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汉族青年蒲氏间隙的冠状HRCT测量

2012-10-21 13:51:50李清锋黄丽华吴英宁黄昌盛黄昌辉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胆脂瘤鼓室冠状

钟 斌 李清锋 黄丽华 吴英宁 黄昌盛 黄昌辉

1(右江民族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百色 533000)

2(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百色 533000)

3(右江民族医学院2011级医学影像本科2班,百色 533000)

上鼓室胆脂瘤是耳部常见疾病之一,其主要起源于蒲氏间隙,在CT上表现为蒲氏间隙增宽[1],有学者通过研究蒲氏间隙宽度的变化以此作为诊断上鼓室胆脂瘤的依据[2]。有关蒲氏间隙宽度的民族性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对160例壮、汉族青年颞骨冠状HRCT图像上的蒲氏间隙宽度进行观测,旨在探讨蒲氏间隙宽度是否存在民族和性别的差异。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受检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选取160名在百色市某高校就读的在校壮、汉族青年大学生(壮族男、女性各40名,汉族男、女性各40名),检测对象三代均为广西壮、汉族无亲缘关系、无耳部疾病且听力正常的健康青年。

1.2 研究方法

将160名样本用128层西门子螺旋CT 以与眦耳线(Canthomeatal Line,CML)相垂直的直线为冠状扫描基线从下颌头中部由前往后扫描。CT 扫描及重建有关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80mAs,扫描时间2.9s,DFOV 123mm,窗宽W=1500,窗位L=450,扫描层厚和间距均为0.625mm。扫瞄后选取蒲氏间隙显示清楚的HRCT 图像,利用HRCT 图像上自带测量工具对双侧蒲氏间隙的最宽径(锤骨颈外侧缘至鼓室盾板尖的距离)进行观测,数据测量后再由两名资深的影像医生复核确定,所测数据均经SPSS13.0统计分析,以形式表示。

2 结果

本研究中蒲氏间隙出现在下颌头中点后方第8~9 层,其边界可以清楚显示(见图1A),本实验测得锤骨颈外侧缘到鼓室盾板尖距离(图见1B)即蒲氏间隙最宽径见表1~4所示,研究结果表明除广西壮族男、女性左右耳之间和汉、壮族女性左右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

图1 蒲氏间隙扫描结果A.冠状位蒲氏间隙各壁及周围结构 B.冠状位蒲氏间隙宽度1.鼓室盾板,2.锤骨头,3.锤骨颈,4.锤骨短突,5.鼓膜,6.鼓膜松弛部,7.锤骨颈外侧缘到鼓室盾板尖的距离(即蒲氏间隙宽度)Fig.1 CI images of Prussak Space

表1 汉族青年蒲氏间隙宽度Table 1 The width of the Prussak Space of Guangxi Han nationnality

表2 壮族青年蒲氏间隙宽度Table 2 The width of the Prussak Space of Guangxi Zhuang nationnality

表3 汉、壮族女性蒲氏间隙宽度比较Table 3 Compare on the width of the Prussak Space of women between Guangxi Han and Zhuang nationality

表4 汉、壮族男性蒲氏间隙宽度比较Table 4 Compare on the width of the Prussak Space of men between Guangxi Han and Zhuang nationnality

3 讨论

3.1 蒲氏间隙的应用解剖

蒲氏间隙亦称鼓室上隐窝(superior tympanic pouch)或鼓膜上隐窝(recessus membranae tympani superior),是由俄国著名耳科学家Alexander Prussak(亚力山大·普鲁萨克)于1867年发表的《关于人类鼓膜解剖学研究》中首次详细描述了鼓室上隐窝的解剖结构,从那以后这一结构就以他的姓氏命名并沿用至今。蒲氏间隙是上鼓室内重要的解剖结构之一,其位于鼓膜松弛部和锤骨颈之间,上界为锤骨外侧韧带,下界为锤骨短突,内侧界为锤骨颈,外侧界为鼓室盾板[3]。蒲氏间隙在横断层面上只看到其截面,且在连续横断层面上比较难确定蒲氏间隙的最宽经;蒲氏间隙外侧界为鼓室盾板(外耳道上壁内侧端与上鼓室外壁交界处之骨嵴)是上鼓室胆脂瘤首先破坏之处,冠状面CT 显示最清楚[4]。

