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小伟/袁 颖
(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 资源经济与产业化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7)
“走出去”进行资源开发是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的一项重要战略。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种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进行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中国企业海外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矿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开发海外矿产资源。然而,海外资源开发有其独特的一面——与矿业开发阶段息息相关,处在不同阶段的项目,采取的海外资源开发模式[]也可能存在天壤之别,成功的几率和取得的效果也大为不同。本文将矿业开发阶段分为初级勘查阶段、高级勘查阶段、基建阶段和矿山运营阶段四个阶段,来研究海外资源开发模式选择问题,从我国企业“走出去”介入海外资源不同开发阶段的特点分析,结合海外资源开发模式选择的因素,探讨不同阶段的海外资源开发模式选择问题,以期对我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资源开发作指导与借鉴。
我国企业海外资源开发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类:企业自身因素和目标国及项目情况因素。
企业自身因素包括企业的战略定位、核心竞争能力、知识人才储备等方面。首先,企业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会影响其投资模式的选择,是选择申请矿业权、购买矿业权并进行勘查以实现企业全球化发展,还是选择股权收购来拓展产业链等。其次,企业具备的核心能力也会影响投资模式的选择,如有技术优势的可以采取申请矿业权、技术服务换资源等模式,有资金优势的可以采用股份收购等模式。最后,企业所具备的资源开发经验和人才等储备也会影响到海外资源开发模式的选择。
目标国及项目情况因素包括目标国的投资环境、项目的资源情况、项目合作的潜在诉求等方面。首先,目标国的经济政治情况、矿业投资环境、资源禀赋情况和勘探工作情况等都会影响我国企业投资模式的选择。其次,项目本身的资源品质、项目所处的开发阶段等情况都会影响投资模式的选择,如资源品质好,可以考虑采用资产收购的方式完全取得项目的开发权。最后,我国企业海外资源开发模式的选择还受项目合作潜在诉求的影响,如国外许多项目处于勘查阶段,需要大量的开发资金等。
本文主要从矿业项目开发四个阶段的特点入手,结合前文的影响因素,选择处于不同阶段项目的海外资源开发模式。
初级勘查阶段是矿产资源项目勘查程度比较低的阶段,主要指普查及以前的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地质勘查程度低,后期勘查风险高。企业从这阶段介入海外资源开发,一般是从战略角度考虑,其投资回收期较长,对地质勘查技术要求高。因此,此阶段应选择技术投入多、资金投入少、风险共担的海外资源开发模式。
2.1.1 矿业权申请模式
矿业权申请模式是在海外国家的空白区内申请矿产勘查权。该模式投资成本低、易受当地政府的支持、相比资源并购遭遇的政治阻力小,但该 模式对勘查技术要求高,空白区域资源前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勘查失败的风险较大。
2.1.2 风险勘查模式
风险勘查模式是通过协议以风险投资获取东道国矿产资源勘探权及其开采权和收益权,以实现境外资源合作与利用目的。该模式在矿产资源项目投资前景不明的情况下,采用风险分担、阶段性投资的方式来降低投资额和矿产勘查风险。
高级勘查阶段指建设期之前的详查、勘探阶段。该阶段矿产资源项目勘查程度较高,资源控制程度较高,后期勘查风险较低。该阶段项目的价值较高,投资风险较小,对勘查技术还存在一定的依赖,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本阶段的开发模式除了可以继续选用风险勘查模式,还可以采用资产收购模式、股权收购模式。
2.2.1 资产购买模式
资产购买模式是指我国企业在境外购买矿业权、矿产资源项目,并对其进行开发。通过资产收购,拥有项目的勘探权、开采权、经营权和销售权。对于购买方来说,资产购买模式最适用于处于高级勘查阶段的项目,因为此时矿产资源项目的购买价格和风险都处于中等水平。此外资产购买模式多用于未上市的矿产资源项目。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很多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通过购买探矿权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矿业权,如华东有色收购巴西铁矿、兖州煤业收购澳洲煤矿Felix等。
2.2.2 股权收购模式
股权收购是指以目标公司股东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为收购标的的收购。通过收购矿业上市公司股权,拥有被收购公司下属矿业权的权益。由于被收购公司拥有的矿业权正处于高级勘查阶段,不能立即带来正的现金流,通常股价较低,收购方收购此类公司股权面临的风险较低,上市公司股份较容易转让。该模式的应用范围较广,在不同开发阶段都可适用。近几年,为了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获得资源、开拓市场、获取技术、品牌建设等动机的驱使下,诸多国内资源型企业通过跨国股权收购来实现自己的企业战略,收购的频次、范围等不断扩大,金额不断增长,日益成为跨国并购中活跃的主角。从近两年的案例看,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主要领域为自然资源,收购金额比重占到所有领域的97%。
基建阶段是指项目的建设阶段,该阶段基本无勘查风险,资源储量明确,但投资额巨大。本阶段矿山运营者对资金的需求量极大,因此本阶段应选用资金支持的开发模式。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资金支援的开发模式如工程建设换资源、BOT模式、安哥拉模式等大有用武之地。上述三种模式可以使投资者获得品质优良的矿产资源,还有助于规避政治风险,营造良好的政治关系,为其后续在该国投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存在项目缺乏资金的情况,可采用股份增发的形式解决资金缺乏问题。
2.3.1 工程、建设换资源
