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能力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

2012-10-16 08:56尹苗苗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年12期
关键词:创业者机会资源

尹苗苗,蔡 莉

(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一、引 言

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取得创业成功并非易事。有研究(如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Rasmussen等,2011)表明,创业者或创业企业的创业能力是驱动创业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创业能力对于新企业的创建、成长或者创业者取得创业成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理解创业能力的本质和内涵,了解创业能力在创业中发挥的作用,对于完善既有创业理论和指导创业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本文搜集到的文献①来看,创业能力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由西方学者发起。90年代,创业能力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多采用理论研究方法来探讨创业能力的内涵及其必要性问题。这一阶段国内创业能力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据李家涛和杨静钰(2008)分析,当时我国的市场化转型才刚刚开始,市场信息高度不对称,创业者大多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获取高额利润。那时我国的创业者主要是“下海”经商的政府官员,他们依靠自己的从业背景就能取得创业成功。这样的创业者,除了利用人脉关系的能力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创业能力可言。因此,当时创业能力问题没有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

进入21世纪以来,创业能力研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国外有许多学者(如 Man和Lau,2000;Man等,2002;Phillips和 Tracey,2007;Rasmussen等,2011)开始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创业能力问题。他们不仅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来探讨创业能力的概念以及创业能力在创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等问题,而且开始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来研究创业能力问题,如采用调查分析等简单的数据分析方法来研究创业能力的内涵和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开发创业能力量表并通过回归分析来验证创业能力对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的影响。与此同时,国内也有学者开始致力于创业能力研究,他们主要开展定量研究,即开发创业能力量表并通过回归分析来验证创业能力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而较少开展定性研究。据李家涛和杨静钰(2008)分析,造成国内外创业能力研究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的创业能力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借鉴西方学者的理论观点。当时恰逢国外开始流行创业能力定量研究,我国学者可利用国外学者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开展创业能力研究之初便进行定量研究。二是我国学者开展创业能力研究正逢我国经济开始转型,创业活动风生水起,因此为开展创业能力定量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数据。

近两年来,创业能力研究更是迅速发展,国外的创业能力研究仍然以定量为主,采用回归分析等比较复杂的方法的研究逐渐成为创业能力研究的主流,研究深度也不断得到提高;国内同时期的创业能力研究质量明显提高,但研究方法并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

二、创业能力概念梳理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创业能力研究,但迄今为止仍未能就创业能力的内涵达成一致。通过回顾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学者们主要从个体和组织层面来定义创业能力。基于个体层面的创业能力研究大多把创业能力看作是创业者的天赋能力(Thompson,2004),或者创业者有效、成功地完成工作的特质(Man等,2008),具体包括性格特质、技能和知识等(Muzychenko,2008);而基于组织层面的创业能力研究则把创业能力定义为组织识别新想法、新产品和新观念的手段和方法(Rule和Irwin,1993),或者把创业能力界定为组织根据识别到的市场机会获取所需资源以开发机会或者建构新市场机会的能力(Arthurs和Busenitz,2006;Karra等,2008)。从现有创业能力概念研究来看,不论基于哪个层面,学者们主要是从创业者特质、机会、管理、关系等四个视角来界定创业能力。下面分别介绍基于这四个不同视角界定的创业能力内涵。

第一,创业者特质视角。基于特质视角研究创业能力的学者认为创业能力是创业者与生俱有的能力,或者把它看作是创业企业的资源禀赋。在特质论者看来,创业者的创业能力等同于他们的个人特质(Thompson,2004),主要体现在人格特质、技能和知识三个方面,具体包括性格、风险承受能力、毅力、特殊知识、动机、态度、自身形象、社会角色和才能等等。基于特质视角的创业能力研究主要关注创业能力禀赋如何影响个体成为创业者,创业能力如何促进创业活动进而促进新企业创建、生存和成长以及创业能力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国内基于特质视角的创业能力研究(如张霞等,2011)也把创业能力定义为促进创业成功和创业企业成长的个性、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综合,对创业者能力与创业能力进行了区分,并且考察了不同层面创业能力的转化问题。

综观特质论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比较关注创业者个体层面的创业能力。但稍加细究也不难发现,目前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已经不同于国内学者,国外学者已经开始深入分析创业能力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国内学者的研究还停留在创业能力概念界定上。究其原因,国内基于特质视角的创业能力研究起步较晚,由于我国的文化崇尚集体主义,国内学者在研究创业的早期更加关注组织整体,而忽视了创业者个体的创业能力问题。此外,我国处在转型经济阶段,市场体系仍不完善,国企依旧十分强势,产权保护制度有待健全,新创企业存活率很低,创业者在位时间较短,因此,可供研究的素材较少。目前,国内特质论视角的创业能力研究为数甚少,而且仍停留在概念界定阶段。

