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玲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二医院产科,河北秦皇岛 066600
分娩是育龄妇女经历的一种自然生理过程,近年来,妇产科中许多产妇由于无法耐受长达十数小时的的分娩阵痛而要求行剖宫产术,故剖宫产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但其对人体造成的副损伤较大,故临床上无剖宫产指征者一般不选择剖宫产手术[1]。研究表明,宫口扩张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宫颈条件,当宫颈质韧或水肿时,只增加产力,效果欠佳[2],因此如何降低宫颈肌张力、解除宫颈水肿及痉挛,促进宫口扩张,加速产程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间苯三酚是一种作用于痉挛平滑肌的解痉药,一般用于胃痉挛,在产科应用很少见。本科为了减轻产妇自然分娩的痛苦,应用不同剂量间苯三酚进行适时干预和恰当处理,以探讨在产程活跃期应用间苯三酚的合适剂量,现报道如下: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2月本院入院的无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初产妇200例,年龄21~34岁,孕周37+3~40+5周,均为单胎足月妊娠。纳入及排除标准:①无头盆不称;②临产前胎心监测正常者;③具有阴道分娩条件;④无人工破膜禁忌证。将所有产妇根据间苯三酚的用量分为3组,一组(69例)给予间苯三酚40 mg,二组(66例)给予间苯三酚80 mg,三组(65例)给予间苯三酚120 mg。三组产妇的年龄、宫颈条件、孕周及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监测胎心音,适时检查宫口开大情况,对宫缩乏力者应用0.5%缩宫素静脉滴注。待宫口开大3 cm,宫缩情况:强度(+),持续时间 40 s左右,间隔时间 2~3 min,即达到产程活跃期时给予间苯三酚,一组产妇一次性给予间苯三酚40 mg静脉推注;二组产妇先给予间苯三酚40 mg,15 min后给予另外40 mg,均静脉推注;三组产妇先给予间苯三酚60 mg,15 min后给予另外60 mg,均静脉推注,观察产程进展情况。
安排产房护士观察产程进展,用药前后分别进行阴道检查,了解宫口开大情况,记录用药至宫口开全时间,监测胎心音、羊水性状、产妇出血量、新生儿等情况。新生儿以Apgar评分法进行评估。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数据资料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产妇均经阴道分娩,均无产后大出血情况发生。3组产妇均有2例出现羊水Ⅱ度污染;二组有2例出现羊水Ⅰ度污染,出现1例胎儿宫内窘迫,经对症处理后胎儿情况恢复正常并顺利分娩;三组出现羊水Ⅰ度污染1例,Ⅲ度污染1例。
应用间苯三酚120 mg产妇产程活跃期为(76.3±16.7)min,与一组、二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一组比较,二、三组产程活跃期明显缩短,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第一产程一组与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产程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s组产妇产程的比较(±s,min)
表1 3s组产妇产程的比较(±s,min)
注:与一组、二组比较,t=13.256、12.587,*P<0.01;与一组比较,t=12.093、13.256,△P < 0.01;与一组、二组比较,t=7.882、8.139,▲P < 0.05
组别 例数 产程活跃期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一组二组三组69 66 65 112.5±41.3 90.6±41.9△76.3±16.7*△427.6±56.5 411.3±48.6 352.7±49.6▲51.3±21.1 49.6±18.6 50.1±21.1
用药前,3组产妇宫口开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40 min后,三组产妇进入产程活跃期,两两比较,q=4.266、3.796、4.012,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2 h后,产妇基本进入第二产程,一组与二组比较,q=0.49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三组与其他两组比较,q=4.135、3.9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三组产妇产后出血分别为(165.36±23.56)、(158.63±32.15)、(179.96±29.87)mL,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间苯三酚用药前后胎心率无明显变化,一组有10例产妇胎心率增加,二组有8例产妇胎心率增加,三组有11例产妇胎心率增加,其中2例为162~168次/min,对症处理后缓解,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胎儿体重分别为(3.12±0.56)、(3.05±0.25)、(3.14±0.58)kg,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一组为(9.6±0.6)分,二组为(9.4±0.9)分,三组为(9.7±0.4)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用药前后宫口开大情况比较(±s,cm)
表2 用药前后宫口开大情况比较(±s,cm)
注:与一、二组比较,*P < 0.05;与一组比较,△P < 0.05
组别 例数 用药前 用药40 min 用药2 h一组二组三组69 66 65 2.5±0.6 2.4±0.5 2.4±0.8 3.2±0.3 4.3±0.4△5.1±0.7*4.9±0.4 5.1±0.5 6.4±0.4*
