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亮,田麦久
田径运动在当前奥运会中设项多达47项,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尽管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田径运动发展,但不可否认,当代世界田径竞技版图具有明显的国家性和区域性。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百年奥运历程中大多数运动项目都难以保持稳定的区域优势,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态变化。世界田径运动的发展历程同样秉承这一规律,20世纪前期,除芬兰曾拥有过短暂的优势外,美国一直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世纪中后期,前苏联、欧洲、非洲、加勒比等的一些国家首先在个别单项上取得了突破,进而向同项群的其他项目扩展,逐渐形成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局面。到20世纪末,特别是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始,世界主要竞技体育大国的齐聚使奥运会使之真正成为“全世界的奥运会”,奥运项目的赛场竞争进入了新的时期。相比较之前的23届奥运会,此阶段影响竞技运动本身的非正常因素减少,区域优势更直接地体现为参赛国竞技实力的强弱,为此,本研究在对世界竞技体育区域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对第24~30届奥运会各地区田径项目所获得的积分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各地区优势项目或项群的区域分布特征及转移规律。
以第24~30届夏季奥运会田径各单项比赛获得前8名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收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第24~30届奥运会田径各单项比赛成绩资料。数据收集完成后,为确定不同名次的分值差异,对第24~30届奥运会田径各单项比赛1~8名名次进行赋分,依次为9分、7分、6分、5分、4分、3分、2分、1分。运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利用χ2检验对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田径总得分和各类项目得分进行结构性比较;利用聚类分析划分世界田径区域的竞技实力等级;将不同地区与第24~30届奥运会组成的二维数据阵,通过对应分析考察行因素与列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区域竞技体育优势反映的是地域特征对运动项目发展的适应程度。已有研究多以洲际作为划分标准,探讨大洲与运动项目发展的对应关系。众所周知,世界七大洲分割的主要依据是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在文化、政治、经济等视角下世界地理又存在其他多种划分方式。竞技体育区域优势的形成是多种偶然与必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近代的人口迁徙、宗教渗透、政治更迭和经济差距等都极为深刻地影响着该优势的形成和转移。
有研究认为,区域竞技体育优势的获得既取决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所形成的外部环境,以及体育基础、体育体制、科技支持和价值认同构成的发展动力,也有赖于运动员、教练员、训练水平和参加比赛质量等要素在训练学方面的支持。对不同运动项目而言,其发展虽均是上述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各因素的作用价值却有所不同,当主导因素或因素群趋同时,一些国家特定项目的竞技实力会处于相近的水平,从而形成由若干国家构成的竞技体育集团。例如,相比较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尼格罗黑人在忍受高温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而在足球、长跑、拳击等项目中人才出众;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打破了原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不明确以及机制运行中的内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上述国家竞技体育的竞争力,特别是女子体能类项目,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的举重、射击等项目实力下降明显;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训练水平与美国相去甚远,但其许多短跑运动员常年在北美训练并参加高水平比赛,近两届奥运会已形成超越美国的态势。
为此,依照近7届奥运会田径成绩集中的客观表现,从有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视角出发,按决定成绩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环境因素,在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分类体系下,本研究将世界竞技体育的区域划分为11个地区(表1)。
按照表1中所划分的区域,分别统计获得第24~30届奥运会田径1~8名成绩的运动员国籍,按赋分标准分区域进行分值累加(表2)。结果显示,在7届奥运会田径项目比赛中,东欧及前苏联、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所占比例较大,两地区得分占总得分的54.9%,其中,得分比例最高的第24届奥运会高达67.3%,最少的第26届奥运会也达到50.5%,表明上述两地区在奥运会田径项目中占据主导地位。除此之外,西北欧和非洲大陆地区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得分比例分别占到了17.1%和12.2%,而其他地区相对较少,东南亚地区甚至未获得积分。对不同地区男子和女子项目得分结构进行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不同地区在男子项目和女子项目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别。
以各地区的得分为分析变量,选择系统聚类法中的Between-groups linkage进行分析,并按照聚类结果将11个地区分为强实力地区、较强实力地区、较弱实力地区和弱实力地区4个等级类别(表3)。结果显示,男子项目中,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是惟一的强实力地区,较强实力地区却由东欧及前苏联、西北欧和非洲大陆地区组成,4个地区得分所占比例之和为83.8%;女子项目中,强实力地区包括东欧及前苏联和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2个地区得分所占比例之和为60%。由此可见,在近7届奥运会田径比赛中,男子项目已基本形成四强争霸的格局,而女子项目主要表现为两强相争的局面。