3.2 蒲氏间隙宽度存在民族和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广西壮族女青年蒲氏间隙平均宽度(1.38±0.15)mm 最小,壮族男青年蒲氏间隙平均值最大,汉族男、女蒲氏间隙平均值居中。壮族男、女青年之间左右耳以及壮族女青年与汉族女青年左右耳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广西壮、汉族青年蒲氏间隙宽度存在民族和性别差异。本实验结果与钱雯[2]的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别,其测得蒲氏间隙宽度最小值为1mm,最大值为1.5mm,平均值为(1.22±0.098)mm,男性和女性左右耳之间以及男性和女性耳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而本研究中所测得蒲氏间隙平均宽度均大于(1.22±0.098)mm,最小值为0.81 mm,最大值为1.68mm。两者的研究结果出现明显差别,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研究对象分组不同:本研究按民族和性别对样本进行对比研究,而后者只对样本按性别分组研究,未对民族进行区分,且本实验结果也表明蒲氏间隙宽度存在民族差异;2.研究对象年龄不同:本研究的样本年龄段在18~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5岁,而后者年龄段为18~65岁,平均年龄为38.5岁,蒲氏间隙宽度是否存在年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3.扫描的层厚与间距不同:本实验扫描层厚和间距为0.625mm,后者为2mm,锤骨颈直径较小,扫描层厚和间距太大易错过显示蒲氏间隙最宽径(锤骨颈外侧缘到鼓室盾板尖的距离)的层面,有可能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差异。

蒲氏间隙为上鼓室的狭小间隙,是上鼓室胆脂瘤最早起源部位,在HRCT 上主要表现为蒲氏间隙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周边骨质破坏及听小骨破坏、移位等征象;骨质破坏以鼓室盾板尖端变钝并向外侧膨出为主,听小骨破坏主要包括听小骨残缺移位、碎点状改变,严重者听小骨可完全消失[5-7]。由于蒲氏间隙周围的骨质破坏,导致蒲氏间隙增宽,在临床上判定蒲氏间隙增宽通常是凭肉眼主观判断,缺乏一个定量数据。钱雯[4]对蒲氏间隙宽度研究后认为蒲氏间隙宽度>1.5mm 可作为诊断上鼓室胆脂瘤的依据,由于其未考虑民族因素的影响,且本研究结果亦表明蒲氏间隙宽度存在民族和性别差异,不同民族和性别人群的蒲氏间隙宽度各有不同。因此,笔者认为不能以蒲氏间隙宽度作为诊断上鼓室胆脂瘤的依据,只能作为一个辅助参考依据。

[1]邓晓刚,李鹏,杨钦泰.胆脂瘤型中耳炎高分辨率CT 特征性的表现[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1,29(6):665-667.

[2]钱雯,宋济昌,李华伟.蒲氏间隙的高分辨率CT 测量[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13(4):241-243.

[3]王荣光.Alexander Prussak:鼓室上隐窝(蒲氏间隙)的发现者[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9,23(3):192.

[4]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11:133.

[5]景宏儒,陈志刚.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高分辨率CT 表现[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10):722-723,

[6]江广理,陈锡辉,杨智云.颞骨高分辨率CT 在中、内耳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1,9(2):142-144.

[7]方文辉,刘国瑞,郑文斌,等.高分辨率CT 诊断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5,2(4):279-282.

猜你喜欢
胆脂瘤鼓室冠状
中耳流脓、头痛眩晕……警惕胆脂瘤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获得性中耳胆脂瘤基础研究进展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
如何治疗中耳胆脂瘤?
益寿宝典(2018年10期)2018-01-27 00:44:58
中耳胆脂瘤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
西南军医(2016年1期)2016-01-23 02:22:20
鼓气球鼓室充气治疗梅尼埃病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