第二,机会视角。基于机会视角的创业能力研究把创业能力看作是创业者或创业企业在识别和开发机会的过程中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并且认为创业者或创业企业为了开发创业机会,必须时刻关注环境变化,搜集有价值的信息以识别潜在的机会、评估机会并开发利用机会。国外基于机会视角的创业能力研究把创业能力定义为创业者发现、识别、利用机会的能力(Shane和Venkataraman,2000;Nicolaou 等,2008;Zahra等,2011)。具体来说,创业能力包括机会识别能力、机会评估能力(Muzychenko,2008)和机会利用能力(Rasmussen等,2011)。其中,机会识别能力是指通过多种途径识别机会的能力,机会评估能力是指评估潜在机会价值的能力,而机会利用能力则是指利用评估后机会的能力。基于机会视角的创业能力研究主要关注创业者的先前经验、认知和学习风格等因素如何影响创业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如何影响创业绩效两个方面。国内基于机会视角的研究认为,机会能力是创业能力的一种,包括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利用能力(梅德强和龙勇,2010)。其中,机会识别能力是指通过学习探索、观察环境、搜集信息来识别机会的能力,而机会利用能力则是指在识别到机会后,通过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或进入新市场来开发利用机会的能力。国内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创业者的先前经验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因素如何影响创业者的创业能力以及创业能力与战略(如创新)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

综观机会视角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从机会视角对创业能力的理解趋于一致,其中,机会识别能力主要反映在个体层面,对于某个关键机会的识别通常是由创业者独立完成的。而机会评估能力和机会利用能力则既属于个体层面,也属于组织层面,因为创业者个人可以独立完成对某一个关键机会的评估,也可以通过广泛听取组织成员的意见,经过可行性分析再判断相关机会是否值得开发。同样,机会利用过程既可以由创业者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由整个组织共同完成。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机会视角创业能力内涵的理解非常相近,但侧重有所不同。例如,国外研究比较重视机会创造能力,而国内研究则关注机会发现能力。原因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如中庸思想)导致创业者在实施创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尽可能规避风险,因而宁愿“保守”地识别市场上业已存在的机会。不过,国内的研究比较深入、细致,例如在考察创业能力与创业绩效的关系时分析了战略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因而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创业能力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此外,国内研究还探究了环境特点对创业能力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更加复杂和不确定,所以,国内学者在研究创业能力问题时比较重视环境所起的作用。

第三,管理视角。基于管理视角的创业能力研究把创业能力看作是企业内部运行的产物,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内部运行不可或缺的关键动力。国外管理视角的创业能力研究把创业能力界定为企业营运管理方面的能力,包括承诺能力、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Man和Lau,2000;Man等,2002),其中承诺能力是指创业者通过持续经营企业来履行其向上下游企业和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履行承诺的能力;战略能力是指与制定战略、评估战略和执行战略相关的能力;而组织能力则是指整合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和技术资源的能力。国外研究主要以成熟企业为研究对象,集中关注创业能力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创业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国内学者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认为,管理视角的创业能力包括创业构想能力(他俩称这种能力为“概念能力”)、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但唐靖和姜彦福(2008)的研究表明与管理相关的创业能力应该包括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创业构想能力是指创业者产生不同创业设想的能力,创业设想能够指导创业者的行为;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与国外学者的定义相同;关系能力是指构建人际关系和组织间关系的能力,本文将在关系视角中详细分析关系能力。国内的管理视角研究主要以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构建创业能力概念体系和分析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综观管理视角的研究可以看出,承诺能力属于个体层面的能力,反映创业者为新创企业整个组织做出贡献的能力,还反映创业者向其他利益相关者履行承诺的能力。而组织能力和战略能力则属于组织层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都涉及相关企业整个组织的运营。国内外学者基于管理视角对创业能力的理解非常相似,但仍然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创业能力体系的构成上。国外基于管理视角的研究认为创业能力包括承诺能力、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而国内基于管理视角的研究则认为创业能力不仅包括上述三种能力,还包括创业构想能力和关系能力。造成这方面差异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外研究大多是针对成熟企业的创业活动展开的,而国内研究则大多是针对新创企业的,新创企业尤其需要创业者具有创业构想能力,不断产生新构想以促进企业的生存及发展;原因之二是我国处在经济转型阶段,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不确定,从而导致创业企业更加依赖构建各种网络关系来维持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其次是研究所侧重的问题,国内的管理视角创业能力研究仍然停留在界定创业能力的定义以及探究影响因素层面,而没有像国外的相关研究那样重点考察创业能力在创业活动中能够发挥的作用。究其原因,我国仍处在经济转型阶段,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制度尚不完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市场竞争无序等问题,从而导致创业成功率偏低,能够度过生存期的新创企业为数不多,而能够获得持续长期发展的企业则就更少。因此,国内基于管理视角的创业能力研究多以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创业能力概念界定、创业能力体系构建以及创业能力影响因素探讨等方面,这或许与客观上新创企业缺乏管理经验、管理能力较低等不无关系。

