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桂云 刘国通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属温里药。为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
相传,很久以前,附子是山中的一种野生植物,没被人们发现它的价值。那时候乾元山一带的人体质很差,生病的多,冬天又特别寒冷,到了冬天有不少人被冻死了。在金光洞修炼的太乙真人很同情民间的疾苦,就提炼丹药给穷人治病。可是生病的人多,炼的丹药往往不够用。太乙真人发现山里长了一种野苗苗,根底长了一个圆果子,可以加工成一种乌黑发亮的片子。太乙真人就把这种药片叫做乌药。人吃了这种药能增强体力,冬天吃了又能起防寒的作用。太乙真人就把这种药的加工方法教给了乾元山一带的人。后来他又收了哪吒做徒弟,师徒俩又在原来加工乌药的基础上再创造新方法进行加工,加工出了一种药效比乌药更好的新药来。人们误以为太乙真人和哪吒是两父子,便把这种新药称为“父子药”。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师徒关系,于是就把“父”字改为“附”字,称这种药为“附子”。
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年~前49年),大将军霍光的妻子想让自己的女儿做皇后,便设法谋害当时的皇后许氏。许氏分娩之后,霍光的妻子就胁迫御医淳于衍利用服药的机会进行谋害。淳于衍暗中将捣好的中药附子带进宫中,偷偷掺合在许皇后要吃的药丸内。许皇后服药后不久,即感到全身不适,很快昏迷死亡。附子是一味剧毒药,大辛大热,含有生物碱类,如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口服0.2毫克乌头碱,即可产生中毒症状,表现为口腔及咽喉部刺痛、有烧灼感,口唇及舌头有麻木感,语言不流利,舌体不灵活;重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眼花、四肢肌肉强直、阵发性抽搐、牙关紧闭,甚至引起心室颤动、心源性休克而死亡。鉴于此,古往今来,不少医生对它的使用都持慎重态度。然而,中医理论认为,药物的有毒无毒是相对的,“有是证,用是药”,根据病人的“证”选用剧毒药物,药物的针对性强,能够发挥其专注、强大、峻猛的治疗作用。此时,有毒之药就成了有益之品。
▲附子饮片
附子是多年生草本,高0.6~1.5m。块根常2个并连,纺锤形或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侧根甚肥大,径达5cm。茎直立或稍倾斜,圆柱形,表面青绿色,下部老茎多带紫色,茎下部光滑无毛。叶互生,革质,长6~11cm,宽9~15cm,掌状3全裂,中央裂片菱状楔形,急尖,近羽状分裂。总状花序,萼片5,宽约2cm,蓝紫色,上萼片高盔形,高2~2.6cm,侧萼片长1.5~2cm;花瓣2,无毛,有长爪,距长1~4mm;雄蕊多数;心皮3~5,离生。蓇葖果长约2cm。花期9~10月份,果期10~11月份。
栽至第二年6~7月份收获,于小暑至大暑间采收为好。挖出后把附子与母根分开,洗净泥土,除去母根、须根。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三种药材:
盐附子 将个大的子根放入盐卤 (食用胆巴) 水溶液中浸泡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晾晒,至表面出现大量盐霜,质地变硬为止。
黑顺片 选中等大小的子根,浸盐卤液中数日后,与浸液共煮至透心,捞出,用水漂洗,纵切成约5mm的厚片,用水浸漂,并加用红糖与菜油炒成的调色液,使附片染成茶褐色,取出蒸透,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
白附片 加工方法与黑顺片略同,但不加调色液,煮至透心后,剥去黑褐色外皮,纵切成约3mm的薄片,用清水浸漂,蒸透,晒至半天,用硫磺熏后再晒干。
黑顺片与白附片直接入药。盐附子需制后才能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