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

2012-10-19 09:24周荣荣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7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软化长三角

周荣荣

(南京大学/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93)

长三角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

周荣荣

(南京大学/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93)

本文在剖析长三角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软化法、区位商法等相关经济理论,对其产业结构高度化及专业化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在分析产业结构趋同对长三角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长三角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及特点;经济转型升级对策措施

2008年国务院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长三角地区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发展方式转变更事关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部署。因此“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对建设更加全面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一、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长三角地区产业构成

1.地区产业产值构成。2011年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470.31亿元,同比增长11.4%;第二产业增加值49387.67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增加值45642.11亿元,增长20.2%,增幅最快。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9.5%,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7%,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一、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三产业比重上升,结构进一步优化,仍然呈现“二三一”产业结构特征。

表1 2011年长三角地区产业增加值及结构 单位:亿元

2.地区产业结构特点。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规律,长三角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顺次上升。2011年上海提出,优化空间布局,以推进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的现代服务业来增强经济中心的功能,加快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江苏第二产业由以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化。根据统计调查数据,测定结果见表2、表3。

表2 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国际标准

表3 2011年长三角地区人均GDP与产业构成

调查统计表明,长三角地区人均GDP超过中等国家收入水平。其内部发展水平不均衡,上海明显高于浙江和江苏,已向发达国家水平迈进。从产业增加值构成看,与国际标准相比,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但占比仍然较高,第一产业偏低,第三产业贡献比重上升。如果与一些发达国家大都市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产业结构比,上海第三产业比重较高,与国际标准比就业人员数量偏高,说明上海服务业的经济效率略低。

(二)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

据调查统计,2010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从产业布局来看,呈现以下特点:江苏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增加值,位居长三角之首;浙江金融业增加值贡献较大;而上海近年以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的现代服务业来增强其经济中心的功能,加快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表4)

表4 2010年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表 单位:亿元

二、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及结果

(一)长三角地区产业高度化的测定及结果

1.产业高度化判别。运用霍夫曼系数、软化度系数、产业结构水平系数等测度长三角及各省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

(1)霍夫曼系数法。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是国民经济收入的源泉,霍夫曼依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着重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比例关系,即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的净产值之比,把发展分为四阶段,判别产业高级化程度。随着经济发展,资本资料生产超过消费资料生产,重工业化和产业高级化程度提高。霍夫曼系数<1,为0.5左右,为高级阶段。长三角地区的霍夫曼系数1为便于计算,霍夫曼系数通常用轻工业增加值/重工业增加值计算。为0.45。(表5)

表5 2010年长三角轻重工业增加值比值

上海的重工业化程度最高,其次是江苏,浙江重工业化程度明显低于上海和江苏,说明浙江在工业构成上与上海江苏存在一定相异之处。而上海、江苏有较多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化程度较高。

(2)软化度判别法。著名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认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对农产品的相对需求一直在下降,而对制造业的相对需求首先上升然后下降,而让位于服务业2科林·克拉克经济进步的条件【M】.1957年英文第三版。。”

“软化经济”是1983年日本经济结构变化和政策问题研究会首次提出。产业结构软化主要包括:一是随着产业结构演进,软产业(主要是指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经济服务化趋势。正如当今世界经济向“服务化”趋势发展,第三产业经济总量远超过工业。如美国1996年的三次产业比重就分别是1.8∶26.8∶71.4,这一现象在城市经济中更为明显,如香港已到达85%;二是随着工业结构的高度加工化和高技术化过程,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对管理、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大大加强。

由软化率指数划分软化及硬化。软化率指数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即:

软化率=非物质投入/(非物质投入+物质投入)

①软化率=(非物质投入+工资费用)/生产额

②按照日本标准,软化率大于60%的为高软化产业;40%-60%为低软化产业;小于40%为硬产业。

实际产业结构系统的软化程度衡量标准较难,其内涵相当丰富,主要为:测度各经济区域产业结构的软化程度时,选取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比重分析。

设某地区的第三产业产值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是a1,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该地区就业总人数比重为a2,软化系数a、a1、a2的算术平均值,即:

根据软化系数比较不同区域的软化程度。利用软化系数来比较2011年长三角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软化程度,各区域软化系数指标结果见表6。

表6 长三角产业结构软化系数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软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9个百分点,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吻合。两省一市的差异很明显,上海显著高于浙江和江苏,而浙江和江苏则基本持平。

