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单位在国际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2012-10-19 01:25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2年1期
关键词:勘查资源经济

■ 邵 毅

(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 江苏 南京 210007)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使资源能源成为市场经济、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难题。在立足国内实现找矿突破的同时,加快“走出去”拓展资源版图,对于谋求国家资源保障、维护经济安全、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需求驱动将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单位发展的动力与引擎,资源稀缺使中国地勘单位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1 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使矿业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呈正关联性

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常态,震荡式发展是基本的经济运行规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周期性波动或震荡式发展呈现出涉及范围广、行业危机交织等特征。自1970年以来,全球共出现五次经济危期,基本上是8年为一个周期。前两次危机属于大宗衍生金融商品危机,后三次均为金融危机性质,可见经济危机大都与金融或衍生金融商品相关,矿产资源的金融属性成为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

由于包括传统金属在内的大宗商品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因此,不仅经济周期对大宗商品需求、价格以及投资产生重大影响,大宗商品在许多方面也加速和减缓经济的周期性震荡。从长期走势看,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与40余年来的全球经济波动基本同步,即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明显的上涨;而当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和萧条阶段时,大宗商品价格也趋于下跌。金属矿业除了具有非常明显的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正相关特点,甚至自身波动比经济周期本身的波动更加剧烈。这是因为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不仅由供需面来支撑,而且投机资金与金融衍生商品价格也相关联。经济下行或危机发生时,投资者的极度恐慌往往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深度回调。以铜为例可以充分说明矿业市场周期波动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

(1)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其引发的经济衰退导致铜价在1974年出现大幅下滑,在1975年-1978年跌破边际成本线,最大跌幅达到75%的成本线(“75%的成本线”代表全球累积75%产量的边际成本),时间持续了4年。

(2)随着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随之而来的是1981年-1985年铜价再次跌破边际成本线,最大跌幅达到75%的成本线,均价在75%成本线和90%成本线之间,时间持续了4年。

(3)1993年全球经济放缓,铜价再次跌破成本线。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恢复增长,铜价很快摆脱了成本线,时间跨度持续了1年。

(4)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出现经济下滑。1998年-1999年铜价 再次逼近边际成本线,年均价达到90%的成本线,期间最低价格跌至75%和90%的成本之间。随着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2001年-2002年铜均价再次触及90%的成本线,最低逼近75%的成本线。但此次经济下降期,铜价基本上在90%的成本线有较强的支撑。后期随着美国刺激房地产行业拉动整体经济,铜价在2003年出现回升。从时间跨度来看,时间持续了约4年。

(5)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铜的价格也跌至几年来的最低。同时全球有色金属矿产勘查投入结束了连续6年的疯狂增长,进入萎靡低谷,2009年同比增长率锐减5%。

经济全球化中的经济周期性波动源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直接关系到国际经济运行的稳定。然而,一方面由于美元作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要结算货币,使美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运行的影响更加突出。一方面各个国家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只能实施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这就必然产生相对脆弱的地域经济环节,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供需关系失衡、需求减少而导致作为原材料的矿产资源供应减少。经济危机引发的恐慌情绪也会使大宗商品价格下行。两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矿产资源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呈正相关性。

地勘单位是国际资源配置的参与者,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矿产资源的勘查投资以及价格、需求产生重大影响。而低迷的经济、低位的价格往往是地质勘查成本较低的时期,也是国际并购的较好介入期。

2 全球经济衰退必然拖累采矿业和地质勘查业

虽然矿产资源价格波动总体上与经济周期呈正相关性,但并非完全同步,而是呈现比较明显的时滞特性,即金属商品市场萧条滞后于经济的衰退,其回升也滞后于经济的恢复。矿业经济的周期性与经济周期相比的滞后性,往往成为有远见的企业预见未来、创造未来的重要途径。2003年,矿业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全球矿产勘查开始复苏并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达到高潮,当年勘查投资达到132亿美元。在高潮期不仅勘查投资成本会不断提升,国际并购的代价也在不断增加,此时的跟进往往会使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全球经济走向衰退,金融危机侵袭了实体经济,出现矿产品需求大幅度下降、价格狂跌,矿产勘查开发上市企业价格大幅度缩水,矿业实体经济受损严重,受其影响全球勘查投资下降42%,仅为77亿美元。然而,这恰恰是勘查成本最低、并购成本不高的最佳机遇期。2010年是后危机时代的第一年,勘查投资就复苏达到112亿美元,为历史第二高位。但随着2011年欧债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再次放缓,矿产品价格再次下跌。由此可见,由于矿业发展自身的规律、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与国际金融危机的交叉震荡和相互影响,加速了此轮矿业周期的终结并开始了下行期的调整。

