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012-10-19 02:33张明弟朱守业
中小学电教 2012年5期
关键词:共同体学习者素养

☆ 张明弟 朱守业 李 芹

(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江苏徐州 221009)

引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的环境下,信息素养成为了大学生投身信息社会的基本素质。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有待提高。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多,笔者以“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1979-2011年)中共搜索到论文109篇。其中,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学科教学和学校图书馆,也有专家提出利用校园网来促进信息素养的养成,但以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助学者组成的学习团队)为视角的探讨却几乎没有,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漫长的工程,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内涵逐渐丰富。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我国学者在信息素养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张倩苇[1]提出的“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此定义中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的识别、加工、传递等综合应用能力,突出了信息创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信息素养主要指个体获取、识别、加工、处理、表达、交流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对不同来源(网络、书籍、报纸、杂志、谈话等)的信息进行辨别、加工、内化为个体知识的能力。信息素养涉及信息与信息技术能力两个方面,表现为八种能力:利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和信息免疫能力。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信息意识:对信息的认识和反映能力即信息敏感性,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获取与传播意识、信息安全与保密意识等,能安全、健康地利用信息。(2)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即了解和掌握信息及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等,认清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3)信息能力: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检索、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能够帮助个体快速高效地获取和组织信息、减轻认知负荷,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1)信息素养教育简单化。我国大学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很多院校只开展计算机教育课程,相关课程(如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素质教育等)开展的不多,课时又少,学生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技术能力有待提高,信息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流于形式。很多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单地理解为用PPT教学,很少身体力行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不能真正地将信息素养的教育纳入到学科教学的轨道上来。

(3)信息素养教育缺乏有效指导。由于网络外在环境的吸引,利用计算机进行与学习无关活动的学习者居多。很多学生根本是毫无目的地在网上“漫游”。许多人不知道如何挖掘、搜集和利用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信息利用率低下。[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涉及对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指导,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信息安全保密意识、道德意识薄弱。许多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仍处于无意识的状态。

(4)信息素养教育缺乏整体性。主要表现为培养方法单一、零散,缺乏整体性,很多学校只是试图从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的开设来完成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计算机课程只重在技术的应用、文献检索课程只着重检索技能的教育,表现出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分离的现象。[3]

信息素养更多的是一种隐性的学习与教育。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的、连续性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校中的课程教学是将实践中的知识“物化”(利用符号对知识与具体实践相分离,抽象出一般的知识),而学习共同体则是回归学习的实践本质。学习共同体成员间激励共勉、共同进步,促进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推广。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学习共同体的视角

(一)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特点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4]

学习共同体,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知识共享、交流与创生的社会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习者基于共同的学习目标和平等协商的理念,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性的进行沟通、交流个人经验和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建构意义。学习共同体的本质在于让学习回归实践。以下是学习共同体的几大特点。

1.时间上的持久性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学习活动在时间上表现出持久性。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不受传统课堂时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习共同体给予新手合法边缘参与的机会,随时会有新成员的加入。共同体是一个输入与输出在动态中保持平衡的系统,学习活动会一直持续下去,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

2.学习情境的真实性

学习既是个体性的建构意义的过程,也是社会性的、工具中介的知识合作过程。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意图的、复杂的,是处于它所发生的情境脉络之中的。[5]信息素养的教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共同体将不同社会阅历、身份背景、思维方式的人聚集到一起,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的就是一种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社会环境,使信息素养教育回归到具体的生活实践情境,契合了信息素养培养的日益生活化特点。

3.人际交往的主体间性

所谓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以交往和对话为手段,以理解为目的所达成的一致性和共识。[6]往昔的权威——依存关系淡化,学习者之间重新建立起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新型关系,主体间在协商的基础上建构意义。每个学习者都是学习的主体,在平等合作、激励共勉的过程中,信息素养不断地得以弥散和推广。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漫长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加强。其培养具有持久性、普遍性(日益生活化)和弥散性,这与学习共同体的三大特征(时间上的持久性、情境的真实性与交往的主体间性)相契合,如图1所示。

图1 学习共同体的三大特征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特点相契合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目标

信息素养的缺失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教育信息化的瓶颈问题。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很多问题,如:信息意识薄弱、信息获取能力差等。大学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主体,其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很多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点,如:易受环境影响、从众心理较强等。