表1 本研究世界竞技体育区域划分一览表Table 1 List of World Competitive Sports Division
表2 本研究第24~30届奥运会田径各地区得分结构比较一览表Table 2 Structure Comparison of all Region Scores of Track and Field from 24th~30th Olympic Games
表3 本研究第24~30届奥运会田径区域竞技实力聚类分析结果一览表Table 3 List of Clustering Analysis on Regional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Track and Field from 24th~30th Olympic Games
对应分析是因子分析的扩展,主要用于分析二维数据阵的行因素与列因素的关系,本研究用以分析不同项目地区与届次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探索各类项目在各地区间的运动特征(图1)。对应分析散点图可直观地反映不同变量各分类值的位置关系,一般来说,从图形原点处出发方向相同且大致在相同区域内的不同变量的分类点彼此有联系,点之间的距离越近,说明关联倾向越明显;点离原点越远,也说明关联倾向越明显。图1显示,男子田径项目中,第24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第25届奥运会与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第26、28届奥运会与中北美及加勒比、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第27届奥运会与西北欧地区,第29届奥运会与非洲大陆地区,第30届奥运会与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总体来看,男子田径项目竞技优势转移的基本趋势是从东欧及前苏联向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转移,期间其他地区虽然也曾在个别届次中有阶段性的优异表现,但都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女子项目中,第24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第25、26届奥运会与西北欧地区,第27、28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第29、30届奥运会与非洲大陆地区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总体来看,女子田径项目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一家独大的格局已被打破,随着非洲大陆地区的崛起,已形成多地区稳定对抗的态势。
图1 本研究田径项目地区和届次的对应分析散点图(左图为男子项目,右图为女子项目,下同)Figure 1.Scatter Diagram of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between Region and Period of Track and Field(Left for Man Project,Right for Woman Project,the Same Below)
按照项群训练理论,田径各单项可分为体能主导类速度性、耐力性和快速力量性3个亚群,进而按技术特征或供能特点细分为6大类项目,分别为短跨类项目(100m、200m、400m、110/110m 栏、400m栏、4×100m接力、4×400m接力)、中长距离跑类项目(800m、1500m、3000 m障碍、5000m、10000m、马拉松)、跳跃类项目(跳高、跳远、撑杆跳高、三级跳远)、投掷类项目(铅球、铁饼、标枪、链球)、竞走项目(20km竞走、50km竞走)和全能项目(男子十项全能、女子七项全能)。
2.3.1 田径短跨类项目的区域优势特征及转移规律
表4显示,在第24~30届的7届奥运会田径短跨类项目比赛中,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的得分占该类项目总分的56.9%。另据统计,在总共产生的98枚金牌和298枚奖牌中,该地区分别获得76枚和105枚,分别占金牌和奖牌总数的77.6%和64.8%,在短跨类项目中居于统治性地位。其他实力较强的地区还包括西北欧和东欧及前苏联地区,所占比例分别为15.1%和13.8%,另外,非洲大陆地区在第25、26届奥运会中表现优异,优秀运动员也仅限于纳米比亚的弗雷德里克斯、澳大利亚的弗里曼、中国的刘翔等个别运动员。对短跨类项目不同性别得分结构进行比较后发现,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子项目中,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优势更为明显,所占比例高达61.5%,其余地区除西北欧外均未超过10%。女子项目中,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同样具备明显优势,而东欧及前苏联地区也具备较强实力,两地区所占比例之和达76.0%,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地区的得分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在女子短跨类项目中的优势依然十分明显。
表4 本研究第24~30届奥运会短跨类各地区得分结构比较一览表Table 4 Structure Comparison of all Region Scores of Short Distance Running and Hurdling from 24th~30th Olympic Games
图2显示,男子项目中,第24届奥运会与西北欧地区,第25、26届奥运会与非洲大陆地区,第27届奥运会与南美地区,第28届奥运会与大洋洲地区,第29、30届奥运会与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由此可见,男子短跨类项目中许多地区会在某一届次的奥运会比赛中取得相对优异的成绩,但并未形成持续且稳定的竞技优势,而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却稳定的将区域竞技优势保持且逐步扩大,第30届奥运会得分比例达到76.1%。女子项目中,第24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第26、27届奥运会与非洲大陆地区,第28届奥运会与中北美及加勒比、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第25、29、30届奥运会与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与男子项目类似,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在女子项目中保持着稳定的竞技优势并逐步将这一优势扩大,第30届奥运会得分比例达到62.5%,冷战结束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实力明显衰退,但在400m和跨栏项目中依旧拥有较高的竞技水平。
图2 本研究田径短跨类项目地区与届次的对应分析散点图Figure2.Scatter Diagram of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between Region and Period of Short Distance Running and Hurdling