2.产业结构水平系数判别法。这是对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综合度量,通过将产业结构水平综合化为一定量指标,表明某一经济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产业结构水平判别是对产业高度化水平的综合判别。

其中,n是某地区产业部门数,Ki是i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中的产出比重,Pi是i产业的产值,li是i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则Pi/li就是i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开方处理是为了提高水平变化的敏感性。

表7 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系数结果表

结果表明,长三角的产业结构系数比全国水平高,其中上海的产业结构水平远高于浙江和江苏,上海系数达到3.55,其次是江苏2.45,浙江最低是2.38。从三次产业的贡献度上来看,江苏第二产业的贡献度明显高于浙江和上海,第三产业的贡献度则明显低于上海和浙江。上海较高的产业结构水平一是源于相对更高的第三产业比重;二是源于更高效率的第二和第三产业,江苏相对于浙江更高的产业结构水平则主要是依靠更高的第二产业效率。

(二)地区产业发展专业化水平判别

本研究采用区位商方法,分析长三角及两省一市的产业专业化优势。对长三角三次产业区位商值测定比较如下:(表8)

表8 2010年长三角地区区位商值

上海第三产业的专业化优势明显,第二产业则略低于1,浙江和江苏都是第二产业体现专业化优势明显,江苏更优,浙江第三产业略高于1。而整个长三角第二产业的专业化优势略高于第三产业,优势并不明显。据统计调查,2010年长三角法人单位中,制造业68.62万个,其中江苏最多为32.26万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200个;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分别为34200个、45900个,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金融业分别为43100个和7600个;企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中,制造业占40.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1.5%,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分别占12.0%和1.3%,其中浙江建筑业从业人员最高,占74%;工业行业大类中,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从业人员数位居前三位,分别占11.8%、11.0%和9.0%;先进制造业保持较快发展,水平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中的主要行业是,江苏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11年产值分别为7762.7亿元、1793.8亿元、3943.1亿元、115054.4亿元、6842.4亿元和1554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1%、29.7%、29.3%、32.4%、22.6%和21.9%。高于第二产业平均增速;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11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759.4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全省按国家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3852家。当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938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01项。已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92个。全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4000亿元,比上年增长35.5%。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行业格局,同时也为其他行业和领域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近年长三角地区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产业集群规模扩大、层次提升。江苏2011年新兴产业全年销售收入已达2609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4亿元。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77.8亿元,增长26.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5.3%;长三角科技研发投入稳步上升,2011年全社会R&D已经达到2598亿元,占长三角GDP的比重为2.9%。江苏占GDP比重为2.2%。长三角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6%,全年授权专利37.82万件,比上年增19.3%,发明专利上升较快。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四)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测定

长三角地区包括的两省一市,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等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相似系数法对长三角省市产业结构水平发展进行测定评价。

1.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法。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 j, k表示三个区域,Xin,Xjn和Xkn分别表示产业n在区域i, j和k的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0≤Sijk≤1,当Sijk=1时,说明三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当Sijk=0时,说明三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所以可利用上述公式对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的产业相似度进行比较分析。

2.评价的结果。根据统计数据,对长三角地区的两省一市产业结构进行水平相似测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一二三产业相似系数都在0.9以上,表明具有高度相似性。

表9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表 单位:%

表10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表

根据相似系数公式及表9数据计算得出2010年江苏和上海一二三产业的相似系数为0.9678,浙江和上海为0.9836,江苏和浙江的为0.9986。

图1 1995-2008年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相关系数折线图

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的内部结构进一步分析表明,第二产业分为工业和建筑业,通过测算,上海和江苏第二产业的相似系数为0.9998,上海和浙江为0.9996,江苏和浙江为0.9999,说明第二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

细分二产中的工业,为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进行列表分析,上海和江苏的工业相似系数为0.9136,上海和浙江的工业相似系数为0.7070,江苏和浙江的工业相似系数为0.8429。而把工业中的制造业单独列出计算相似系数,发现结果和工业的相似系数很接近,即上海和江苏的制造业相似系数为0.9122,上海和浙江的制造业相似系数为0.6964,江苏和浙江的制造业相似系数为0.8449。

二产中的建筑业按照行业可以分为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其他建筑业四类,通过测定,相似系数较高,上海江苏的建筑业相似系数为0.9980,上海和浙江的建筑业相似系数为0.9937,江苏浙江的建筑业相似系数为0.9985。