第四,关系视角。基于关系视角的创业能力研究把创业能力看作是一种将企业内外部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能力,并且认为创业能力有助于从外部获得关键信息、知识和其他有形资源,从而有利于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国外基于关系视角的创业能力研究通常把创业能力界定为允许创业者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交活动,并基于尊重和公平原则来判断其他个人或团体境况的能力(Rasmussen和Nielsen,2004)。国外研究主要聚焦于关系能力来源、关系能力分类(如与政府打交道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关系能力在创业活动中的作用。国内学者(如唐靖和姜彦福,2008)借鉴了西方学者的观点,认为关系视角的创业能力是指构建个体和组织层次关系的能力,主要侧重于界定关系能力的内涵和确定关系能力在创业活动中的作用。

综观关系视角的研究可以看出,基于关系的创业能力既可以是个体层次的,也可以是组织层次的。虽然国内外学者都非常重视关系能力在创业活动中的作用,但国内的研究显得更加具体、深入,这或许与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关系能力在创业活动中发挥着比其他创业能力更为重要的作用不无关系。转型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制度有待完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创业者和创业企业必须动用各种人脉关系来弥补制度和市场缺陷才有可能取得创业成功。可见,在转型经济条件下,关系能力对于取得创业成功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国内学者特别关注关系能力这种特殊的创业能力。

综合上述四个视角研究涉及的创业能力定义,并结合我国的创业活动实践,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创业能力概念体系框架。在图1中,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创业者个体和新创企业或创业企业组织两个层面。其中,创业者特质、机会识别能力、创业构想能力和承诺能力属于个体层面的创业能力,个体层面的创业能力主要在新企业创建阶段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新企业创建阶段,创业者发挥着主要作用,创业者的特质决定创业者的决策,影响创业者的创业计划制定和实施。创建阶段面临资源匮乏的窘境,创业者的创业构想能力有利于新企业以独特的方式获取资源并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创业者的承诺能力在这个阶段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上下游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履行承诺,提高新企业的信誉和声誉,因而有利于新创企业吸引各种资源并获得广泛的信息。有价值的机会是维持新企业生存及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创业者识别关键机会的能力在新企业创建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图1 创业能力概念体系框架

机会评估能力、机会利用能力和关系能力既是个体又是组织层面的创业能力,这几种创业能力在新企业成长阶段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成长阶段,新企业趋向于规模扩张,特别需要利用机会评估能力来挑选最有价值的市场机会,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创业活动,如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或进入新市场等。因而在企业成长阶段,机会评估能力和机会利用能力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关系能力在此阶段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处于成长阶段的新企业更加需要利用自己的关系能力构建关系网络以获得各种为企业成长所必需的资源以及为调整战略所必需的信息。

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都属于组织层面的创业能力,组织层面的创业能力主要在企业成熟阶段发挥作用。在经历了成长阶段以后,企业就进入了成熟期,如果能够在维持日常营运的同时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长远发展战略,并且对各种资源和能力进行有效整合,那么不但能够生存,而且还能发展壮大;相反,如果企业不能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不能对资源和能力进行有效的整合,那么就可能过早地进入衰退期,甚至“英年早逝”。因此,在成熟阶段,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创业能力研究主要议题梳理和整合框架构建

在回顾了不同视角的创业能力内涵以后,这部分先论述现有创业能力研究所涉及的主要议题。基于特质视角的现有研究(如Thompson,2004;张霞等,2011)主要关注创业能力在创业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创业能力自身演化的问题;基于机会视角的研究(如Shane和Venkataraman,2000;Nicolaou等,2008;梅德强和龙勇,2010;Zahra等,2011)主要致力于探讨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等问题;基于管理视角的研究(如Man和Lau,2000;Man等,2002;唐靖和姜彦福,2008;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着力于考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创业能力概念体系和创业能力作用等问题;而基于关系视角的研究(如Rasmussen和Nielsen,2004;唐靖和姜彦福,2008)则重点考察了创业能力及其作用问题。概括而言,现有创业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能力前置变量、创业能力本身、创业结果变量、创业能力与创业行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创业能力与创业结果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一)创业能力前置变量研究

创业能力前置变量研究主要关注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具体而言,主要涉及哪些因素会影响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对创业能力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问题。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创业能力的产生过程及提升路径,有利于理解情境对创业能力的影响作用。在梳理前人研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基于不同视角的创业能力研究所关注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本部分比较分析现有的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并总结现有研究仍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总的来说,基于特质视角的研究把创业者个人的遗传基因、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和地域因素等看作是影响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基于机会视角的研究把创业者个人的先前经验、认知、学习风格和警觉性等看作是影响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基于管理视角的研究把组织特征、外界环境、先前经验和创业学习视为影响创业能力的重要因素,而基于关系视角的研究则把组织特征和外界环境作为影响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

