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荣 潘 艳 李丽芳
地区间成人高等教育权利公平性存在差异的原因及趋势
□向 荣 潘 艳 李丽芳
近几年各地区成人高等教育报名人数与实际招生计划间比例出现了严重不均,不同地区间成人高等教育权利“不公平”现象日益凸显,这除了与各地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不均的原因外,还与各地区职业教育、城镇化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本文旨在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期望能对成人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成人高等教育权利;城镇化;产业结构;人口流向
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总体规模随有小幅波动,但总体基本稳定。根据教育部2005-2009各年度发布的国家教育发展公报,2002-2009年(2003年除外)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分别为1930250、1844431、1911132、2025552、2014776。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中本科学历层次的比例逐步提升,2002年本科学历层次招生人数为610181,占当年招生总数的27.45%,2006、2007、2008、2009连续四年本科学历层次年招生人数近80万,超过当年招生总数的40%。具体情况见表1和图1。
表1 2005-2009年成人教育招生情况统计
图1 2005-2009年成人教育招生变化趋势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总体平稳发展的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地区)之间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却并不同步(见表2),继2004年广西、陕西、新疆、重庆四省成人高等教育报名人数与招生计划出现倒挂现象以来,2005年的广西、海南、甘肃,2006年的河南,2007年的内蒙古也相继出现成人高等教育报名人数与招生计划倒挂现象,这些省部分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陷入招生困难、教学难以开展的境地。与这些省相反的则是2005年的江苏、辽宁,2006年的浙江、江苏、河北,2007年的福建成人高等教育报名人数远远超过计划招生量,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录取率低于60%。其中2006年江苏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录取率低于30%,比当年该省普通高考录取率还低。从表2也反映出不同地区成人高等教育权利的不公平性,只是因为人们更重视普通高等教育权利的公平性,对成人高等教育权利的公平性因为其对社会、家庭影响的次要性而有所忽视而已。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2005年国家试行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书本费、杂费进行减免,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现“两免一补”并惠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截止2009年,我国义务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在加大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积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从全国看,2001-2009年的10年间高中阶段学校从3.43万所减为2.9761万所,招生人数则从2001年的987.99万增加到2009年的1698.86万人,学校数量虽然减少了13.2%,但普通高中以及其它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数分别达到2434.28万人、2206.63万人,较2001年分别增长了72%、86%。应该说近10年中国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成绩斐然。
表2 我国部分地区成人高等教育报名与招生计划统计情况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中央人民政府2005年又颁布了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提升并发展职业教育层次成为地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截止2009年,宁夏共有职业院校50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8所、中等职业学校42所;全区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2.2万,其中高职在校生2.1万人,中职在校生10.1万人;职业教育在校学生约占宁夏610万总人口的2%;截止2008年,江苏全省有职业院校709所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78所、中等职业学校387所;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5.08万人,在校生104.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约23万人,在校生近70万人;职业教育在校学生约占江苏7300多万总人口的2.4%。而根据近几年成人教育生员来源分析,其中70以上是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各省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成人高等教育生员储备总量相差巨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成为了我国一道亮丽的风景。据2010年6月26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2010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 2.11亿,“80后”流动人口达42.8%,多数希望落户大城市。其中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为人口净流出地区,而加工制造产业密集、建筑业发达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则成为人口净流入地区;按照统一口径计算,2008年底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达到了3935.48万人。其中浙江省为1823.43万,江苏省为1469.78万,上海市为642.27万;在流动人口中有相当比例是外省流入。2009年广东流动人口超过3000万人,约2100万为外省流入,居全国各省份之首。从流动人口自身特点看,以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为27.3岁,其中20至44岁人口超过流动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超过60%。大量涌入的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成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为这些流入省份的成人高等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生员。反之人口流出省份则面临成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流出性短缺的尴尬。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7月在北京发布 “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人口达6.2亿,城镇化率达46.6%。蓝皮书认为,“十二五”期间预计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1.0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52%左右,2030年达到65%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十二五”中期,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在我国城镇化整体推进过程中,各地区城镇化的进度也是参次不齐的,甚至相差悬殊。截止2009年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城镇化率55.6%、浙江60%,广东城镇化率64%;与之相对应西部地区的甘肃城镇化率32.65%,广西37%左右。城镇化的表象是农村人口居住、工作场所发生变化,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更重要的是转移人口素质的去农化、城镇化,即从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向城镇人口的生活方式转变,即生产方式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思维方式现代化。要实现生产方式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思维方式现代化,转移人口就需要寻求教育培训途径,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文化修养,掌握适应岗位技能的技术知识水平和适应现代社会生存能力的思维方式,这就给成人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而城镇化率高的省基本都是人口基数大省,有意愿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相对人数和绝对人数都多,而本省成人教育资源有限,所以成人高等教育权利在这些省份受到较大制约。
信息资讯包括电视、网络、电话、报纸等各种传媒咨询平台以及它们为受众提供的各式各样的服务内容。本文以网络普及率、每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以及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部为例说明各省间信息资讯发展水平不均衡。
