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桂黔湘边区民族旅游竞合模式研究*

2012-10-16 00:45朱德亮
广西民族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竞合边区共生

朱德亮 张 瑾

一、引言

共生理论来源于生物学概念,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贝里 (Anton de Barry)于1879年提出的,指的是不同生物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后经范明特 (Feminism)、布克纳 (Phototoxic)发展完善[1]。从一般意义上说,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形成的具有一定形式的关系。共生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构成: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的基本能量的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模式又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通过共生通道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生环境由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是共生关系和共生单元存在的外在条件,共生环境通过共生介质影响共生单元,从而实现其协调发展。这三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反映着共生系统的动态变化方向和规律。其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共生模式是关键。[2](P1-30)

由于共生理论对于不同物质单元之间共生关系的形成与动态变化规律等具有较强的解释力,20世纪中期,共生理论和方法开始应用于医学、农业、经济等诸多领域。在区域经济学领域,共生理论主要用于研究不同地域单元之间的经济共生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实践与研究的发展,共生理论开始被尝试性的应用于由多个单元组成的区域旅游发展研究中。最早将共生理论运用于区域旅游“竞合”研究的是吴泓和顾朝林 (2004),他们从共生概念和内涵入手,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对跨行政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进行了界定,并认为一体化共生是区域旅游竞合的理想组织模式。[3]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运用共生理论,对区域旅游资源整合进行研究。如韩芳、帕尔哈提·艾孜木 (2006)以新疆南疆五地州旅游资源整合的现象为例,对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动力循环机制模型。[4]杨永刚、景天星 (2008)等基于共生理论与产业集群理论,根据距离修正权数计算求得旅游距离和客源吸引半径,对晋陕豫三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5];②将共生理论应用于探讨多单元的区域旅游合作与竞争中,如张健华、余建辉等 (2008)分析了共生理论在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的适用性,并从环境诱导机制、共生动力机制及共生阻尼机制等3个方面探讨了闽台旅游合作的共生机制。[6]苏章全、李庆雷等 (2010)从共生概念和内涵入手对滇西北区旅游竞合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7]相关的研究成果表明,共生理论在处理区域旅游合作与竞争关系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现有的研究成果多对同一行政区划内的候选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分析,而对跨行政区划的共生关系,虽已有涉及,但专门研究尚少。然而行政区划的客观存在往往是旅游地之间发展良性合作关系的最大障碍因素,本文所关注的桂黔湘边区是我国西南典型的省际边界地区,也是近年来重要的民族旅游目的地之一,由于各县域之间各自为政、产品雷同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区域旅游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文章以共生理论作为研究视角,结合桂黔湘边区的实际情况,探讨在这一区域实施共生竞合模式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具体措施。

二、桂黔湘边区民族旅游发展现状

(一)区域概况

桂黔湘边区是指广西、贵州和湖南三省 (区)交界的区域,这一区域是一个以桂林作为客源市场辐射源,在整合三省边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之上,包括龙胜、三江、从江、黎平、通道五个民族县域在内的,以侗族文化为主体,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民族旅游区域。三省坡是区域的中心,坐落在湖南通道、广西三江、贵州黎平三省 (区)交界之地,是雪峰山、越城岭和苗岭山脉过渡地段的最高峰,海拔1336.7米。[8](P3-5)围绕三省坡以及三省坡逶迤的余脉所延伸到的五个自治县 (县),地跨湖南怀化市、贵州黔东南自治州、广西柳州市、桂林市,总面积14902平方公里,总人口157.52万人,其中侗族人口90.2万人 (2005年统计数据),占总人口的57.26%,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85.35亿元。