信息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知识获取、识别、加工以及信息表达能力上。新时代,需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合作、信息共享与创生能力,培养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信息化人才。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优势

1.提供丰富的实践情境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性的建构,这种建构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需要与他人进行协商,即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文化参与才能完成知识的内化。学习是意义的协商,它往往发生在人和工具(如计算机、纸制材料等)的交互过程中,不仅需要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更需要一定文化实践的支持。

学习共同体为学习者提供实践情境(生活实践问题),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对象的实践境脉中。人类社会的工作、学习、生活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素养,完成知识的建构与意义协商,这样习得的知识不仅牢固可靠而且利于知识迁移。

2.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学习共同体的体系结构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情境,允许学习者在知识量的储备阶段以新手的身份隐藏在边缘,并给与其合法边缘参与的机会,在边缘参与中不断完成量的积累。

人类的很多知识并不是在正规学习(课堂教学)中得到的,更多的是通过人际交流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到的。人类知识大体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默会)知识。其中,默会知识(领会能力)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默会知识具有隐蔽性。像“大师”、“资深者”、“学者”他们积累了很多的经验(知识、方法与技能)这些经验就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实践参与是默会知识习得的根本途径。

合法的边缘参与是学习默会知识(策略性知识及思维能力)的必要途径,学习者可以在需要获取信息和帮助时能随时访问、交流和接受指导。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培养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学习途径也是多种多样,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将为学习者信息素养培养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3.民主、开放的人际交流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

群体动力理论认为,人类学习是个体内在需要与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强调群体行为对个体行为,群体氛围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共同体学习是民主、开放环境中的学习,共同体成员基于共同的学习愿景,建立互惠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形成相互信赖和支持的心理氛围,以群体发展带动个人发展,个人发展反过来促进群体的发展。

学习共同体结构下,学习者之间消除了政治、学术、地位上的权威——依存关系,形成了地位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学习者在和谐的、没有太多外界压力的环境中实现意义的协商,在人际交流和实践中获得真知。其学习的过程就是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这个空间给予学习者文化认同,身份归属。

(四)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式:认知学徒制

我国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师徒制是学徒制的文化雏形。所谓认知学徒制是指专家带领新手进行学习,通过专家的示范和讲解以及新手的主动参与学习和观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经由彼此的相互协作,让新手主动建构知识和学习的过程。认知学徒制模式是对学习怎样作为日常生活与社会交互的一部分而自然发生的精确描述[7]。

认知学徒制的训练一般包含三个步骤:示范、指导或训练和隐退。在学习共同体这种结构下,认知学徒制主要体现为将专家、教师的思维方式外显化从而便于学生习得专家策略性知识及思维方式的过程。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作为认知的学徒,一开始处于边缘地带,通过观察专家学者、教师在具体情境中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不断进行反思,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随着显性知识的增加,默会知识(策略性知识、思维、经验、技能、)的积累,学习者的身份变化的同时,学习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习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接受着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当学习者突破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时,标志着其从认知的边缘(新手)走向了核心(熟手),外部的支持与指导应不断减少,让学习者更多地以自主探索、讨论协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四、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学习共同体环境的构建

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在学习共同体中物质环境主要指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助学者可以借助社会性软件,利用各种网络交流工具为学生提供建构式的学习环境。这方面已有学者进行了研究,如钟志荣[8](2011)以“教学系统设计”课程为例具体阐述了如何基于QQ群构建共同体学习环境;李春明[9](2007)提出了基于博客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通过博客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学习环境中的参与互动进行了研究。社会性软件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支架,在这个支架中教师可以放置相关学习资源便于学习者随机访问,遇到问题可以请教同伴、专家或教师,使学生的学习可以得到支持。让学习者的学习回归实践,这是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所在,它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置于社会生活境脉中,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单一课程的学习,形成一个更加有效的、整体性(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构建知识。

(二)注重助学者(专家学者、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边缘性参与

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缺乏合作精神,不喜欢与人交流,认为学习就是自己的事,没必要协商。学生这种固有的隐性知识观阻碍了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不利于和谐氛围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构建之初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分工协作,对有关冲突及时调整,促进学习者的边缘参与,引导学习者身份的转变。