表3 产后出血及新生儿情况(±s)
表3 产后出血及新生儿情况(±s)
组别 例数 产后出血(mL) Apgar评分 新生儿体重(kg)一组二组三组69 66 65 165.36±23.56 158.63±32.15 179.96±29.87 9.6±0.6 9.4±0.9 9.7±0.4 3.12±0.56 3.05±0.25 3.14±0.58
间苯三酚(phloroglucinol)即 1,3,5-三羟基苯,分子式为C6H6O3,是一种亲肌性、非罂粟碱类、非阿托品类解痉药,可作用于胆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痉挛的平滑肌,对正常的平滑肌影响较小[3]。目前,间苯三酚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实验证明,间苯三酚可选择性的松弛部分器官的平滑肌,抑制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的活性[4]。间苯三酚的半衰期为15 min,给药后4 h血药浓度很快下降,48 h后体内检测仅有很少量,主要特点为不具有抗胆碱作用,在解除平滑肌痉挛时,不会引起低血压、心率加快、心律失常及抗胆碱样不良反应,此药在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应用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不良反应较小,其在产科的应用可解除宫颈痉挛,抑制不协调的子宫收缩,是妇产科医生常用解痉药[5],然而国内报道比较少见,我国临床上应用也比较少见[6]。
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往往存在紧张、焦虑状态,这种情况可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加,使子宫收缩乏力,延长产程,易造成胎儿宫内窘迫,尤其是初产妇,常出现不协调子宫收缩,宫颈痉挛、水肿现象,易导致难产。因此,应用间苯三酚可减轻自然分娩中产妇的疼痛,明显缩短产程,其可能的机制为:生产过程中宫颈良好的弹性、松弛度及强有力的宫缩可促使宫颈扩张,亦可导致宫颈不同程度的痉挛,间苯三酚可作用于痉挛的平滑肌,使宫颈水肿减轻,促进宫颈成熟,使引产的阻力降低,从而有利于宫颈扩张,缩短产程[7]。但是不同的剂量,对产程的影响有所不同,本研究应用间苯三酚剂量分别为 40、80、120 mg,而且,二、三组分两次给药,研究发现,当产妇进入产程活跃期后,由于间苯三酚的作用,应用高剂量的间苯三酚,产程活跃期缩短,剂量越高,产程活跃期越短,直至第二产程。应用高剂量的间苯三酚,第一产程明显缩短,而对第二产程无明显影响,对宫口开大情况亦是如此。
另外,间苯三酚在欧洲国家妇产科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其对母体、婴儿有极好的安全性,间苯三酚主要抑制痉挛的平滑肌,因此降低了子宫平滑肌的耗氧量,对于胎儿宫内供氧及产后子宫复旧不影响[8],本院对200例产妇应用不同剂量间苯三酚,其用药前后胎心率无明显变化,羊水Ⅱ~Ⅲ度污染情况较少。新生儿Apgar评分,一组为(9.6±0.6)分,二组为(9.4±0.9)分,三组为(9.7±0.4)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
总之,间苯三酚在分娩过程中可明显缩短产程,用药安全,大大降低剖宫产率,值得在产科中推广。
[1]郭伟红,李晓明.不同剂量间苯三酚治疗产程中宫颈水肿的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1,7(9):99-100.
[2]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7.
[3]Cisse CT,Mbaye M,Faye Dieme ME,et al.Threatened preterm labour:assessment of its management at the Dakar 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J].Dakar Med,2003,48(2):123-127.
[4]Dellabella M,Milanese G,Muzzonigro G.Randomized trial of the efficacy of tamsulosin,nifedipine and phloroglucinol in medical expulsive therapy for distal ureteral calculi[J].J Urol,2005,174(1):167-172.
[5]陈殿红.活跃期应用安定联合间苯三酚配合同侧俯卧位在胎方位异常分娩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0,37(20):638-641.
[6]肖华.间苯三酚联合安定用于促进产程进展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11,31(7):32-33.
[7]Stein AC,Viana AF,Müller LG,et al.Uliginosin B,a phloroglucinol derivative from Hypericum polyanthemum:A promising new molecular patter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tidepressant drugs[J].Behav Brain Res,2011,228(1):66-73.
[8]Vastik-Fernandez J,Gimeno MF,Lima F,et al.Spontaneous motility and distribution of prostaglandins in different segments of human Fallopian tubes[J].Am J Obstet Gynecol,2001,122(5):663-668.
[9]刘雪青.间苯三酚对产程进展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5):10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