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17号送入预定轨道。
遥感卫星17号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本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80次飞行。
2013年9月23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三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第三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将与目前在轨运行的2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组网运行,将进一步提高我国气象观测能力和中期天气预报能力。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探测,主要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气象参数,并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同时为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规律以及航空、航海等提供气象信息。
第一颗和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均为试验应用星,分别于2008年5月和2010年11月成功发射,目前仍在轨稳定运行。“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星座实现三星组网后,其观测数据更新时效将由现在的12小时缩短为6小时。
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81次飞行。
近期,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暨“嫦娥”三号任务进场动员会,审议批准了“嫦娥”三号任务由研制建设阶段转入发射实施阶段。按计划,“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2013年年底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
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自2008年2月立项以来,先后完成了21个月的方案设计、26个月的初样研制和20个月的正样研制三个阶段,完成了设计分析仿真、产品试制生产、试验验证、独立评估、质量复查等研制建设工作。目前,飞行产品基本就绪,探测器系统完成总装、各种大型试验和出厂评审;运载火箭系统完成总装和第一次出厂测试,可按计划出厂。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地面应用系统经审查都已具备执行任务能力。
“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使用了多项新研产品和技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了工程五大系统中探测器系统和运载火箭系统的研制发射任务。
近期,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三子级发动机顺利通过总装备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专家组的试样阶段评审,标志着该发动机圆满完成了初样阶段的研制任务,转入试样研制。
该发动机能够实现2次起动,具备双向摇摆功能,飞行中不仅为火箭提供推力,同时为火箭提供俯仰、偏航控制力。
2013年9月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向委内瑞拉交付了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项目的相关所有设施。
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于2012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10月1日,卫星拍摄并传回了第一幅遥感图像。目前,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在轨运行状态稳定正常,完成了对委内瑞拉大部分地区的成像工作。这些卫星遥感图像已经开始服务于委内瑞拉的城市规划、资源普查、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方面。
2013年9月2日,第三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四大板块95项高科技技术及产品集体亮相展会,全面展示“大防务、大安全”理念孵化出的技术成果和实力,首次诠释航天科工“智慧城市、智慧中国、智慧地球”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参展主题。其中,在抗震救灾中作出贡献的无人机测绘系统、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车联网系统等产品成为展会的明星展品。
在此次博览会上,航天科工集团所属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共有无人机、微燃机电站等17个项目参展,涉及电力电气、信息与光电技术等五个业务板块。其中,“海鹰”系列无人机中的HW-210和HW-220两型无人机作为航天科工集团仅有的参展实物产品,分别在集团公司展台和乌鲁木齐国家高新区展台亮相。
近期,一块920毫米口径的非球面镜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属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完成精密加工。其面形精度误差优于1/70波长,曲率半径偏差小于0.03%,表面粗糙度达到0.95纳米,加工精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标志着该所正式具备了大口径光学镜头的高精度轻量化加工能力,填补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先进制造领域纳米精度光学加工能力的空白。
近期,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生产的20吨电动振动台和感应式振动台已完成检测工作,将分别销往俄罗斯和美国。
之前,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已经先后与俄罗斯电力和铁路行业测试试验室以及美国汽车行业测试试验室签订了产品销售合同。其中,20吨电动振动台是该所迄今为止销往国际市场最大推力的电动振动台,感应式振动台是该所销往国际市场的第一台感应式振动台。
近期,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所属北京计算机及应用研究所成功自主研发出一款新型高清网络激光球型摄像机,并即将投入市场。
高清网络激光球型摄像机以“设计的三个无关性”为核心设计理念,即实现摄像机的软硬件设计与结构无关、与处理器无关、与机芯无关,使产品成功实现了可更换机芯、处理器甚至产品结构,而不需要进行硬件改动和软件重新设计的理想效果,大幅增强了可配置性及可扩展性。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物流中心即将建成国内首个超大型金属材料自动化仓库,并计划于2013年年底试运行。该仓储工程项目占地面积6466平方米,建筑面积8020平方米,用于储存金属板材、棒材和长料三类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