有交流就存在反馈、评价等问题,学习者关心学习时效问题。弹性的时间管理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律意识,不同的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自律意识各不相同。如果学习者遇到问题要交流的时候没有得到及时反馈(如其他学习者不在线等),学习者便会产生孤独感。因此,教师要注意时间的管理问题,构建在线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多及时的教学支持。严格的时间管理有很多的优势,如严格的时间管理让助学教师的主动服务(预告、总结、反馈、发送学习动态等助学行为)更为有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交流(主题讨论、需求帮助)氛围,形成学习节奏;帮助学习者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10]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对其学习进行监督,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当学习者掌握了信息素养相关知识并学会了在不同情境中加以有效应用的时候,意味着他从新手(边缘的学徒)变为了熟手(核心人员)。这时,助学教师就可以慢慢隐退,给予学生更多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注重学习共同体中“心理契约”的养成

基于共同体的学习一般发生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教育所特有的孤立感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加快共同体的建设,助学者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积极在虚拟空间中构筑充满人性化的氛围[11]。学习共同体成员间有着共同愿景,彼此相互尊重、相互信赖,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的特定的心理契约——个人的奉献与他人(或组织)的获取,及其所提供的回报之间的一种内在的配合,一种心理上的约定[12]。这种心理上的约定(奉献与回报)是维系成员间情感的纽带,也是共同体文化形成的基础,更是学习共同体得以在动态发展中保持平衡的关键。心理契约的形成是学习者积极文化参与的结果,标志着成员间身份的认同与归属感的形成。

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只有成员间形成一种彼此相互信赖和支持的“心理契约”才能够保证学习与协作交流的有效性。这种稳定心理环境的形成是共同体成长的依托。

(四)注重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学习支持

传统方式的课程开发是只见结果不见过程,其教学是从实践中分离出去的,脱离了具体的情景,学习共同体则走的是相反方向——回归学习的实践本质。参与实践是默会知识获得的根本条件。因此,学习资源的设计要注重交互活动的设计,课程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包括外显的和内隐的实践。外显的学习资源主要指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课程资源,如信息技术理论、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课程等。这些课程资源的设计应符合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认知风格,供学习者自主选择,并与具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提供问题情境,注重交互的设计,给学生体验的机会。内隐的实践主要指的是成员间的交流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策略性知识。比如教师、专家等可以讨论学科发展趋势、信息技术课程培训、讲座、会议、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让专家的思维方式可视化,学生作为边缘的观察者抑或是问题讨论的边缘参与者,在交流和反思中逐渐理解和领会专家教师的思维方式、问题的处理方式等,从而获得相关的策略性知识。这种策略性知识不仅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积极影响,而且对学生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具有深远影响。让学习者长期“居住”在信息素养包围的世界里,让信息素养的学习隐形于生活实践,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和建构知识。这种内隐实践具有普遍性、持久性和深刻性,它比显性实践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更为深远。

五、展望

学会学习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在计算机网络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交流等社会活动突破了时空壁垒,人类的学习越来越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信息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话题之一。让学习回归实践的学习共同体让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和解决问题,在与专家教师的交流过程中突破自己有限的理解和思想束缚,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领会策略性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教学相长,教师也能够在交流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实现多重视域的相互融合。学习共同体有助于信息素养的培养,师生相互协作和交流,共同进步,将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1]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02):9-10.

[2]钟志荣.地方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J].高教探索,2011,(04):140-141.

[3]张厚生.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4]陈滔娜.学习共同体与和谐课堂的创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4-15.

[5]刘春燕,钟志贤.论学习环境中教师——学习者角色与关系的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56-57.

[6]仇丽君,潘洪建.简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论坛,2011,(08):6-7.

[7]陈家刚.认知学徒制二十年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05):101-102.

[8]钟志荣.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1,(08):92-95.

[9]李春明.基于博客师范生学习共同体的互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38-44.

[10]闫寒冰,潘思强.远程教学的时间管理:弹性多一些还是严格多一些[J].开放教育研究,2011,(06):109-110.

[11]况姗芸.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05,(04):34-35.

[12] 谢榕琴,钟志贤.CSCL 中的“心理契约”与“学习契约”[J].远程教育杂志,2003,(02):23-24.

猜你喜欢
共同体学习者素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