2.1 欧债危机使全球经济衰退阴影显现

2011年9月以来,受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出现较大波动,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动荡加剧,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出现罕见大跌,反映商品总体情况的CRB指数9月跌幅达到12%,从而彻底打破了后危机时代商品的长期上涨趋势,这标志着大宗商品长期趋势开始进入下跌通道。

9月2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0.3和0.5个百分点。其中欧洲的衰退最为明显,不仅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西班牙等国经济严重下滑,德国、法国等核心国也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欧元区9月份PMI数据为48.4,新订单指数跌至44.8;德国9月份PMI跌至50,处于枯荣分界线上;法国和意大利的PMI更是跌至47左右,这充分表明欧洲已经陷入债务加重和经济下滑的衰退通道。美国方面,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国际金融危机时水平,住房投资继续处于低迷状态。9月份PMI虽在50以上,但也出现小幅下滑,且库存指数的上涨幅度超过订单指数的回升,这是危机发生的迹象。中国不仅9月份PMI从8月份的49.9下跌至49.4,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速已低于全国平均增幅,拉动经济最主要的投资增幅也明显下滑。

从单个英文译本内部来看,53个术语只出现过1次(不存在不一致的问题),109个术语出现2次以上:t1中31个术语有多个译文(一处误译guarantor);78个术语仅1个译文版本。t2中26个术语有多个译文(一处误译mortgagee);83个术语仅1个译文版本。t3中31个术语有多个译文;78个术语仅1个译文版本。

全球经济风声鹤唳,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21日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预计,欧元区成员国发行的6.5万亿欧元主权债务中有一半存在信贷风险,欧债危机正由主权债务危机向银行债务危机转化。而在欧洲 国家爆发债务危机的潜在影响下,美国却继续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欧洲各国美元金融资产缩水,预期财产收益降低。

欧债危机使减少赤字和降低开支成为欧洲各国政府的主要对策,这将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和需求严重萎缩,实体经济进一步衰退。需求不足的层层传导,将直接影响各产业最上游的大宗商品价格,并通过价格继而影响到与供应相关的矿产勘查,全球经济衰退将直接导致国际矿产勘查业投资减少。

2.2 经济衰退使大量投机资金另找逐利通道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在导致需求萎缩的同时,将给以逐利为目的的投机资金更多的不确定性,而投机资金的进出将会对大宗商品的价格乃至矿产勘查产生重大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大宗商品价格严重扭曲就是最好的佐证。

据巴克莱投行统计,从2003年大宗商品市场进入上涨周期以来,基金投资商品市场逐渐达到高潮,基金管理商品资产的价值规模(AUM)屡创历史新高,2010年高达3760亿美元,2011年9月商品市场暴跌之前依然高达4500亿美元。以指数基金为例,2002年投资在大宗商品的资金只有90亿美元,到2010年已高达2000亿美元,增长2122%,年均递增47%;而同时期,基金总额占伦敦金属交易所每年交易量的50%-60%。发人深省的是,同期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涨幅基本在500%-1000%之间。2011年二季度,由于美元走强和欧债危机,大约39亿美元从包括有色金属在内的商品市场流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约15%。三季度随着投机资金的再次流入,有色金属价格再次大幅上扬。而进入9月下旬以来,随着欧债和美债问题的再次爆发,约有50亿美元投机资金再次流出,从而导致近期有色金属价格的再次下跌。

上述数据充分表明大宗商品价格的起伏与投机资金的进出呈正关联性。而大宗商品的价格走低将会直接影响投资者对矿产资源的勘查投资,尤其是一些初级勘探项目将会遭遇融资瓶颈制约。

3 中国需求将对冲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的矿产勘查开发低迷因素

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未来的10-15年,中国仍将面临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带来的资源需求高峰。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矿业周期的低迷阶段增加了利好因素。