(二)桂黔湘边区县域旅游发展竞争力比较

桂黔湘边区内各县的旅游业发展起步时间不一,最早发展旅游的是龙胜,始于1983年,其次是三江,始于1987年,通道最晚,1995年旅游开发才起步,直到2008年才被列入对外开放县。经过建设,目前,该区域的民族旅游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部分旅游产品如龙胜梯田和温泉、三江县程阳侗寨、通道县龙颈河漂流、黎平县肇兴侗寨、从江县岜沙苗寨等,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逐年提升。2009年,五个县共接待游客366.27万人次,旅游接待总收入达147741.46万元。

为了进一步明确桂黔湘边区各县旅游发展的现状与竞争态势,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桂黔湘边区县域旅游竞争力测评体系并进行比较,具体的测评过程如下: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遵照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实际资料的可得性,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并与多名专家讨论,选取能够反映目标层的5个二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23个三级指标,该指标体系表述如下:桂黔湘边区县域旅游竞争力A=(B1,B2,B3,B4,B5)。②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1-9标度法向有关专家发放问卷征询各指标的因子间重要性比较标定值,使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3.0计算出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指标CR值均小于0.1,指标一致性可以接受。③指标量化和标准化。采用规范的统计资料,部分数据结合专家征询和实地调研的结果,获得五个县域所有三级指标的原始数据,并根据指标与测评最终结果之间的正、负相关关系,分别采用极大值标准化公式与极小值标准化公式进行转化,以去除不同指标量纲的不一致可能带来的问题。④计算最终结果。用加权求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求得各县域民族旅游发展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值,即把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和无量纲化指标值代入数学模型之中得到桂黔湘边区各县旅游竞争力的总评价。

表1:桂黔湘边区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9]Tab.1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unties in Gui-qian-xiang border

五个县域的旅游竞争力得分从高至低为:龙胜0.8105、黎平0.6725、通道0.6143、三江0.6118、从江0.5233。分析如下:①龙胜县在资源吸引力、县域旅游管理能力、旅游发展与市场占有力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是区域内发展态势最好的民族县域;②黎平县在资源吸引力、相关产业竞争力、县域旅游管理能力等方面与龙胜县都较为接近,但是受区位条件制约,旅游发展与市场占有力与龙胜县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影响了整体的竞争力排名;③三江县位于桂黔湘边区中心地带,是通达三省的交通枢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制约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游客人均消费过低;④通道县旅游资源丰富,却苦于政策约束,暂时无法向国外游客开放,这对旅游市场的占有力影响较大。另外,旅游景区分管部门更换频繁,县域旅游管理能力亟待提升。⑤从江县产业竞争力明显落后于其他四个县域,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制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其他方面似乎也不具备明显优势,可以说该县的旅游发展处于需要全面提升的状态。

(三)桂黔湘边区民族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基础设施差,服务设施档次低。基础设施方面,主要体现在部分景区的外部可进入性较差。桂黔湘省际地区的交通状况较为复杂,早年边界地区的断头路较多,公路等级较低,随着近年来黔东南州、怀化市和桂林市三市 (州)大力推进接边公路共建和公路升级工作[10],区域的道路状况得到了大力的改善,各县市之间联系愈来愈便利,但是从国道到部分旅游景点的道路建设工作明显滞后,给旅游开发带来不便。

区域内服务设施的整体档次较低。各县的旅游服务设施虽都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住宿、餐饮、娱乐服务等以农家乐性质的旅游接待设施为主,较为简陋。仅就住宿设施来说,整个区域内目前尚没有一家五星级的宾馆饭店,四星级的宾馆仅有 (龙胜县温泉中心酒店)1家,三星级7家,二星级1家,一星级6家,服务设施档次亟待提升。

3.竞争无序,合作不足。桂黔湘边区内各县之间呈现出一种“竞争无序、合作不足”的状态,一方面各县竞相大打侗族文化旅游县的招牌,重复开发同构性较强的侗寨旅游,另一方面各县的旅游发展规划都各自为政,对周边县域的资源视而不见,同时又迷恋于自身的资源或是限于其他原因,似乎从未考虑开展实质性的区域合作。