2.3.2 田径中、长距离跑类项目的区域竞技优势特征及转移态势
表5显示,在第24~30届的7届奥运会田径中、长距离跑类项目比赛中,非洲大陆地区的得分最高,占该类项目总得分的39.5%,其他得分较高的为东欧及前苏联、西北欧、西亚及北非、中北美及加勒比等地区。对该类项目不同性别的得分结构进行比较后发现,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子项目中,非洲大陆地区的优势明显,得分比例接近50%,其他地区除西北欧外均未超过10%。女子项目中,东欧及前苏联、非洲大陆地区得分排名前2位,二者得分之和接近60%。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地区在7届奥运会中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共同组成女子中、长距离跑项目的“双核心”,但两地区优势各有侧重,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在中距离跑项目中实力突出,非洲大陆地区在超长耐力项目中优势明显。另外,东亚地区在女子中、长距离跑项目中拥有不俗实力,中国、日本曾4次在女子长距离跑中折桂。
表5 本研究第24~30届奥运会田径中、长距离跑类项目各地区得分结构比较一览表Table 5 Structure Comparison of all Region Scores of 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unning from 24th~30th Olympic Games
图3显示,男子项目中,第24届奥运会与西北欧地区,第25届奥运会与东亚地区,26、27届奥运会与西亚及北非地区,第28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第29、30届奥运会与非洲大陆地区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非洲大陆地区与届次散点图的位置关系来看分3个阶段逐步接近,第24届为第一阶段,第25~28届为第二阶段,第29、30届为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中,虽然许多地区会在某一届次的奥运会比赛中成绩相对优异,但得分比例有限,且未能将优势保持并扩大,使得非洲大陆地区的优势更加明显。女子项目中,第24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第25、26、28届奥运会与东亚、西北欧等地区,第27、29、30届奥运会与非洲大陆地区均有较强相关性。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在第24届奥运会具有区域优势,得分比例为57.3%,第25~28届奥运会形成诸强并立的态势,第29~30届奥运会非洲大陆地区逐渐成为霸主,第30届奥运会得分比例以达到52.3%。由此可见,非洲大陆地区已基本取代了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在女子该类项目中的优势地位。
图3 本研究田径中、长距离跑类项目地区与届次的对应分析散点图Figure 3.Scatter Diagram of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between Region and Period of 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unning
2.3.3 田径跳跃类项目的区域竞技优势特征及转移态势
表6显示,在第24~30届的7届奥运会田径跳跃类项目比赛中,东欧及前苏联、中北美及加勒比、西北欧3个地区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37.4%、27.6%和19.2%,其他地区实力较弱,均未超过10%。对跳跃类项目不同性别得分结构的比较发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无论男子项目还是女子项目上述地区均位于得分比例的前3位。男子项目中,上述3个地区所占比例分别为26.7%、36.6%和23.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西北欧地区呈显著性差异(P<0.05)。女子项目中,上述3地区所占得分比例分别为50.5%、16.7%和14.4%。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东欧及前苏联地区与其他2个地区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在田径女子跳跃类项目中,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具备明显竞技实力。
表6 本研究第24~30届奥运会田径跳跃类项目不同性别得分结构比较一览表Table 6 Structure Comparison of all Region Scores of Jumping Events from 24th~30th Olympic Games
图4显示,男子项目中,第24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第25届奥运会与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第26~28届奥运会与3个主要地区,第29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第30届奥运会与西北欧地区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由此可见,男子跳跃类项目中,东欧及前苏联地区从第24届奥运会实力明显下降后逐步趋于稳定;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在近6届奥运会中实力呈阶段性退步;西北欧地区实力逐渐提高,并在第30届奥运会成为得分比例最高的地区。女子项目中,第24、25、27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西北欧地区,第26、28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第29、30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由此可见,女子跳跃类项目中,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始终保持稳定的竞技优势;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实力逐渐上升;而西北欧地区实力有所下降。
2.3.4 田径投掷类项目的区域竞技优势特征及转移态势
表7显示,在第24~30届奥运会田径投掷类项目比赛中,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得分所占比例为48.5%,为各地区最高,与排名第2、3位的西北欧和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投掷类项目不同性别得分结构的差异性比较发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上述地区在男女项目中均居于前3位。男子项目中,东欧及前苏联地区所占比例为51.6%,具有明显区域优势。女子项目中,该地区的区域优势偏弱,仅为45%。其他地区中,大洋洲和东亚地区的女子项目优势明显强于男子,新西兰女子铅球运动员维利连续在第29、30届奥运会中折桂,中国女子投掷项目也曾在铅球、铁饼、链球项目中获得奖牌。