3.1 中国在国际经济结构中的产业分工定位使资源需求继续增加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建立起的劳动联系。在当代国际分工中,跨国企业成为分工的主体。在这种生产国际化的浪潮中,中国以其对外开放的战略和巨大的低成本优势吸引了众多的投资。从而在目前的国际分工体系下,欧美大型跨国公司占据着研发、设计等高增值环节,日、韩和东南亚国家成为零部件供应商,而中国的制造业主要处于产业价值链中附加值最低的下游生产部分,“世界工厂”的分工定位决定了中国必然处在消耗资源最大的位置。2010年中国铜年消费量为780万吨,占全球铜消费量的份额从10年前的11%上升至40%,石油消费从2000年的460万桶/日上升至960万桶/日,占全球石油消费份额从6%上升至10%以上。

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的26%,人口占全球总人口42%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近年来经济都保持了高速增长。“金砖四国”正处于发展和转型中,经济“二元结构”或“多元结构”、地区差异和产业差异造成了产品的多样化。从目前的出口商品来看,中国主要出口食品、纺织品、化学产品和机电产品,印度主要有软件产品和药品,巴西主要有农产品、矿产品,俄罗斯主要有矿产品、能源产品和航空航天产品。从贸易结构来看,巴西和俄罗斯是典型的靠资源出口拉动经济的国家,印度依靠其强大的软件实力占据了信息产业的制高点,而中国却还是主要依靠出口工业产品来拉动经济。从经济结构来看,中国发展模式与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最大不同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来自于投资和出口,而印巴俄三国的国内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中国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加剧了资源需求矛盾。

3.2 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将会保持矿产品的持续稳定需求

中国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人口参与规模最大的工业发展过程,资源消费和环境影响巨大,所受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也比任何国家都要显著,而且这种约束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源耗散呈强化趋势。新世纪初,中国步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重化工业替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化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中国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契机,借助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制造业大转移的机遇,大胆承接境外制造业转移出来的生产能力,确立了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目前,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因进出口额十年中增长了5倍而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初始阶段,借鉴发达国家的规律以及中国机械化、电气化、电子化和信息化“四化并行”的有利条件,预测到2020年中国初步实现工业化时,中国矿产资源人均年消费量可能会低于美、日高峰期的人均消费量。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资源年消费总量仍将创下记录。虽然“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产业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我国将力争实现全球化激烈竞争大格局下的第二次跨越,但随着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今后中国经济发展也会合理减速并实现软着陆。因此,中国未来10年矿产资源消费仍将相对平稳,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现象。

中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一样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是36.2%,至2010年,城市化率已增加11.3个百分点至47.5%。根据规划,中国在“十二五”末城市化率将达到51.5%,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逐渐往城市迁移,这需要基础设施、生活方面都要有所改善,将会刺激对金属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另外其居住、生活、就学、就业等都会创造巨大的经济需求,从而带动各类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需求市场。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都还在进行过程中,矿产品消费将会保持稳定的市场需求,这种稳定的需求对全球矿业的发展是稳定器也是促进器。中国未来发展将与全球资源供需格局紧密相关,只要能在全球资源供需格局中恰当定位,妥善解决好矿产资源总量需求与全球供应的关系,通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对外合作、保障矿产资源供给,通过创新和投入实现矿产资源持续、高效、环保发展的战略目标,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选择适应国情及所处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式,完全可以满足中国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3.3 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危中有机

虽然全球经济目前面临巨大困难,总体发展环境不乐观,但世界经济发展螺旋式上升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尤其是当前所表现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低于预期,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加剧,金融持续动荡等悲观情况,正是经济周期复苏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基本面能够支撑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产业结构中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现,过度依赖制造业和出口,高新技术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重化工业产能扩张过剩等问题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将得到合理改善。因此,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既是高位上的一种调整,也是质量提高的合理改变。它既可以避免总需求过度扩张增大的通胀压力,也有利于调整失衡的比例关系。因此,从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是可持续的,中国需求仍然是经济危机和矿业周期性波动中的利好因素。而且,在新兴经济体中,不仅我国对矿产资源有旺盛的需求,巴西、南非、俄罗斯、印度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资源丰富国家都希望通过资源开发来助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全球经济衰退虽然会冲击矿产资源业,使之短期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对传统金属矿业的依赖和需求依然会是上升的趋势,而且在高新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矿业可能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当前欧洲、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出于对经济紧缩趋势的担忧,采取注入流动性、维持低利率对策。而率先复苏的新兴经济体面临物价上行、资产价格泡沫居高不下的压力,纷纷收紧货币,进入加息通道。全球矿产品市场“一松一紧、震荡调整”格局延续。由于需求刺激和市场流动性充裕,矿业企业并购重组力度加大,资源全球化竞争加剧。传统资源大国继续维持勘查开发势头,非洲、南美洲及我国周边国家资源勘查开发力度仍在加大。在当前发达经济体需求微量增长,新兴经济体处于工业化初期或 中期,资源需求大幅上升还会持续较长时间。