三、桂黔湘边区实施共生竞合模式的条件分析

“竞合模式”(the cooperation-competing model)是针对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而提出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简称“C—C”模式[11],即:置于区域整体发展的框架中,依靠市场需求导向,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参与、专家指导,联手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区域旅游共同体,最终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共生的目标是共生单元之间的共存共荣,但并不排除竞争,而是强调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以实现“多赢”。旅游地的共生强调的是区域旅游空间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竞争效率。

并非所有主导旅游资源相似或地域临近的旅游区域都可以利用竞合模式来协调各旅游地之间的协作关系,竞合模式的实施对各旅游地的资源、交通、合作基础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见表2)。另一方面,将共生理论运用于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时,首先要考虑其适用性问题,即候选的共生单元之间是否具备形成共生关系的条件 (见表2)。

表2:共生关系的形成条件与竞合模式的实施条件Tab.2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symbiotic relationship and condi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operation-competing model

综合区域旅游竞合模式与共生理论对旅游区域和候选共生单元的要求,桂黔湘边区实施共生竞合模式需要满足以下5个必要条件:(1)区域旅游形象以及其他方面的一致性;(2)候选共生单元之间在旅游行业已有一定的合作基础;(3)候选共生单元旅游资源的相似性或互补性;(4)候选共生单元之间空间联系的便利性;(5)区域旅游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结合桂黔湘边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一)文化同源性和区域旅游形象的一致性

桂黔湘边区内的五个县都处于侗语南部方言区内,具有同属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源性。由于三省五县相互连成一片,地缘关系密切、自然条件相似、生态环境相同、人文习俗相近、发展水平相当、经济交往久远,是一个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方面都具有较强同一性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地理单元。[12]族群认同的一致性,为各县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作了最基本的铺垫。目前,该区域的民族旅游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国内外旅游者的心目中业已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风情旅游区形象存在。

(二)有一定的合作基础

各县之间在会议协调、旅游市场开发以及信息共享等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合作基础。“从江、黎平—三江、龙胜—桂林”已成为国内外有名的民族旅游线路,每年吸引有大约3万的入境旅游者;2005年4月,从江、黎平、榕江三县的旅游局在“桂林·2005年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期间联合举办了“黔东南州黎从榕旅游区旅行社联谊会”;2007年7月五县在通道县联合召开三省坡侗族原生态文化论坛,共商三省坡旅游开发大计;信息交流与共享方面的合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三江县的中国侗乡旅游网,该网页主要介绍本县和周边县域的旅游信息,为桂黔湘边区内各县开展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预订、旅游电子商务交易等方面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分析师建议:从目前的养殖环境来看,养羊成本是增加的,一方面,人工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环保部门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大,要求退牧还草,从以前的散养型转变到现在的圈养型,让羊肉的生产成本逐年增加,间接促成了羊价的上涨。虽然现在市场行情较好,但养殖户一定不能盲目扩养。盲目扩养会导致整羊增多,有可能会使羊肉卖不上好价格。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养殖,在销路、深加工上下功夫。(信息来源:央广网)

(三)旅游资源的共性与互补性

桂黔湘边区的旅游资源既存在共性,同时又具有互补性。共性方面,由于是侗族聚居区,鼓楼、风雨桥、大歌等传统文化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重要因素,是主要的旅游资源。互补性方面,龙胜县以梯田和温泉著称,侗族文化旅游资源并不是其拳头产品;三江县以保存有历史的侗族文化旅游资源为特色;贵州是侗族的文化中心所在,素以“侗都”自誉;而湖南通道在皇都侗文化村、芋头古侗寨之外,另有龙底漂流、万佛山等自然旅游资源作为其主打产品。旅游资源的共性是该区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联动开发的基础条件,资源的互补性则为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产品组合的多元化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为避免区域内产品雷同现象的反复出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四)空间联系的便利性