1.特质视角。国外基于特质视角的学者研究发现,创业能力差异大多来源于个体遗传基因差异(Nicolaou等,2009),而与生活和工作环境无关。基因差异能够解释60%的创业成功和失败差异,而且基因差异大多与机会识别能力差异相关(Clarysse等,2011)。国内基于特质视角的研究表明,创业者特质与创业能力并无不同,主要体现在创业者的个性、知识、技能等方面。创业者的家庭背景会影响他们的个体认知,而个体认知是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前提,也是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倪锋和胡晓娥,2007)。地域因素也是影响创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地域因素影响创业者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信任和共享等机制,而这些因素决定创业者能否获得关键信息和知识,进而影响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张霞等,2011)。买忆媛和甘智龙(2008)也曾研究发现,一个地区的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越完善,创业能力就越强。

现有基于特质视角的研究表明,国内外影响个体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有所不同。在我国,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和地域因素是影响个体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原因在于:一是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家庭观念,因而家庭背景对个体行为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二是教育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且我国有着优良的“尊师重教”传统,因而创业教育对于我国创业活动的兴起及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三是地域差异显著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同区域的创业活动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在我国地域因素对于创业能力的影响也格外显著。

2.机会视角。国外学者(如Burke等,2002)研究发现,创业者的工作经历会影响创业者获得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进而影响识别机会的能力;认知和学习风格则会影响机会利用能力;创业警觉性也会影响创业者感知机会的能力,这里的警觉性是指“敏锐洞察力的闪现”。即使在没有掌握相关知识或显性知识的情况下,警觉性高的创业者也能够凭借自己的警觉性来识别新的商机(Karra等,2008)。

国内学者(如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认为,创业者的先前经验有利于提升创业能力。先前经验主要包含行业经验、创业经验、专用性职能经验、通用性职能经验等,这些经验对于机会识别能力、机会评估能力和机会利用能力的形成及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学习风格也是影响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学习风格不仅反映如何学习,而且还体现所采取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抽象概念获取方式和主动实践转化方式。不同的学习风格影响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效率,进而影响创业能力的形成及提升。

从上面的总结中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先前经验或经历和学习风格是影响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但国内学者并没有考察创业认知和警觉性如何影响创业能力的问题。究其原因,我国的文化仍然是以规避风险为主,创业者或管理者倾向于采取保守策略,因此,有效利用先前经验和采取适当的学习方式被认为是提升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但是,创业认知和警觉性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尚未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

3.管理视角。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组织特征是影响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组织特征具体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资源。组织结构影响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柔性组织结构有利于组织培育和发展创业能力,可以帮助组织及时获取、吸收、处理各种信息与知识,进而促进创业能力的形成(Gupta和Govindarajan,2000);而松散耦合型组织结构则有利于创业能力的提升(San chez和Mahoney,1996)。企业资源对于创业能力的形成及发展也具有影响作用,如企业掌握的知识、工艺等资源对于提升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Hsu和Fang,2009)。外界环境也是影响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外界环境主要体现在制度、市场和文化三个方面。在发达国家,由于制度比较完善,因此,机会识别能力、机会评估能力、机会利用能力、承诺能力、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Man等,2008)。国外学者认为,市场需求越是不确定,就越需要识别或创造机会的能力(Rasmussen等,2011)。西方发达国家更加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战略能力被认为在创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Man和Lau,2000)。创业学习也被认为是影响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例如,Li和Ding(2006)研究发现创业者的能力来源于创业者长期的学习和积累;Rae和Carswell(2001)研究发现创业能力是通过创业学习发展起来的;Seet等(2006)研究发现创业学习能够改变创业者的感知、动机和能力。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组织特征是影响创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如组织结构的不确定性影响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梅德强和龙勇,2010);组织文化也对创业能力的形成及发展产生影响,如开放、灵活的组织文化有利于组织与外界环境保持一致,因而有利于组织形成机会识别和评估能力、关系能力、组织能力与战略能力(徐金发等,2001)。外界环境也是影响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这主要体现在环境特性对创业能力的影响上,如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都会削弱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评估能力(梅德强和龙勇,2010)。先前经验是影响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创业经验和职能经验有利于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形成,具有职能经验的创业者由于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并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

由上可见,国内外学者都十分关注组织特征与外界环境对创业能力的影响,但国内学者更加重视先前经验对创业能力的影响,而忽视了创业学习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因素的关注点之所以存在差异,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使得创业者倾向于规避风险,因而先前经验对于我国创业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学者刚开始关注创业学习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因此相关成果较少,但这并不能表明在我国创业学习不会对创业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相反,由于经济转型引发了大量的制度变革,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更应该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剧烈变化的环境。

