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斌,霍一笑
(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太原030024)
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的独特性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也逐渐为企业管理者们所重视,不仅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也从战术层提升到了战略层。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组成部分,作为开展其他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提,是从保证企业战略实施的角度出发,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的人力资源供求情况进行预测,目的在于既能确保企业在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又能达到人力资源的供求平衡。人力资源规划的可靠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败。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库是根据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把需求预测、供给预测、供求平衡调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包括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模型和人力资源供求平衡决策模型在内的一个模型库。根据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制定了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库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同时根据人力资源规划流程确定了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库的构建流程。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库的构建原则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来确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主要包括五个特点[1]~[4]:战略性、前瞻性、动态性、调节性、双赢性。影响人力资源规划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并以内部因素为主。
1.战略性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以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依据,随企业战略目标而变化,表现出战略性的特征。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受企业总体发展规划的指导,并受到总体规划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又使得人力资源规划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先导性,也就是说,人力资源规划既服从于总体规划,又对总体规划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在制定的过程中必须把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企业战略规划大系统中一个具有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的子系统来对待,要从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出发,根据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构成状况及发展趋势等来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要将人力资源规划有机地纳入到企业的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之中,使之成为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保证人力资源规划能够真正更好更有效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前瞻性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对企业过去情况的纵向分析和对企业现阶段情况的横向考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企业的内外部人力资源供给进行预测,是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人力资源情况的预期,具有前瞻性特征。
3.动态性
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处于不断地变化中,企业人力资源的供需情况也随之变化。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必须符合企业的需要,要能随企业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表现出动态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步,企业对于不同层次人力资源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企业需要根据时代的特点、经济发展情况、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源的供求和质量情况来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从经济发展理论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的发展相对经济发展来说有一定的超前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动态性有利于确保人力资源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4.调节性
通常情况下,企业对较高层次人力资源的需求量都会大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量,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对高层次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多,而对低层次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少。人力资源有着教育效益的滞后性,企业通过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有利于引导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供求进行优化调整。也就是说,制定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不但能够指导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还有利于调节人力资源的供求平衡。
5.双赢性
企业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既要从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上满足企业的需要,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还要能够有效地激励员工实现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就是要能够兼顾企业和员工的利益,能够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具有双赢性的特点。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影响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以内部的影响因素为主[5]~[7]。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或是企业所处地区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与企业相关技术的更新换代情况以及企业所处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战略规划情况、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企业内部高级管理层人员的变更情况。
1.外部因素
(1)宏观经济形势
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方向和发展战略。当企业处于经济萧条期时,企业规模会缩小,内部人力资源需求减少,失业率提高,人力资源出现供过于求的状态;当企业处于经济的上升、发展时期,企业规模会扩大,内部人力资源需求增加,劳动力成本也会随之增加,人力资源会出现供小于求的状态,这时需要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力资源的使用率。
(2)法律及政策法规
出台的有关法律、政策法规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出台的《劳动法》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的法律。在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都适用。企业应该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及所在地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
(3)技术的更新换代
激烈的市场竞争极大地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的更新会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这样一方面会降低对人员的需求量,另一方面由于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会产生一批新的岗位,同时会增加对高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就是说,随着技术的进步,对一般人员的需求量会逐渐减少,而对高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会逐渐增多。
(4)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
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源供求情况直接影响着企业招聘的难易程度,当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供应比较充足时,企业很容易雇佣到所需要的人员,并且此时企业处于主动地位;当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供应不足时,不仅需要企业提前规划,而且还需要制定相应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吸引人员到本企业来工作。通常情况下各个企业所需要的高端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的供给都比较紧缺,企业对这方面的人力资源的需求不容易实现,因此就需要企业提前做规划,以避免企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2.内部因素
(1)企业战略
提前规划是企业管理者应对各种不稳定因素和危机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企业在面临较大波动和战略调整时,人力资源规划尤为重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当企业的战略规划发生调整时,人力资源规划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企业经营状况
企业经营状况很好时,企业会考虑扩大规模,会增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而当经营状况不佳时,企业则可能会缩减规模或是改变经营方向,这时企业就有可能减少人员需求量或是会增加其他类型的人力资源。
(3)企业领导的变更
不同的领导者对企业的未来有着不同的规划,企业领导者的变更可能会改变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而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
在构建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库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影响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各项因素,既要达到规划的目的,又要遵循规划制定的规律。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一部分,随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着调整,每个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预测为基础,一份好的规划能够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因此,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库的构建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六种原则[8~9]:
1.目标性原则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本质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供求预测和平衡调整,确保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企业对人员需求的同时又没有企业冗员,而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最主要的就是要服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的需要,人力资源效益、人才效益、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等指标构成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目标的核心。要明确组织的当前目标与战略目标,从而确立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方向。
