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婷 王友翠 夏冠男 王廷华 齐建国
(四川大学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成都 610041)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其高度分化,形态多样,结构复杂,在生理功能上具有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脑功能的运行需要神经元通过这一复杂的神经网络进行信息传递。突触是实现这一传递的特殊结构。在神经元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生存、生长、迁移、与其他细胞建立功能性联系,以及神经再生过程中轴突的生长等,除了受内源性程序的调控,还受到局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神经营养因子的维持和促生长功能。
proBDNF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的前体,传统的观点认为这些神经营养因子前体是无活性的,但是2001 年,Lee等科学家首次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前体可以促进细胞凋亡[10]。此后的研究发现,proBDNF的促细胞凋亡作用是由p75NTR 介导的。此外,Henry K Teng 等[11]发 现,proBDNF 能 够促进体外培养的表达p75和sortilin的神经元凋亡。
P75NTR(p75neurotrophin receptor),为一种Ⅳ型膜蛋白,分子量75kD,是神经营养因子的低亲和力受体,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超家族成员。Sortilin,相对分子量95kD,是一种Ⅰ型跨膜糖蛋白,为已知的第一个不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的跨膜神经肽受体,在体内广泛分布。但是其在体内的作用既不是合成肽类,也不是反应肽类。因此,我们建立体外神经元发育的模型,研究其生长发育过程中p75、sortilin的表达变化。为今后进一步研究proBDNF对神经元发育的影响奠定基础。
1.1 动物
采用新生0~1h的SD 大鼠,由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主要试剂及其配
DMEM/F12(1∶1,Gibco);B27(Gibco),胎牛血清(Hyclone),多聚赖氨酸(Invitrogen),青链霉素混合液,谷氨酰胺,胰酶等单克隆p75(MC192),sortilin抗体由澳大利亚周新福教授馈赠;tau-1 抗体购自,特异性识别轴突;Neun抗体,神经元的特异性抗体。10%培养基:DMEM/F12 88ml,双抗(青、链霉素)各1ml,FBS 10 ml,-20℃储存。无血清培养基:neurobasal 97ml,双抗(青、链霉素)各1ml,B27 2 ml,-20℃储 存。多聚赖氨酸:Poly-D-Lysine(PDL),浓度为1mg/ml,工作液浓度为0.1mg/ml。
1.3 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体外培养
提前一天做好准备工作,取新生0~1h 的SD大鼠,浸泡75%酒精30s~1min消毒,断头(以上操作在细胞培养间进行)。将鼠脑置于高温消毒后盛有预冷D-Hanks液的培养皿中,放进超净工作台。左手用眼科镊夹住两眼睛处固定脑袋,右手用眼科剪分层依次剪开皮肤、颅骨,从人字缝及矢状缝将头皮和颅软骨组织分开,暴露出两侧大脑半球、嗅球及小脑。镊子与脑干垂直、右手取出两大脑半球,用冷的D-Hanks液将残留血液冲洗干净,置于另一装有预冷D-Hanks液的培养皿中,放于解剖显微镜下。用显微镊轻轻剔除脑膜,小心分开皮层,暴露并取出双侧海马组织,在D-Hanks液中漂洗后放入15ml离心管或1.5ml EP 管中,加入孵育好的10%FBS+DMEM/F12培养基,一个大脑3ml,吹打10~20次制成细胞悬液,静置于试管架上3~5min,使较大组织块沉淀下来。取上层悬液,进行计数后按照实验要求以1×105/mL 密度接种于包被好的培养板或玻片上。将培养板置于37℃,5%CO2恒温培养箱培养,24h 后全量换液。以后根据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实验要求,每3d半量或全量换液,同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情况。换液时注意要提前把培养基放进培养箱孵育然后再进行换液。
1.4 神经元鉴定
培养3d时细胞已具有一定的形态,因此本实验选取3d的细胞进行鉴定,采用neun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Neun阳性染色位于神经元的胞浆内,多为棕色或棕红色。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拍照、计数。本实验中,所有着色细胞,代表细胞总数。根据公式计算出神经元纯度:[neun 阳性细胞数/着色细胞数(总细胞数)]×100%=神经元阳性率(即神经元纯度)。
1.5 神经元发育过程中p75和sortilin的表达
根据实验要求选取不同时间点、不同条件的细胞取至试验台,吸去培养基,用预热的0.01 M PBS漂洗两次(不要把PBS 直接加到细胞上,也不要使细胞干掉);然后用4%多聚甲醛固定30 min(多甲在37℃预热后再用,防止温度差异导致细胞脱落);0.01M PBS充分漂洗;按二步法分别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2.1 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的生长情况