4.关系视角。国外的相关研究显示,组织特征(尤其是组织文化和资源)影响关系能力的形成及提升(Hsu和Fang,2009)。关系能力有助于获取信息,因而有助于应对环境不确定性,这里的环境不确定性通常包括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和制度不确定性。环境不确定性越高,就越需要获取信息来应对环境不确定性(Zhang等,2009),而网络关系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文化也是影响关系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文化可以被看作是影响全体社会成员价值观、信仰和态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Man和Lau,2000),因而会影响创业者建立和维持关系。

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组织特征会对创业能力的形成及发展产生影响,如开放、灵活的组织文化有利于组织与外界环境保持一致,因而有利于组织形成并提升关系能力(徐金发等,2001)。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我国学者忽略了外界环境对关系能力的影响作用,原因在于国内学者较少开展基于关系视角的创业能力研究,而且现有的关系视角研究尚停留在关系能力概念界定阶段,还没有深入到关系能力影响因素研究这个层面。

(二)创业能力研究

对于创业能力自身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能力概念界定以及创业能力演化两个方面。上文已经详细讨论过创业能力概念界定问题,本部分主要关注创业能力演化研究。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演进,创业能力会从个体层面逐渐过渡到组织层面,因此,创业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呈现形式有所不同。

通过回顾既有研究不难发现,已有的创业能力演化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创业能力自身的演化。例如,Helfat和Peteraf(2003)把创业能力生命周期分为初始、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以及继这三个阶段以后可能出现的退出或衰亡(retirement or death)、整顿(retrenchment)、更新(renewal)、复制 (replication)、重新 配置 (rede-ployment)和再组合(recombination)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有可能同时发生,也有可能依照一定顺序发生。另一是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创业能力演化。例如,Rasmussen等(2011)按照企业生命周期来探究创业能力的变化。第一种演化研究更能从理论上完善创业能力研究,第二种演化研究更具可操作性,在现实中更容易进行观察调查。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创业能力演化研究能够揭示创业能力在不同层面之间的转化(张霞等,2011)。一般来说,初创期的创业能力主要是创业者个体层面的能力,而企业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创业能力则主要是组织层面的能力,因而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演化,创业能力会从个体层面向组织层面转化。

由现有相关文献可知,第一类创业能力演化研究(即创业能力自身演化研究)更适用于理论探讨,而国内的创业能力演化研究大多是针对实际问题展开的,因而大多属于第二类研究(即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演化研究)。

(三)创业结果研究

由创业能力产生的创业结果主要表现为新企业创立(Obschonka等,2011)、企业绩效提高(吴道友,2005;郭海,2010)和竞争优势增强(Man等,2002;张映红,2005)三个方面。创建新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创建新企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创业者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新企业的成功创建需要创业者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或服务、融资、开拓新业务、获得新资源、销售新产品等等(Samuelsson和Davidsson,2009)。通常,企业的绩效包括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财务绩效一般用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等指标来衡量,而非财务绩效包括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和情境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任务绩效是指与具体职务的工作内容以及个体能力、任务熟练程度和知识密切相关的绩效;而情境绩效则是指与企业组织特征和运营环境及长期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绩效(吴道友,2005)。作为创业结果的竞争优势涉及多个方面,具体包括竞争绩效、竞争潜力和管理过程三个方面(Man等,2002)。

(四)创业能力与创业行动关系研究

创业行动主要涉及机会开发和资源开发两个方面(Gartner,1985;Zampetakis和 Moustakis,2007;Dutta和Thornhill,2008),其中机会开发包括机会识别、机会评估和机会利用,而资源开发则包括资源识别、资源获取、资源整合和资源利用等环节。本部分主要分析总结创业能力对机会开发和资源开发的作用。

1.创业能力与机会开发之间的关系。从个体层面来看,创业者特质、机会识别能力、创业构想能力与承诺能力都会对机会开发产生显著的影响。创业者特质反映在性格、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Man等,2002),在机会识别、评估和利用三个环节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凭借机会识别能力,创业者可以多途径识别机会,如通过广告、参展和网络关系收集信息(Man和Lau,2000)。创业构想能力更有可能影响机会评估这一环节,具有创业构想能力的创业者一般不会按常规开展创业活动(分析、评估机会并做出决策),而总是凭直觉快速做出决定。承诺能力会影响机会利用,创业者通过向上下游企业和风险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做出并履行承诺来实现机会的价值。