以工程建设换资源模式开发海外资源最典型的是中国有色集团,形成了中色建设模式,主要是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在资源项目所在国采取合资合作等方式,为项目提供设计、设备、服务,以项目投产后的资源产品偿还工程建设贷款为主要特点。中色集团开发蒙古国的图木尔廷敖包锌矿是这种模式运用的具体实践,该矿是中国在蒙古国投资最大的矿山项目。该模式适用于大型工程建设施工服务单位,能够发挥我国产业基础全面、设备制造技术成熟、劳动力资源丰富和管理成本低的综合优势,获取项目的资源产品,还可以与资源所在国建立良好的政治关系。
2.3.2 BOT模式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为“建设-经营-转让”,指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私人企业来承担该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经营与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这个私人企业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回收项目的投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取合理回报;政府部门则拥有对这一基础设施的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届满,签约方的私人企业将该基础设施无偿或有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2.3.3 安哥拉模式
安哥拉内战期间,无法获得建设启动资金,中国给安哥拉提供了两期共40亿美元的贷款,在其没有抵押品和偿还能力的情况下,约定用未来开采出来的石油偿付,以此启动了安哥拉战后重建,此模式也被称为中国援助非洲的“安哥拉模式”。这种模 式在非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和安哥拉的“石油、信贷、工程一揽子合作”成为中非经济合作的新亮点。这种模式在安哥拉成功之后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得到推广并加以完善。
目前,随着对海外有色金属矿山资源项目的开发力度加大,经验的积累也越来越多,开发方式从矿山的探矿权、采矿权阶段介入,到承担矿山的设计、建设、生产,以资源产品偿还风险探矿及工程项目建设贷款的模式,也将会越来越多地被从事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所采用。
矿山运营阶段是矿产品产出阶段,该阶段有稳定的现金流,经营比较稳健,投资者可纯粹从财务投资角度来开发,但是投资者也可出于战略目的来合作。在特殊情况下,受各种内外部风险的影响,处于该阶段的矿山资源项目也易对资金、技术等产生合作需求。该阶段多采用股权收购模式,因为该模式操作起来比较便利,退出风险也比较小,且能够达到战略合作目的,或简单的财务投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采用租赁生产、买断矿产品包销权、战略联盟等开发模式。
2.4.1 租赁生产
租赁是人们在不拥有物品所有权的情况下,通过支付费用在一定的期限内获得物品的使用权,租赁生产是一种租赁形式。该模式不会导致资源所有权的变更,就可获得所需的资源,减少开发阻力,还可以发挥我国企业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的技术和经营优势,投资省,效益高,风险小,但机会不多。巴基斯坦山达克铜矿投产后由于流动资金短缺等原因停产,2001年初中冶以租赁经营试生产的方式取得了该矿的经营权。中冶的租赁使山达克铜矿生产重启,为巴政府和人民创造了税收和就业机会,同时也让中冶获得了所需的资源。
2.4.2 买断矿产品包销权
买断矿产品包销权的海外资源开发模式以五矿集团最为典型,主要是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在项目所在国通过投资入股或买断等方式占有矿山产品的长期包销权,将资源产品拿回中国市场。多年来,五矿集团不但在资源国拥有自己的资源开发优势,还与国内资源使用企业、大型冶炼加工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五矿集团这种资源开发模式是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为基础,对大多数走出去的企业来说显然不具备上述实力。
当前制约我国海外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是企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需要组建大型矿业集团,以大型矿业集团作为平台,通过多种形式获取海外矿产资源。政府、企业、相关机构应实现良性互动,国家应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手段支持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建立国内矿产资源的全球供应体系,培育拥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企业和跨国经营队伍,形成一大批海外矿产资源基地,采取多种海外资源开发模式,从而确保矿产长期、稳定和安全供应。
表1 海外资源开发不同阶段的模式选择
[1]杨子翔.海外有色矿产资源开发的模式[J].中国有色金属,2006(11):58-59.
[2]罗涛.海外资源开发阔步前行[J].中国有色金属,2007(8):20-23.
[3]范丽平.我国矿产企业“走出去”的模式探析[J].中国外资,2011(3):141.
[4]王文创.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模式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4):73-76.
[5]郭朝先.中国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资源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64):7-16.
[6]钟朋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十五种模式(上)[J].对外经贸实务,2006(10):3-8.
[7]刘义圣,吴倩倩.福建资源开发企业“走出去”的模式探讨与对策建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48-151.
[8]许悦,王.中国商业地质勘查项目典型合作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23(7):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