个地区的图书馆在一定的协调组织和计算机管理系统支持下,组成由若干隶属于总分馆体系和独立建制的图书馆共同参与的网状行业管理结构,使不同的总分馆体系或者独立建制的图书馆突破资源所有权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其核心是通过技术和行业协调保障成员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活动。图书馆之间通过建立有效的服务网络,使资源共享更加简单、快捷,成本更低。这种区域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一卡通借模式、一卡通借通还模式、分层通借通还模式。要建设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是最佳选择。一些中小城市图书馆通过联盟,可以克服经费短缺、馆藏不足、文献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方便读者就近获取所需的文献,从而提升公共图书馆提供普遍均等服务的能力。
3.3.3 基层图书馆与流动图书馆建设模式分析
基层图书馆与流动图书馆主要包括县(市)级公共图书馆、居委会和街道图书馆、农家书屋、流动图书车等。根据用户行为可近性选择理论,即一个信息源在物理距离上越容易接近,被用户利用的可能性越大,图书馆要想方设法缩短用户与资源的距离。这种模式的主要出发点便是提高地区内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覆盖率,确保更多的人能够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就近获取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在基层图书馆与流动图书馆的建设中,广东省流动图书馆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广东省流动图书馆是由广东省政府投入经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负责实施的,在省内欠发达的县城建设分馆,并在分馆之间实施资源流动和共享的图书馆服务。另外,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图书馆的设置要求,在远离图书馆的人口聚集地定期提供服务。高莹通过对基层图书馆的调查、分析,指出基层图书馆存在资源不足、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差、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服务水平难以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等弊端,对此,构建技术先进、布局合理、服务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一项破解基层图书馆发展难题的正确的战略选择[22]。
4.1.1 理论研究基于地区实践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发现,理论研究、体系模式研究、地区实践研究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61%、15%、24%,有关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大多是以某个地区为例,理论研究中的现状、途径、经验、模式也是从地区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针对地区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理论研究又提出了解决对策,用于指导地区的具体实践。因此,理论研究与地区实践研究是相辅相成的。
4.1.2 政策促进了研究的发展
一项国家政策,甚至地区政策、发展规划、条例的出台,都会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有关政策观念的诠释、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以及有关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各方面问题的研究如雨后春笋。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推进,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在日益成熟,公共图书馆提供普遍均等服务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深圳市特别重视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目前深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已进入完善阶段,凭借自身成功的经验和模式成为全国公共图书馆效仿的楷模。
4.1.3 强调普遍均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体系”之前,便有许多学者倡导普遍均等原则。如《构建信息无障碍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和体系》[23]、《对当前公共图书馆重点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24]、《以知识援助构建公共图书馆的弱势群体服务体系》[25]等,都致力于实现普遍均等的目标。政策出台后,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平等获取信息服务的权利,众多有关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终极目标就是为全社会的公众提供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从而提高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10多年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已经形成了以于良芝、梁欣、吕梅、李超平、邱冠华等学者为主体的学术研究圈,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依然存在着比较研究不足的问题,其中既包括沿海与内地的比较,也包括国内外的比较。
在经济、文化、科技发达的沿海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多种模式,如深圳“图书馆之城”模式、广东流动图书馆模式、苏州模式、上海模式、嘉兴模式等。但是,直至2007年,才有学者关注西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之后的研究也是单纯以中西部某个地区为例,只有少数研究将中西部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对比,或者将东部的成功经验模式应用到西部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之中。
另外,在笔者查阅文献资料、阅读文献摘要或全文的过程中发现,只有少量文献就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比较,其中仅有1篇文献——《公共图书馆的创新服务——DOK经验模式》提到国外某个特定图书馆的成功经验模式[11]。
今后国内应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比较研究,将沿海的成功经验模式向内地推广,同时加快对国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先进经验模式的引入及消化吸收,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发展,更好、更快地实现普遍均等的目标。
[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 [2012-05-01]. http://www.sina.cn.
[2]于良芝,邱冠华,许晓霞.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31-40.
[3]于良芝, 邱冠华, 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3.
[4]王惠君.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J].图书馆论坛, 2006(1):9-11.
[5]周德明.关于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 2007(5):32-37.
[6]王晶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研究[J].图书馆, 2009(6):84-112.
[7]方 玮.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乡镇图书馆建设:关于乡镇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杂志, 2011(5):49-52.
[8]盖奇文.近十年我国图书馆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综论[J].图书馆学刊, 2010(5):106-108.
[9]韦 卫.以连锁经营模式探析总馆和分馆制[J].图书馆论坛, 2007(4):34-35.
[10]吕 梅.连锁经营理念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实践与探索[J].图书馆学研究, 2011(1):11-14.
[11]田 野.公共图书馆的创新服务:DOK经验模式[J].图书馆学研究,2010(3):90-92.
[12]蒋永福.论图书馆治理[J].图书馆论坛, 2008(12):50-55.
[13]梁 欣.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治理模式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6):17-24.
[14]张世颖.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优化的关键:合理设置建设主体[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0(4):21-25.
[15]阮胜利.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模式研究:比较视角下的政策观念诠释[J].图书馆建设, 2008(12):64-67.
[16]周英雄.深圳市宝安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未来发展[J].图书与情报, 2011(1):84-90.
[17]毛 玲,李 勇.比较视角下西部农村地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与对策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9(12):58-60.
[18]董 渊, 程结晶.西南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情报, 2010(8): 8-18.
[19]李国新“.总分馆”建设的最大障碍是体制障碍: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读后[J].图书馆建设, 2008(9):1-3.
[20]张世颖,蒋永福.黑龙江省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设置模式及其总分馆服务体系构建方案研究“:3—3模式”的提出[J].图书馆建设, 2010(11):11-15.
[21]章明丽.市馆推动政府主导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市总分馆制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8(1):12-18.
[22]高 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在破解基层图书馆发展难题中的作用分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5):94-95.
[23]王世伟.构建信息无障碍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和体系[J].图书馆论坛, 2003(6):161-163.
[24]孙烈涛.对当前公共图书馆重点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界, 2004(4):52-54.
[25]王筱雯.以知识援助构建公共图书馆的弱势群体服务体系[J].图书与情报, 2006(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