图4 本研究田径跳跃类项目地区与届次的对应分析散点图Figure 4.Scatter Diagram of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between Region and Period of Jumping Events
表7 本研究第24~30届奥运会田径投掷类项目各地区得分结构比较一览表Table 7 Structure Comparison of all Region Scores of Throwing Events from 24th~30th Olympic Games
图5显示,男子项目中,第24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第25~27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西北欧、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第28~30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均具有较强相关性。总体来看,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在第24届奥运会后实力有所下降,但从第28届奥运会开始逐步反弹;西北欧和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虽然波动不大,但从第28届奥运会开始略有下降。其他地区只在个别届次的个别项目中偶有优异表现,例如希腊在第27届奥运会中获得男子铁饼和标枪银牌,日本运动员室伏广治获得第28届奥运会男子链球冠军等。女子项目中,第24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第25、26届奥运会与西北欧地区,第27、28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地中海地区,第29、30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东亚地区具有较强相关性。由此可见,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在经历第25、26届奥运会的低迷后状态逐步回升,表现出持续且稳定的竞技实力;实力较强的西北欧、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近4届奥运会实力略有衰退;东亚地区依靠中国运动员的表现在近2届奥运会中实力有所上升,成为该类项目中的重要竞争力量。
图5 本研究田径投掷类项目地区与届次的对应分析散点图Figure 5.Scatter Diagram of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between Region and Period of Throwing Events
2.3.5 田径竞走项目的区域竞技优势特征及转移态势
表8显示,在第29~30届的7届奥运会田径竞走项目比赛中,总体实力排名前3位的地区依次是东欧及前苏联、地中海和东亚地区,3者所占比例之和超过70%。对竞走项目不同性别得分结构进行差异性比较,发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子项目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东欧及前苏联、地中海和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的优势更为明显,与其他地区间均呈显著性差异(P<0.01)。女子项目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东欧及前苏联、东亚和地中海地区,多重比较分析显示3地区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8 本研究第24~30届奥运会田径竞走类项目各地区得分结构比较一览表Table 8 Structure Comparison of all Region Scores of Race Walking from 24th~30th Olympic Games
图6显示,男子项目中,第24、26、27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第25届奥运会与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第28、29届奥运会与地中海地区,第30届奥运会与东亚地区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由此可见,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的区域竞技实力逐步衰退,地中海地区和东亚地区在近3届奥运会中与其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女子竞走设项始于第25届奥运会,第25届奥运会与东亚地区,第26、30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第27届奥运会与西北欧、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第28、29届奥运会与地中海地区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由此可见,女子竞走项目的区域优势波动性较大,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具有绝对且稳定的竞技优势,从获得金牌和奖牌的数量上看,俄罗斯多于其他国家,在女子竞走项目中占据国家优势。
图6 本研究田径竞走项目地区与届次的对应分析散点图Figure 6.Scatter Diagram of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between Region and Period of Race Walking
2.3.6 田径全能项目的区域竞技优势特征及转移态势
表9显示,在第24~30届奥运会田径全能项目比赛中,总体实力排名前3位的地区依次是东欧及前苏联、西北欧和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3地区得分之和占总得分的近90%。对不同性别得分结构差异性进行比较,发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子项目中,排名前3位的地区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子项目中,东欧及前苏联地区优势明显,与其他地区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