五县共处于桂黔湘三省交界处,是一个一衣带水的省际边界区域,空间距离近,交通联系便利。随着321国道三江至从江段、209国道三江至通道段道路改造工程的推进,厦蓉高速公路、贵广高速铁路、包茂高速公路过境,加上桂林至三江以及三江至北海高速公路的规划实施,桂黔湘三省区交界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五县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愈发密切,大大缩短车辆通行各县县城的时间,为桂黔湘边区的旅游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五)设施的完备性和旅游活动的多样性

区域内基础设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共有床位15455张,星级宾馆15家,配套设施完备,能够解决基本的游客吃、住、行等问题。桂黔湘边区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区内分布有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尤其以侗族为主,各具特色的民族节庆活动、民俗游艺活动以及歌舞艺术表演丰富多彩;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可以开展观光、漂流等旅游活动。

四、桂黔湘边区一体化共生竞合模式的构建

在共生的三要素中,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模式按组织程度可以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4种模式。“一体化共生”指共生单元之间具有稳定的主导共生界面和支配介质,形成了具有独立性质和功能的共生体,存在着双向的利益交流机制,共生关系稳定。[13]共生从低级模式走向高级模式是桂黔湘边区民族旅游竞合的必然要求,实施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是实施区域旅游竞合的理想模式。具体而言,桂黔湘边区一体化共生竞合模式是指桂黔湘边区各民族县域之间,出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和总体目标的实现,自愿通过市场主导共生界面,通过文化资源或行政上的联系,采取全方位合作,包括形态、资源、市场、品牌、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制度等的一体化,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就目前桂黔湘边区各单元竞合的现状而言,实现理想的一体化共生竞合模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一)竞合模式的基本框架

根据共生理论,基于旅游资源、旅游景区、交通设施的空间布局,从桂黔湘边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竞争、合作的现状出发,结合区内各县区域联合的愿望,构建桂黔湘边区民族旅游区域一体化共生竞合模式:

图1:桂黔湘边区民族旅游区域一体化共生竞合模式的基本构架Fig.1 Basic Framework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symbiotic cooperation-competing model of ethnic tourism in Gui-qian-xiang Border

在这一民族旅游区域一体化共生竞合模式中,实行政府主导战略,政府制定政策,负责监督与协调,在宏观决策、基础设施建设、区域规划、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企业是这一竞合模式运行的主要行动者,整个区域竞合模式运行的具体行动最后由各县的旅游部门和相关行业企业来实施;社区居民是当地的主人,以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为主要旅游产品的桂黔湘边区,应加大居民的参与程度和收益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专家主要发挥建议和指导作用,为桂黔湘边区成功构建竞合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

(二)桂黔湘边区民族旅游竞合模式的空间布局

根据五县的地理空间、空间联系现状和资源分布特点,桂黔湘边区民族旅游竞合模式的空间格局为:一个依托、一个中心、四大节点、两条轴线。即以桂林市为客源市场的依托,以广西三江县为空间格局中心,以321和209国道作为纵横轴线,以龙胜、通道、从江、黎平作为四大节点,以点带轴,以轴构面,形成特色鲜明的两大片区(“三江—黎平—从江民族风情区”、“龙胜—通道—三江山水民俗区”),构建异彩纷呈的桂黔湘边区民族旅游目的地。

图2:桂黔湘边区民族旅游竞合模式的空间布局Fig.2 Spatial layout of cooperation-competing model of ethnic tourism in Gui-qian-xiang border

五、桂黔湘边区一体化共生竞合模式的实施措施

桂黔湘边区一体化共生竞合模式属于区域组合和产品组合兼具的竞合类型,通过实施竞合模式来调整五县旅游业之间存在的重复建设、产品雷同等问题,并切实加强县域之间在各方面的合作,最终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一体化,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一)构建管理组织,实行统筹管理