从个体和组织层面来看,凭借机会评估能力,创业者或者创业企业能够挑选有价值的机会,并发现潜在机会(Muzychenko,2008);凭借机会利用能力,创业者或创业企业能够利用机会来实施创业活动(Man和Lau,2000和2002;Man等,2008);而利用关系能力,创业者或创业企业则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因而能够更好地识别和评估机会(Man等,2008)。

从组织层面来看,管理能力有助于通过有效整合资源来实现机会的价值,因而能够促进机会利用(唐靖和姜彦福,2008);战略能力是保证企业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和有效利用机会的基本能力(唐靖和姜彦福,2008);而组织能力则是保证机会实现价值的关键能力(Man和Lau,2000和2002;Man等,2008)。

总体而言,基于个体层面的创业能力在机会识别、评估和利用等环节都具有重要作用,而基于组织层面的创业能力有利于机会评估和利用。反过来,机会开发过程也能促进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创业者和创业企业可以在机会开发过程中积累知识和经验,进而形成和提升创业能力。

2.创业能力与资源开发的关系。从个体层面看,创业者特质、机会识别能力、创业构想能力和承诺能力更有利于识别和获取资源。凭借自己非同一般的个人特质,创业者更容易接近资源拥有者,并从他们那里获得创业所需的资源(Man和Lau,2002;Man等,2008)。机会识别能力有利于从外界获得更广泛的信息和知识,进而有助于发现关键资源的来源并采取适当的方式获得关键资源(唐靖和姜彦福,2008)。凭借创业构想能力,创业者能够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资源,并且以独特的方式获得资源(唐靖和姜彦福,2008;Man等,2008)。凭借承诺能力,创业者能够与资源提供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效识别潜在的有价值的资源,并采用适当的方式获取资源。

从个体和组织层面来看,机会评估能力有利于对资源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有利于获得关键资源(Muzychenko,2008)。机会利用能力是指获取和整合资源以实现机会价值的能力,新企业可以通过利用自己的机会利用能力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声誉并积累创业经验,进而吸纳资源(Rasmussen等,2011)。凭借关系能力,创业者和创业企业可以通过构建或拓展关系网络来扩展资源获取渠道(Rasmussen和 Nielsen,2004)。

从组织层面来看,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利于组织有效整合和利用资源,发挥资源的价值(唐靖和姜彦福,2008;Man等,2008)。战略能力在识别资源、获取资源、整合资源和利用资源等环节都具有重要作用(Man和Lau,2002;唐靖和姜彦福,2008;Man等,2008)。

综上所述,个体层面的创业能力更有利于资源的识别和获取,而组织层面的创业能力则更有利于资源整合和利用。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创业者和创业企业能够不断积累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为培育和提升创业能力奠定基础。

3.创业能力与机会开发和资源开发的关系。现实中,创业机会开发与资源开发通常是相辅相成、相伴而行的(Alvarez和Barney,2005;Baker和Nelson,2005)。每一个机会开发过程都伴随着资源开发过程。具体来讲,机会识别环节离不开对资源的获取和有效整合,而获取资源和整合资源之前必须先识别所需的关键资源(Sarasvathy,2003);机会评估环节更加需要获取关键的信息和知识等资源,而且还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完成评估任务(Ardichvili等,2003;Haynie等,2009);而机会利用环节则更加依赖资源开发过程,机会利用就是将一个无形的想法付诸行动的过程,而该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因而伴随着识别、获取和整合资源并发挥资源价值等环节(Ardichvili等,2003)。

以上分析已经总结了创业能力分别对机会开发与资源开发的影响,据此不难推断,创业能力对于机会与资源开发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创业能力是推动创业活动顺利开展的原动力,不仅对机会开发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资源开发等创业行动产生重要影响。而机会开发与资源开发是创业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如何有效整合和配置资源以开发利用有价值的商业机会,是创业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研究(如Jiao等,2011)表明,创业能力有利于创业者动员资源来开发机会;同时,在开发机会和资源的创业行动中,创业者和创业企业能够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这反过来又能够促进创业能力的提升。总而言之,无论是在机会开发或资源开发过程中,还是在机会和资源开发过程中,创业能力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创业能力与创业结果之间的关系

前面已经总结创业能力通过创业行动可能产生的创业结果,一方面表现为新企业的创立,另一方面表现为竞争优势的巩固和加强以及企业绩效的提升。创业者的个体创业能力对于创业者的职业选择和创业成功具有直接的积极影响(Obschonka等,2011)。张映红(2005)研究发现,公司创业能力是公司持续创新的源泉,会以独特的方式促进公司获取和整合资源,有利于维持公司的竞争优势。创业能力在转型经济环境下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创业企业提高企业绩效(郭海,2010)。吴道友(2005)的研究也表明创业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绩效。