2011年1月19日,CNNIC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称截止201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4.3%;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为66.2%。但在全国互联网总体发展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各地区发展依然不均衡。东部及沿海的上海、广东、浙江等14省、市发展水平较好,其中上海互联网普及率为69.4%,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55.3%、42.9%和53.8%;每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上海486.7、广东1400、江苏1048.4、浙江869.5;互联网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的西部地区,宁夏互联网普及率为28.0%,甘肃、广西分别为22.4%、和25.2%。每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宁夏 43、甘肃 112.2、广西 330.1。
根据 “2010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2010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85900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4.4部/百人,东部及沿海的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122.9部/百人,广东99.9部/百人,江苏76.7部/百人,浙江97.4部/百人;西部省份的宁夏70部/百人、甘肃52.8部/百人、广西45.6部/百人。
当今社会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信息获取、交流与沟通的信息资讯平台和工具。互联网成为各学校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专业、报名时间、学习费用、教学方式等信息发布的主要平台,成为招生在线咨询的主要渠道;移动用户则成为通过移动平台或网络接收招生信息的受众。在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普及率越高的地方,信息传播面相对越广,获得信息的受众相对越多。反之,则出现信息传递不畅,受众少的情况。
由于受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固有因素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所实施的优惠政策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东部地区凭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业设施和基础设施完备、科技水平发达、享受引进外资、扶持发展二、三产业的优惠政策,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产业结构调整迅速,一、二、三产业布局基本科学、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趋于合理;西部地区虽有丰富的资源,但地处边远,交通、信息闭塞,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个别地区还处于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状况。东部地区的江苏,2011年2月10日省长李学勇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903亿元,人均GDP7700美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4%提高到3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而西部地区的广西,2011年1月17日自治区主席马飚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0年广西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约9150亿元,工业化由初期阶段步入中期阶段。按广西4700多万人口计,人均GDP约2900美元,不及江苏人均GDP的二分之一。
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不仅接收了本地区大量有一定知识和文化的新生代农民,同时吸引了大量外地新生代流动大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升级,也促使就业人员不断提升自我素质。根据学者对珠三角经济区劳动力素质分析,第二产业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约65%,第三产业高中、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约40%。根据各成人高校对近几年成人教育在读生员来源分析表明,有近95%以上生员为二、三产业工业企业或服务行业的员工,学历层次以中职、高职为主。所以经济发展快慢以及二、三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也导致了相应地区成人高等教育生员的不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综合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据统计,2009年,我国GDP总量已达到33535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然而,应该看到的是,在国家总体经济增长态势良好的情况下,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不同地区、相同工作性质的人群个人经济收入水平差距剧大。据 《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7175元。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广东,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0552元、21574.7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8004元、6906.93元。中西部地区的江西、广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4022元、1545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5075元、3980元。东部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高40%以上。
按照奥尔德弗ERG需要理论,人类有三个层次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在满足了低级需求后,人们就会随之产生更高级的需要。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人经济收入水平的不同也导致现阶段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需求。经济欠发达地区、个人经济不富裕的人们还处于“生存需要”层次,更多地关注生活必要的物质生活需要,教育消费心理谨慎;而经济发达地区、个人经济富裕的人们已不满足于“生存需要”,而更多地考虑“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这些均属于精神消费需要,它们需要通过更高层次的教育过程来实现,从而导致而教育消费心理旺盛,希望享有质量更好、层次更高的教育服务,使个体增加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涵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010年6月教育部发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把职业教育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规划纲要》明确了省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要求实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全覆盖的职业教育权利保障。随着各省级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提高,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各省间职业教育发展将趋于均衡。
同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务院密集出台的区域及行业振兴行动规划,东部沿海地区产业不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得到升级、调整,流动人口势必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回流,中西部地区人口就地就近转移也会逐步加快。农业部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作为农民工输出基地的安徽、湖南、江西、四川等地,2010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反而成了农民工的有力吸纳地。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加强,个人经济收入的提高,“成长的需要”将会成为主流,高层次教育消费会成为必然的选择。所以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各地区间成人高等教育权利差异性现象将逐渐弱化,并最终趋于公平。
[1]教育统计数据(2001-2009)[EB/OL].教育部网站.
[2]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Z].2011年1月.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0)[M].
[4]韩兆州,安康.广东经济发展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J].高教探索,2010(01).
[5]苗培周,赵冬云.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成人教育: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03).
[6]桑宁霞,丁红玲.关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有效需求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03、04).
[7]刘玉,孙亮.珠三角经济区劳动力结构与产业升级[J].城市发展研究,2008(04).
[8]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1年1月.
G724
A
1001-7518(2012)03-0051-04
向荣(1969-),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其它教育衔接模式等研究。
责任编辑 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