图7显示,男子项目中,第24、26、27、28、29届奥运会与东欧及前苏联、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第25届奥运会与地中海地区,第27届奥运会与西北欧地区,第30届奥运会与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具有较强相关性。女子项目与男子项目类似,除第25届奥运会与西亚及北非地区,第27届奥运会与南美地区外,其余届次均与东欧及前苏联、西北欧和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具有较强相关性,且主要为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由此可见,男子全能项目的区域竞技优势主要保持在东欧及前苏联以及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女子全能项目的竞争在东欧及前苏联、西北欧和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保持稳定。
表9 本研究第24~30届奥运会田径全能项目各地区得分结构比较一览表Table 9 Structure Comparison of all Region Scores of Decathlon from 24th~30th Olympic Games
图7 本研究田径全能项目地区与届次的对应分析散点图Figure 7.Scatter Diagram of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between Region and Period of Decathlon
1.区域竞技体育优势反映出的是地域特征对运动项目发展的适应程度。从有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角度出发,依照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将世界竞技体育区域划分为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南美地区、西北欧地区、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地中海地区、西亚及北非地区、非洲大陆地区、东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和大洋洲地区。
2.在第24~30届奥运会田径比赛中,男子项目已形成中北美及加勒比、东欧及前苏联、西北欧和非洲大陆地区四强争霸的格局,竞技优势转移的总体趋势是从东欧及前苏联向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转移;女子项目虽主要表现为东欧及前苏联和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的两强相争,但随着东欧及前苏联地区一家独大格局的打破和非洲大陆地区的崛起,已形成多地区稳定对抗的态势。
3.短跨类项目中,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在男、女项目中都具有明显优势,并在第24~30届奥运会中将优势逐步扩大,已在该类项目中居统治地位。
4.中、长跑类项目中,非洲大陆地区是男子项目的优势区域,且该优势阶段性的扩大;女子项目的优势区域集中在东欧及前苏联和非洲大陆地区,其中,前者在中距离跑项目中实力突出,后者在超长耐力跑项目中优势明显,后者已基本取代前者成为该类项目的霸主。
5.跳跃类项目中,男子项目的优势区域由中北美及加勒比、东欧及前苏联、西北欧3个地区构成,其中,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在实力明显下降后趋于稳定,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实力阶段性退步,西北欧地区实力逐渐提高;女子跳跃类项目中,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具备明显竞技实力且优势保持稳定。
6.投掷类项目中,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在男、女项目中均具有明显优势,并在经历短暂实力衰退后,男子项目从第28届奥运会开始,女子项目从第27届奥运会开始实力逐步回升。
7.竞走项目中,具备竞技优势的地区较多,男子项目随着东欧及前苏联实力的下降,已与地中海和东亚地区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女子项目优势主要集中在东欧及前苏联、东亚和地中海地区,但没有任何地区形成稳定的竞技优势。
8.全能项目中,男子项目优势集中在东欧及前苏联、西北欧以及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女子项目中东欧及前苏联地区优势明显,且区域竞技优势保持相对稳定。
1.世界田径竞技优势虽主要集中在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在内的4个区域,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地区在所有项目中都具有稳定且均衡的竞技实力,特别是在前苏联解体、非洲崛起的背景下,区域与项群间的对应关系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在整体实力偏弱的东亚地区,中国田径若要进一步实现突破,需要在自身审视和外界审视中确立发展目标,进行重点突破而不是全面铺开。
2.区域竞技优势是参赛区域的比较优势,区域竞技优势转移反映着参赛区域竞技实力的渗透与反渗透。综观第24~30届奥运会田径各类项目的优势特征及转移规律,短跨类、男子中长距离跑类、女子跳跃类、男子投掷类和全能项目稳定且更为集中,男子跳跃类和女子投掷类项目稳定但较为分散,竞走项目分散且不稳定。显然,中国应在稳定性较低或区域优势较为分散的项目中寻求突破,现实情况也与理论探讨基本相符,除男子跳跃类外,中国在近几年的世界年终成绩排名中都有运动员跻身世界前列,而男子跳跃类项目多年来在亚洲占据优势。在刚刚结束的第30届奥运会中,女子投掷项目虽未取得金牌,但进入前8名的项目数量和人数较以往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男子竞走则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势项目。因此,中国田径应延续现有态势,做到领先竞走运动,突破女子投掷,回升女子中长跑,发展男子跳跃。
[1]胡小明,谭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力研.人类种族与体育运动[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6):3-8.
[3]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田麦久.国际竞技体育格局的“雅典重组”与中国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1-6.
[5]田麦久.论世界田径国家的组域划分[J].田径,1982,(1):10-12.
[6]席焕久,裴林国,程鹏,等.北京奥运会运动成绩的人种差异[J].体育科学,2010,30(6):81-84.
[7]杨改生,周珂,史友宽,等.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优势转移现象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9):24-35.
[8]雅·罗金斯基,马格·列文.人类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82.
[9]邹继香.世界田径运动竞技实力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9):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