普通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接种0h,大多数细胞呈圆球型悬浮于培养基中,折光性较好,单个散在分布。接种12~24h贴壁后,神经元周围长出类似于伪足的包裹体,边界不整齐;培养3d,包裹体周围开始有一些向外生长的突起,其中一个突起较其它突起迅速生长延伸,发育成较长的轴突,其余几个短小的突起则形成树突,神经元之间逐渐形成网络;培养7d,轴突继续延伸,树突分支增多,神经元轴突和树突相互交叉、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络。
2.2 neun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经计算阳性率可达到90%以上。Neun 阳性染色位于神经元的胞浆内,多为棕色或棕红色。根据公式计算出神经元纯度:[neun阳性细胞数/着色细胞数(总细胞数)]×100%=神经元阳性率(即神经元纯度)。
2.3 细胞免疫组化
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p75NTR、sortilin在神经元发育过程中均有表达。
神经元的体外培养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技术。海马做为边缘系统的重要结构,具有高度序化的板层结构和神经元高度集中并相对独立的特点,而且在学习、记忆、认知、情绪反应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病理生理变化有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次实验选取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作为模型。
目前国内外对于海马神经元的体外培养,传统方法多选用胎鼠进行取材。但由于胎鼠的胎龄不容易掌握,某些核团及功能区的解剖位置不易准确定位,因此选择新生鼠来代替胎鼠进行海马神经元体外培养的取材。且近年来选择新生鼠进行神经元原代培养的实验日渐增多[8]。
新生鼠与胎鼠相比,神经元分化程度高,神经突起发育成熟,神经元之间以及与纤维组织之间的连接比较紧密。而且有研究表明,通过投射电镜观察出生1d的新生大鼠海马,偶见神经元突触,且结构发育不完全、突触连接部位很短、突触小泡极少[7]。因此为提高神经元的纯度以及存活率,我们参照原有的,比较权威的培养方法[4],取出生0~1h的SD大鼠海马组织,在解剖显微镜下剔除脑膜,精确定位取材,以保证组织的纯度。经机械吹打10~20次,使组织分散成单细胞悬液。以1×105/mL 密度种植于含10% 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24 h后全量换液。培养3d后,经neun鉴定,神经元的纯度可以达到80%以上。
[1]Zhou Xin-fu,Song Xing yun,Zhong Jin-hua,et al.Distribu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pro-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like immunoreactivity in the peripheral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f the adult rat[J].Neurochem,2004,91:704-715.
[2]Mowla,SJ.Differential sorting of nerve growth factor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hippocampal neurons[J].Neurosci,1999,19:2069-2080.
[3]Kaech S,Banker G.Culturing hippocampal neurons[J].Nature Protocols,2006,1(5):2406-2415.
[4]Brewer GJ.Isolation and culture of adult rat hippocampal neurons[J].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1997,71:143-155.
[5]Banker GA,Cowan WM.Rat hippocampal neurons in dispersed cell culture[J].Brain Research,1977,126:397-425.
[6]韩玉梁,鲍刚,郭世文.人脑出血后proNGF、sortilin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9,8(6):517-520.
[7]刘宇,邓宇斌,周丽华.P75NTR 介导神经细胞凋亡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7,1(19):63-67.
[8]王圆圆,张文斌,陈静,等.大鼠海马神经元neurobasal无血清的原代培养方法[J].2008,29(6):547-551.
[9]周明,聂菁,吕诚,等.一种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原代培养方法[J].2010,50(3):1-3.
[10]Lee R,Kermani P,Teng KK.Regulation of cell survival by secreted proneurotrophins.J Sci,2001;194:1945-1948.
[11]Teng HK,Teng KK,Lee FS,et al.ProBDNF induces neuronal apoptosis via activation of a reeptor complex of p75NTR and sortilin.J Neurosci,2005;25:5455-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