2.系统性原则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一种战略性的规划,作为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一部分而存在,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同其他因素相平衡,并且要求协调好以下五个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一方面要为企业的总体战略服务;另一方面又要与企业各个经营层面的计划相协调。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涉及企业经营的各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规划时要统筹分析,要从各个层面、各个维度考察在企业全面管理中的人力资源情况,制定出能够指导全局的系统性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3.动态性原则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以其组织的战略目标为依据和基础,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供求预测和平衡调整决策。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随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着调整。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动态性,这样才能保证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在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中既满足企业对人员的需求又没有企业冗员。
4.独特性原则
每个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人力资源规划是在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每个企业的内部环境是有差异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必须符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也就是具有独特性。而且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独特性还表现在符合企业在不同阶段战略发展的要求。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只有制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独特的人力资源规划才能拥有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才有利于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5.科学预测原则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预测为基础,预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未来一定时间内的总体发展趋势预测;二是以未来发展趋势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供求预测,对这两方面的预测是统一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预测为前提,以此来指导实际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通过实践结果来调整修改原有的人力资源规划。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既然是一种规划就要具有超前性,它是企业未来一定时间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指导,因此预测的准确性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6.共同发展原则
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不仅为企业服务,而且也要有利于企业员工的发展。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两者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一份好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能够兼顾企业和员工的利益,能够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规划。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总体发展战略来制定其人力资源规划。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如图 1)主要包括[10~12]:
1.预测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信息及人力资源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主观经验判断和客观统计的方法,对企业未来一定时间内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和企业内外部的人力资源供给状况进行预测。选择的预测方法要合适有效,预测方法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预测的准确性,而预测的准确性又决定着整个人力资源规划的质量和可行性。
2.供求平衡调整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上一阶段的供求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进而通过采用各种解决措施对企业人力资源供求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平衡的阶段,人力资源供求达到平衡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最终目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要确保和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相一致,确保通过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使人力资源战略的目标得以实现。
3.规划实施的保障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来保障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能够贯彻实施的阶段。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需要各部门及各项技术的支持和配合,为了能使人力资源规划顺利地贯彻实施,就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4.规划的实施、评估和反馈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对规划的实施、评价,进而对原规划进行修改、调整以使规划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因为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长久持续的动态过程,要体现动态性的特点。企业将人力资源规划付诸实施后,要根据实施的结果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用以修订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进行评估既是对前期人力资源工作的总结,同时又可以为以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留下值得借鉴的经验。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库的构建流程是根据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来制定的(见图1),主要包括:其一,预测模型的构建。预测模型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模型和供给预测模型,供给预测分为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和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外部供给不是很了解,而且没有必要掌握精确的外部人员供给数量信息,供给预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所以,预测模型中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和企业人力资源内部供给预测模型;其二,供求平衡决策模型的构建。决策模型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供大于求决策模型和人力资源供小于求决策模型,分别是对企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和供小于求两种情况进行的人力资源供求平衡调整。
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企业战略规划的一部分,是从保证企业战略实施的角度出发,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的人力资源供求情况进行预测,目的在于既能确保企业在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又能确保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供求情况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还是企业进行录用、晋升、培训等组织管理的重要依据,有利于企业人事决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图1 人力资源规划程序图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库是将规划的需求预测、供给预测和供求平衡调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构建了包括需求预测模型、供给预测模型和供求平衡决策模型(包括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决策模型和人力资源供小于求的决策模型)在内的一个模型库(见图2)。企业在构建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库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影响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各项因素,既要达到规划的目的,又要遵循规划制定的规律。
文章在充分考虑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动态性、调节性、双赢性等特点及包括宏观经济形势、法律及政策法规、技术的更新换代、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企业战略、企业经营状况及企业领导的变更等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了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库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目标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独特性原则、科学预测原则、共同发展原则;并且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人力资源规划流程,确定了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库的构建流程,即通过预测模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模型)和供求平衡决策模型(人力资源供大于求决策模型和人力资源供小于决策模型)的构建完成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库的构建。
图2 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库
[1]胡红林,孙志海,马茜华.人力资源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61-64.
[2]梁裕楷,袁兆亿,陈天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174-177.
[3]王 勇,曹彦平.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19-120.
[4]李小华,董 军.人力资源规划的特征与作用分析[M].现代管理,2006,(1):211-222.
[5]王 芳.内蒙古电力公司人力资源规划项目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9:19.
[6]李俊海.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重庆:重庆大学,2006:31-32.
[7]鲁 娜.营口运输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培训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0:2-3.
[8]刘明鑫.人力资源规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8-19.
[9]赵永乐.人力资源规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5-6.
[10]商红日,沈芳副.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5-36.
[11]杨维富,王仁理.执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19-21.
[12]蒋志青.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