创业能力不仅能直接影响创业结果,而且还可以通过创业行动来间接影响创业结果。郭海(2010)研究发现,凭借创业能力,创业企业能够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识别有价值的市场机会,并通过整合资源来利用机会,进而提升企业绩效。一方面,创业能力有利于创业企业洞察外界环境,获得关键信息,进而开发有价值的创业机会;另一方面,创业能力有利于创业企业以独特的方式获取和整合关键资源,进而创造更多的价值。现实中,机会开发过程与资源开发过程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创业取得成功,也就是创立新企业、增强竞争优势和提升企业绩效。而创业结果也会以知识流和信息流的形式反馈企业用以指导日后的创业活动,具体表现为提升创业能力和指导创业行动。

基于以上文献梳理,我们可构建如图2所示的创业能力研究整合框架。

图2 创业能力研究整合框架

四、现有研究不足分析与未来研究展望

尽管创业能力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值得关注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而言,一是创业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扎实,从而严重制约了创业能力研究的深化。二是创业能力概念仍不统一,从而导致观点分歧,现有研究忽视了团队层面的创业能力。三是现有研究没有系统考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更没有深入揭示关键因素影响创业能力的机理。四是现有研究对创业能力与资源开发、机会开发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剖析,因而未能揭示创业能力在创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五是现有研究没有探究创业能力与创业结果之间的关系(尽管已经有学者意识到创业能力有利于取得正面的创业结果),没有考察创业能力促进新企业成功创建的内在机理,更没有探讨创业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包括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和竞争优势的问题。此外,国内的创业能力研究还存在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定量分析方法简单,因而难以开展创业能力动态研究的问题。

针对已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本文认为后续创业能力研究有必要加大以下方面的关注力度。

第一,夯实创业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借用相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创业能力研究自身的理论基础。任何领域的研究都要有牢固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才可能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总的来说,创业能力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构建自己的理论基础,未来应该在充实和完善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创业能力研究自身的理论基础,如深入探讨资源基础观、资源管理理论、资源拼凑理论等资源相关理论能否直接应用于创业能力研究领域,还可采用案例研究、实地访谈等方法,运用扎根理论构建新的创业能力理论。

第二,构建更加全面的创业能力概念体系,开发相应的创业能力量表,深入研究创业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作用。首先,未来研究应该结合我国的创业实践构建创业能力概念体系框架,重点关注团队层面的创业能力研究。团队创业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创业现象,因此有必要开展团队层面的创业能力研究,并且明晰团队层面的创业能力概念及其内涵,以完善创业能力概念体系。其次,开发有效的创业能力量表。在检验现有创业能力量表效度的基础上,可以采取语义研究方法从文献中提炼关键词来开发量表,还可以采用跟踪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广泛搜集相关数据来开发创业能力量表,并通过大样本调研对量表进行效度验证。最后,深入剖析创业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之间的转化过程和内在机理。我们在梳理文献时发现:在企业创建期,个体层面的创业能力发挥了主要的作用;而在企业成熟阶段,组织层面的创业能力作用更加显著,那么,在企业成长阶段呢?这个问题值得后续研究深入探讨。

第三,深入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创业能力形成及提升的作用。未来研究不仅要区分关键影响因素与非关键影响因素,揭示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它们的共同作用对创业能力的影响,而且还应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机整合,深入剖析影响因素与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第四,深入探究创业能力在创业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未来研究不仅要深入剖析创业能力对机会开发或资源开发的单独影响,更要深入探究创业能力如何影响机会开发和资源开发整合过程进而产生作用,而且还要探究在机会开发和资源开发过程中创业能力如何得到提升以及创业能力与创业活动之间是否存在互相促进、螺旋式上升的影响关系等问题。

第五,深入研究创业能力与创业结果之间的关系。未来不仅要考察创业能力对创业结果的直接影响,而且还要深入挖掘创业能力如何通过创业行动这一中介变量来间接影响创业结果。未来还应该对创业能力类型及创业结果进行更加具体的研究,如不同类型的创业能力对新企业创建、企业绩效(财务绩效、任务绩效和情境绩效)和竞争优势分别会产生什么影响。

第六,未来研究应该采用更加多样、有效的方法来研究创业能力及其相关问题。现有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主要以概念研究和简单的实证研究为主,这样的研究是无法揭示创业能力在创业活动中发挥的动态作用和创业能力自身的动态演化过程的。未来应该采用更为复杂的研究方法,如动态跟踪研究方法,来揭示创业能力的动态作用及其自身的动态演化。

注释:

①本研究从“Elsevier Science”“Emerald”“Springer-link”“ProQuest”“EBSCO”等数据库中,以“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y”“entrepreneurial ability”“entrepreneurial talent”“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entrepreneurial capacity”作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英文文献42篇,并从“中知网数据库”以“创业能力”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16篇。经过认真阅读、筛选,剔除了偏离主题的文献以及会议记录,最终挑选出28篇英文文献和14篇中文文献作为分析对象。在我们检索到的42篇文献中,28篇英文文献都是针对发达经济的研究,而14篇中文文献都是基于中国情境的研究。在28篇英文文献中,有2篇是在1990~2000年间完成的,都是理论研究;20篇是在2001~2010年间完成的,其中理论研究8篇,案例研究2篇,回归分析3篇,调查分析6篇,量表开发1篇;6篇是在2011和2012年完成的,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和调查分析各1篇,回归分析3篇。在14篇中文文献中,12篇是在2001~2010年完成的,其中理论研究4篇,回归分析6篇,量表开发2篇;2篇是在2011和2012年完成的,理论研究和量表开发各1篇。限于篇幅,我们未能把42篇文献在参考文献中完整列出。

[1]Alvarez S A and Barney J B.How do entrepreneurs organize firms under conditions of uncertainty?[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31(5):776-793.

[2]Ardichvili A,et al.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1):105-123.

[3]Arthurs J D and Busenitz L W.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The effects of venture capitalist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6,21(2):195-215.

[4]Baker T and Nelson R E.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5,50(3):329-366.

[5]Bruton G D,et al.Entrepreneurship in emerging economies:Where are we today and where should the research go in the futur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8,32(1):1-14.

[6]Burke A E,et al.Self-employment wealth and job creation:The roles of gender,non-pecuniary moti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2,19(3):255-270.

[7]Clarysse B,et al.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ial capacity,experience an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on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J].Research Policy,2011,40(8):1084-1093.

[8]Dutta D K and Thornhill S.The evolution of growth intentions:Toward a cognition-based model[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8,23(3):307-332.

[9]Gupta A K and Govindarajan V.Knowledge flow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4):473-496.

[10]Haynie J M,et al.An opportunity for me?The role of resources in opportunity evalua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3):337-361.

[11]Helfat C E and Peteraf M A.The dynamic resource-based view:Capability lifecycl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0):997-1010.

[12]Hsu Y H and Fang W.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The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9,76(5):664-677.

[13]Jiao H,et al.An empirical study of mechanisms to enhance entrepreneurs’capabilities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in an emerging market[J].Journal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2010,2(2):196-217.

[14]Karra N,et al.Building the born global firm:Developing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ies for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 success[J].Long Range Planning,2008,41(4):440-458.

[15]Li P S and Ding D H.The match between entrepreneur capabilities and their function[J].Economic Management,2006,23(1):13-18.

[16]Man T W Y and Lau T.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of SME owner/managers in the HongKong services sector:A qualitative analysis[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2000,8(3):235-254.

[17]Man T W Y,et al.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2):123-142.

[18]Man T W Y,et al.Home-grown and abroad-bred entrepreneurs in China:A study of the influences of external context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2008,16(2):113-132.

[19]Muzychenko O.Cross-cultural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in identify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portuniti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8,26(6):366-377.

[20]Nelson P and Tracey P.Opportunity recognition,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ies and bricolage:Connecting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strategic organization[J].Strategic Organization,2007,5(3):313-320.

[21]Nicolaou N,et al.Is the tendency to engage in entrepreneurship genetic?[J].Management Science,2008,54(1):167-179.

[22]Rae D and Carswell M.Towards a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1,8(2):150-158.

[23]Rasmussen E,et al.The evolution of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A longitudinal study of university spin-off venture emerge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1,48(6):1314-1346.

[24]Rasmussen L B and Nielsen T.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ies:Is entrepreneurship action research in disguise?[J].A.I.&Soc.,2004,18(2):100-112.

[25]Rule E G and Irwin D W.Fostering intrapreneurship:The new competitive edge[J].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1993,9(3):44-47.

[26]Sarasvathy S D.Entrepreneurship as a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3,24(2):203-220.

[27]Seet P S and Seet L C.Changing entrepreneurial perceptions and developing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through experiential learning:Evidence from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Singapore’s terti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Asia Entrepreneurship and Sustainability,2006,2(2):162-91.

[28]Shane S and Venkatara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217-226.

[29]Thompson J L.The facets of the entrepreneur:Identifying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J].Management Decision,2004,42(2):243-258.

[30]Withers M C,et al.Doing more with less:The disordinal implications of firm age for leveraging capabilities for innovation activity[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1,49(4):515-536.

[31]Zahra S A,et al.Emerging multinationals venturing into developed economies: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unlearning,and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y[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2011,20(3):323-330.

[32]Zampetakis L A and Moustakis V.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in the Greek public sect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 Research,2007,13(1):19-38.

[33]Zhang M,et al.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y:The measurement and a comparison between born global firms and traditional exporters in Chin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2009,7(4):292-322.

猜你喜欢
创业者机会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给进步一个机会
最后的机会
资源回收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