4 中国地勘企业应在全球资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

中国的地勘单位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重地质找矿规律、轻市场经济规律,重矿产资源的使用属性、轻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重找矿、轻资本,造成了在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竞争中的缺位。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矿产资源而言,勘查开发一体化、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和经营国际化将成为地勘企业的主要功能。因此,地勘单位不仅应成为国内地质找矿的主力军,也应成为参与国际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

4.1 地勘单位“走出去”应成为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目前我国海外投资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要求也不相适应。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世界平均水平为1:1.1,美国等发达国家平均为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而中国目前只有1:0.02,这说明我国引进外资与海外直接投资严重失衡。我国目前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据IMF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人均GDP仅4283美元,在全球排名94位,而能够反映对外投资收入水平的人均GNP也仅4254美元,远低于世界平均值,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引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因此,中国企业应当充分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机遇和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比例已有所提升,但基本上属于企业的单打独斗,缺乏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部署和协调。与发达国家很早就从政府层面制定资源开发的国家战略相比,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大差距。如美、法、英等发达国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主要资源国较早地开展了地质援助,帮助其进行地质调查与编图,为本国企业商业性勘查的介入降低风险、创造条件。日本、韩国则分别通过其金属矿业事业团和矿业振兴会社,对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国家开展地质调查合作,圈定有利找矿靶区,再吸引国内企业进入目标国进行商业性地质勘查。待商业性勘查有了重大发现后,一方面引入综合商社进行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再启动与资源开发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援助。这种通过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援助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方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借鉴发达国家的全球矿产资源战略,我国政府应把采取“地质调查援外”的方法作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第一环节,除了在资金、技术、管理、信息、服务、法规等方面应建立必要的支持系统外,更重要的是在战略层面上根据目标国经济政治环境、资源禀赋及开采情况,设立相应的地质援助目标,并对资源策略与对外经援捆绑作出可行性分析,实现“经济援助——资源勘查开发——资源外交”的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模式,使对外经援获得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收益。同时根据后危机时代全球增长模式深度调整已经启动的现实,以及我国企业进入“高成本时代”的特征,在大力支持地勘单位“走出去”的同时,在地勘单位探明资源后,鼓励冶炼、压延等以消耗矿产资源为主的企业到资源所在国建厂投资。这样不仅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全球化竞争大格局下的第二次跨越,也能有效地遏制普遍蔓延的贸易保护主义和一些资源目标国的民族主义倾向。因此,政府应当特别重视地勘单位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的作用,无论在地质调查援助还是商业地质勘查中充分发挥地勘单位的杠杆效应,使中国在资源能源领域中的话语权不断扩大。

4.2 差异化竞争能力是地勘企业参与国际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中矿业公司的兼并重组,跨国矿业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张,对世界资源的控制程度不断提高。2010年全球矿业并购的总额达到1130亿美元,比2009年上升了80%。矿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150个跨国企业控制了全球85%的矿业产业,排名世界前十位的矿山企业掌握了全球35%的市场份额,其中,世界前三大铁矿石公司控制了全球36.4%的铁矿石产量,前十位的铜矿公司控制了全球59%的铜矿产量,前十位的铝土矿公司控制了全球72%的铝土矿产量。矿产资源领域的行业集中度提高,使中国企业“走出 去”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多数“走出去”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规模小、实力弱,国际经营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都无法与跨国矿业公司抗衡。与此同时,在一些已经探明储量的大型矿产资源项目的投资上,还夹杂着许多地缘政治和民族情绪等因素,这些均使一些大型中国企业在国际矿产资源领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地勘企业参与国际矿业开发,虽然在资本实力和管理经验等方面与一些大型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传统的勘查技术优势使其对一些工作程度不高、资源前景较好的初级勘探项目有着无法替代的比较优势,而这正是中国地勘企业参与国际资源配置中的最重要因素。当今世界上已经探明储量的优质矿产资源大部分已被跨国公司占有,地下尚未探明的优质资源主要为一些初级勘探公司所有,而这些项目极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大型优质的矿产资源。经济下行期间,初级勘探公司股票价格缩水,资金链十分紧张,迫切希望通过项目来融资,但只购买有现金流项目的央企和大型民企对此类项目不感兴趣,而资金规模不大、勘探技术较强的地勘单位却往往钟情于此类项目。资源勘探是一项人力资本主导的知识型生产活动,对于拥有专业技术、设备与人才、从事资源勘查的中国地勘企业而言,这正是其他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无法复制和替代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发挥自身优势,从“初级勘探”阶段进入国际市场,用人力资本优势弥补物质资本劣势,可以使中国的地勘企业敢于承担风险并换取良好的投入产出效益。初级勘探项目一般合作的代价并不大,合作中常常采取的渐进性勘探模式既能有效规避风险,又能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之长。同时,此类项目的合作不易引起所在国政府、媒体以及跨国公司的关注。而一旦初级勘探项目有了较好的勘探成果,既可以像国外初级勘探公司一样通过转让来获得较高收益,也可以依托项目去资本市场融资,逐步发展成为矿业公司。因此,地勘单位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一般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无法替代的。