按照统计标准分类,第三产业可以分为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测算可知上海和江苏的相似系数为0.9858,上海和浙江的相似系数为0.9975,江苏和浙江的相似系数为0.9999。

通过进一步分析显示,2010年各城市相似系数统计结果,除浙江舟山以外,其余各城市之间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在0.9以上。南京与上海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946,与无锡为0.989,与苏州为0.971,与杭州为0.991,与宁波市为0.967。研究推进到更细的产业层次时,趋同就不那么显著。

三、产业结构趋同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趋同的积极意义

长三角地区内部的产业趋同有一定必然性,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量度产业趋同的指标看,总体上反映出产业的地区结构和分布状况的特点。

从积极方面看,一是有利于产业分工精细化。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靠经济规律内在作用形成的产业同构,可以使某些产业在区域内集聚,既可导致产业内部分工的日益细化,促进产业内部跨行政区贸易,又会导致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促进跨行政区的产业集聚。以长三角内化学纤维工业的发展现状为例。目前,中国的化学纤维工业的50%集中在上海及两翼300公里以内。如果从行政区划的角度将行政区作为独立的经济体进行产业结构分析,相关地区化学纤维工业方面高度趋同。但从业布局的角度分析,则可以认为上海辐射300公里的地区是我国化学纤维产业高度集聚的区域,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样条件下的产业趋同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二是有利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跨国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区域间贸易壁垒降低,特别是资本和技术要素的流动性增强,使得原先以比较成本和要素禀赋为基础的国际产品间的分工和贸易,让位于基于要素可流动的贸易,国际贸易分工从产业间分工为主向要素分工为主转化,各国根据其产业优势,专注于产品价值链的某个环节,实现某种产业的全球化。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共同产业也可以通过加强产业联系、发展内部纵向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内贸易,发展成为具有产业集群性质的一体化大产业,这样的产业趋同必然具有积极作用。同一产业的差异化、专业化分工和紧密联系则是其必要条件和必然特征。

(二)产业结构趋同的不利影响

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浙江与江苏的产业结构高度趋同,造成投资和生产分散,重复建设导致资源的浪费,各地区不能发挥比较优势,降低了整体经济效益。目前长三角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增速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总体与宏观调控、行业环境、原材料、用工等成本增加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有效转变,技术投入低、创新步伐慢,产品结构转换和升级滞后。

四、实现长三角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一)联动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等相继出台后,两省一市切实加强“十二五”规划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衔接,全力打造与长三角地区发展相适应的规划体系。上海市制定了长三角《规划》的实施方案,提出构筑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推进创新型区域建设等八方面任务。江苏省制定了《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着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滩涂围垦、重大载体建设。浙江省编制了《浙江省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制定了一批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签署了一批战略合作协议。建议将地区合作领域进一步向环保、工商、交通、安全、社保、就业等方面拓展;将合作模式从召开联席会、信息沟通、编制规划向联合建立正式制度、出台共同发展政策、提供公平待遇、联合行动等方式转变。

(二)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依靠创新驱动,促使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教育、科学、技术和产品之间形成良性转化机制。依靠政府职能转变提升行政效率、改善交易环境,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

(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长三角要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立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创新能力和设计制造水平,积极发展大型机械、整机装备、汽车、船舶和成套设备等产业,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纺织产业中心、服务制造中心、轻工日用品生产基地和轻纺贸易中心。上海作为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金融、贸易、航运、信息和科技教育等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江苏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改造重化工、设备制造,浙江重点改造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重点发展以保险、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咨询、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

(四)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长三角各地区应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等因素,通过“错位”发展、“无缝”衔接,在产业互补的基础上增强区域竞争优势,打破产业结构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格局。浙江和江苏可以围绕生物工程产业、现代信息产业、高科技制造业、生态环境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等做出最优选择,而上海更应在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指引下,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物流业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为突破口,提升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带动地区和全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更大贡献。

[1]吴登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现代企业》2010年第6期.

[2]郭荣朝“转型时期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研究——以湖北省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1).

[3]刘元春“ 经济制度变革还是产业结构升级——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源泉及其未来”——《中国工业经济》2003第9期.

[4]孙宝强“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思考”——《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

10.3969/j.issn.1674-8905.2012.07.002

(责任编辑:施越霞)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软化长三角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不同处理对冷藏“安哥诺”李果实软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牡丹皮软化切制工艺的优化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