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蓉,胡泽浩,郑锐坚,罗赛全,谭文峰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12)
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量表的构建与实施
胡 蓉,胡泽浩,郑锐坚,罗赛全,谭文峰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12)
目的 构建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量表。方法 问卷调查法和信度、效度分析法相结合。结果 建立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模块化量表,并将模块进一步分解为若干要素,赋予权重。结论 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表可将定性的描述定量化,能有效避免主观性,使评价更为科学和客观。
针灸推拿专业;综合素质;测评量表
根据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医科大学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应该包括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文化修养、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1]。因此本课题把对学生的品德、能力、专业知识评价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采用调查法和信度、效度分析法,构建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量表,为客观评价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科学依据。
在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涉及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因素包括一级指标3个维度,分别是品德、能力和专业知识,再将这些因素分解出二级要素,确定品德由专业热爱、救死扶伤精神和严谨求实工作态度组成;能力由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组成;专业知识由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组成。
2.1 第1 轮专家咨询
第1轮专家咨询由20位专家组成,发放调查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18份,有效率90%。主要征求专家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量表一、二级指标内容的筛选意见,根据筛选意见进行权重统计分析,大部分专家认为指标体系结构合理,能科学评价本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且可操作性强。部分专家提出修改意见,认为品德评价应增加尊师重教、吃苦耐劳等因素,能力评价应增加文献检索能力因素,专业知识评价应增加专业知识运用因素,根据反馈意见对测评量表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与调整。
2.2 初步拟定测试题
参照国内外一些综合素质测评量表,将测量目标具体分解为能够代表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各构成要素的典型行为,并根据典型行为初步拟定了测试题。
2.3 确定测试题的性质、形式
在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采用自陈式量表进行测试。部分测试题采用肯定或否定方式陈述,量尺采用4点形式,即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一般符合、不符合4级。记分方式:正向陈述题目4级的相应分值分别为4分、3分、2分和1分,如果是反向陈述的题目则反向记分,部分测试题采用选择题的形式,给出4个选项,选项按照程度不同进行排列,如完全、比较、基本、不能,或是频数排列,如很多、比较多、很少、没有,记分方式同上。
2.4 第2 轮专家咨询
为了保证测试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基本构成要素所对应的典型行为以及相应测试题制成了专家咨询问卷,向我校20位教育专家进行了第2轮咨询,回收问卷时与咨询专家就其意见进行面对面的交谈,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初步确定了30道测试题。其中22道题采用肯定或否定方式陈述,8道题采用选择题的方式,根据测试对象给出的答案评分。
2.5 测评量表的修改
考虑到测评对象的特殊性以及避免仅从教育学角度评价测试题,将编制好的测评量表分别发放给11名针灸推拿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目前从事高等针灸推拿教育工作的学生以及6名在读各级针灸推拿专业大学生(分别从2008级和2009级针灸推拿专业学生中按学号随机抽取3名)。要求对象将测评量表内的题目逐题认真做完,然后面谈,让其就测评量表指导语、测试题形式以及涵义提出问题和意见,在对意见和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后,对一些表述不清和所测角度有偏差的测试题进行修改。
3.1 测评量表的信度分析
3.1.1 克隆巴赫系数 统计了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该测评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
表1 测评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
3.1.2 分半信度 按构成针灸推拿专业综合素质的3项一级要素归类分半,结果如表2所示,具有较高的信度。
表2 测评量表的分半信度
3.2 测评量表的效度分析
本研究依据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构成要素编制测试题,对内容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专家对最终形成的测试题基本满意,认为测试题目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范围取样是适当的,同时通过测试分析,保证了最终的测试题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针灸推拿综合素质测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将定性的描述定量化,能有效避免主观性,同时更为科学和客观地评价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测评量表在编制过程中,取样仅限于本校,存在某些不足。需要在后续研究中扩大样本容量及范围,并在实际应用中与时俱进,使之更为完善。
[1]余德林,王占齐,韩蕾,等.浅析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5):11~13.
G40-03
A
1671-1246(2012)04-0007-02
2010年湖南省教育厅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