4.3 地勘单位参与国际竞争应按国际惯例调整自身的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地勘单位仍生存在计划经济旧体制的惯性下,事企不分导致体制落后,实力不强。改革的滞后性、发展的封闭性和落后的商业模式是地勘单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障碍。国有地勘单位的事业身份不仅使百局千队的格局难以改变,使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难以进入,从而在根本上无法完成自身的资本原始积累,在国际并购重组中还常常面临所在国政府的繁琐审批,制约了海外拓展的步伐。

地勘单位要想在全球资源配置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首先必须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产权变革来实现彻底变革,成为极具活力的微观经济体,在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保障的同时,重塑有生命力的微观经济细胞,按国际竞争要求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应借助中国政府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契机,一步到位地对国有地勘单位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产权变革使地勘单位股权多元化,引进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着眼于资本运作、勘查开发、跨国并购等方面形成结构优化、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组织架构,实现与时俱进的变革。通过“走出去”倒逼地勘单位的改革,在与国际接轨中形成后发优势,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中壮大规模实力,实现快速发展。

4.4 地勘单位应重视矿产资源的金融属性,强化并购重组中的资本运作

虽然中国国有地勘单位集聚了大量勘查专业人才和矿权资源,但大多数地勘单位属于事业单位,无法实现和企业一样的资本原始积累,资产规模不大,竞争实力不强。而矿业开发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技术、市场、文化等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地勘单位很难在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仅仅依靠内部资源及以短期银行贷款作为单一融资方式已不能满足地勘单位快速发展中长周期、大规模的资金需求,资金短缺已然成为我国地勘单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死结。由于矿业资本市场是能够充分体现矿权价值的载体,只要融入矿业资本市场,迅速集中资本,在资本市场上实现扩张,就能实现资源与资产、资本的融合渗透。因此,地勘单位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应围绕资本市场,运用好资本运作这个能使企业快速实现自身价值的利器,以金融资本为纽带,以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为平台,积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资源角力,通过控股、参股、设立全资公司以及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实现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将技术优势与资本、资源进行有效对接,放大资本杠杆效应,进而实现资本 的最大增值,促进探采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加强资本运作,对接资本市场是地勘单位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地勘单位“走出去”参与国际资源配置,不仅能有效地解决我国资源安全问题,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需要,也为地勘单位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途径。国家应前瞻性地发挥地勘单位的特殊作用。地勘单位也应调整体制机制,加强资本运作,发挥技术优势,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为国家的资源供给发挥重要作用,为自身改革和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1]施俊法,周平,等.金融危机对矿业的影响及分析预测[J].地质通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5-159.

[2]张弛,张曙光.从外源工业化走向内源城市化——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结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78-184.

[3]吴垠.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检视与思考——后工业化经济试验区的前瞻性探索[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2010(10):5-14.

[4]孙涵,成金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预测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7):7-12.

[5]刘树臣,王淑玲,崔荣国.2008年矿产资源形势及未来走势[J].中国矿业,2009,18(1):1-5.

[6]周 平 ,唐 金 荣 ,施 俊 法.全 球 矿业走在复苏路上[J].资源导刊,2011(8):44-45.

[7]陈丽萍,王威,姜雅,孙春强.我国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面临的困境及建议[J].国土资源情报,2009(7):34-41.

[8]曾绍金.应对金融风暴发挥基金调控作用[J].中国国土资源经,2009(1):4-6.

猜你喜欢
勘查资源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