三省五县要树立竞争合作的理念,打破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行政区划界限,建立由各成员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组成的区域旅游协作管理组织——桂黔湘边区域旅游协作理事会,作为区域旅游协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常设机构,协调旅游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和要素的合理调配,共同制定桂黔湘边区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定期举办侗族文化旅游节,并开创桂黔湘省际民族旅游论坛,强化区域旅游信息管理,维持区域旅游市场秩序,最终实现区域旅游市场信息和品牌共享,提升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

(二)制定科学规划,协调区域发展

桂黔湘边区各县应以整体系统的思想对区域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建设、土地利用程度、旅游资源开发、环境容量监控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同时协调组合样板线路,大区域性的财政投入安排,区域整体旅游形象宣传规划,对整个旅游区域多种服务类型企业的协同发展进行引导、推动、激励,并提供政策环境,使各个旅游地打破地方本位主义观念,兼顾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竞争的前提下进行合作,使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以保持整个区域的协调性和旅游产品的完整性,利于突出地方特色,避免重复建设,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特色线路

应根据各地特色,挖掘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内涵,加强村寨文化建设,重新策划和包装一批民族旅游村寨,以实现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开发区域性民俗节庆旅游产品,定期举办侗族文化旅游节,扩大侗族文化的影响力,共同开发侗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和最具特点的三省坡地带。根据客源流向和交通轴线方向,结合市场的现实需求,联合打造特色线路。

(四)建设通达路网,提升服务设施

省际边区旅游的发展,必须以完善的交通网络为依托。桂黔湘边区的交通网络应以321国道和209国道为基础,加强国道的省级改造。以国家纵横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加速各县城到各景区的公路网络建设。牢固树立“旅游开发到哪里,公路就开发到哪里”的思想,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枢纽,以各县城为交通节点,联通各旅游景点,构建四通八达的区域旅游路网体系,提高旅游区域的可进入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加大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宾馆酒店、娱乐场所、购物场所的档次。

(五)共塑旅游形象,扩大市场影响

区域旅游形象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桂黔湘边区的本体形象应是以侗族文化为核心,以奇山秀水的自然资源为映衬辅助,将侗族的“山水楼美,歌舞同乐”(或中国侗族之乡)作为这一区域的总体形象。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告、服务咨询、网络促销、旅游节庆等使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产生认知的有效途径,通过区域联合促销活动,采用上述的多样化宣传手段,扩大桂黔湘边区的知名度。由各旅游地共同出资、出力到国内旅游需求潜力较大的地区举办旅游促销会、交流会等活动,联合营销,共同开拓更为广阔的旅游市场,主动创造市场需求。

以上竞合模式实施的具体措施,又可概括为“五个一工程”,即构建一个组织、制定一个规划、开发一批产品、建设一张路网、共塑一个形象。总之,随着横穿桂黔湘边区境内的贵广高速铁路、厦蓉、包茂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完工和竞合模式的实施,该区域与沿海发达城市和其他客源城市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区位条件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区域旅游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各成员县应在加强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旅游业营销宣传力度,积极把握区位条件改善的机会,加强实质性的合作,实现区域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1]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J].改革,1998(02),(03).

[2]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

[4]韩芳,帕尔哈提·艾孜木.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南疆五地州旅游资源整合为例[J].新疆师范人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

[5]杨永刚,景天星,秦作栋.基于共生理论与产业集群的旅游资源整合研究——对晋陕豫三省的实证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6]张健华,余建辉,洪元程.基于共生理论的闽台旅游合作机制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7]苏章全,李庆雷,明庆忠.基于共生理论的滇西北旅游区旅游竞合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8]杨权.侗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9]李少游,张瑾.桂黔湘边区民族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比较研究[J].旅游论坛,2009(03).

[10]曾梦宇.湘桂黔渝毗邻地区经济技术协作区发展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

[11]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04).

[12]曾梦宇.湘桂黔侗族地区区域经济协作发展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6(10).

[13]王东红.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9(02).

猜你喜欢
竞合边区共生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银行理财子公司:开辟大资管竞合之道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统一战线:杨得志开辟冀鲁豫边区的『秘密武器』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从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石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