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灵玲 张娅玲
摘要:《有机化学》是农林高校农学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学习农学类各专业所需的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新知识大量涌现,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有机化学理论课的学时数在不断压缩,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生源素质在不断下降,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学习自主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应对有机化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和课程学时数压缩带来的压力,针对当前的生源素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化学教师面前的新问题。本文以校级一类课程建设为契机,针对当前农科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新思路,积极探索新途径,建立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有机化学课程新体系。
关键词:农科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88-03
《有机化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农学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学习农学类各专业所需的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有机化学》也是报考农学类各专业研究生的必考科目之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机化学理论课的学时数在不断压缩,而有机化学学科迅速发展,新知识大量涌现,使得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生源素质有所下降,表现在该门课程中尤为明显。由于高中有机化学必修内容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牢固,甚至部分文转理的学生(茶学、茶艺等特色专业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有机化学,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理解难度加大,加上学习方法不得当,致使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直接影响了其学习兴趣。
如何应对知识的快速更新及课程学时数不断压缩带来的压力,针对当前的生源素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化学教师面对的新问题。
该门课程于2010年5月列为云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第七批一类课程建设项目。教研室以课程建设为契机,针对当前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思路:更新教育理念,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推进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形式、实验教学、师资培养在内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建立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新体系。
一、更新教育观念,融入现代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较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样的教育观念已难以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系統地掌握必备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更应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研究传授知识的方法,更要注重探索如何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核心,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从学生的视角来设计教学,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对教学的内容、方法、学时、重难点的深度及要求做合理的安排,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索。随时关注学生接受知识的状况,适时调整讲课的难度、进度,最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二、精选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解决农科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我校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本着“基础性、学术性、应用性相协调”的原则,进行了调整,目的是能使教学内容更为紧凑,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能将经典的、具有迁移价值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学生的再学习奠定基础。
一是适当增加有机化学的新知识,为突出农学特色,注重与农科知识相关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
二是对于重复、简单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如:有机化学的物理性质及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这些内容较简单,而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则是各类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具体体现,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点后以小综述的形式提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即解决了学时数紧、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知识点,调整了某些内容的讲授顺序。例如:把“次序规则”调整到烷烃去讲,有利于学生掌握烷烃的命名原则;把“诱导效应”调整到烯烃去讲,有利于学生理解马氏规则;把“立体化学”调整到“卤代烃”前面去讲,有助于学生对SN1、SN2反应历程的理解等。
四是针对有机化学知识内容多、分布广、零散、庞杂,不易记忆的特点,课堂教学中,对重要的基础知识加强其规律性的总结,使学生通过掌握规律和方法,达到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更新。
三、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学生形成有效学习。
一是有机化学的物理性质,这些内容较简单,而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则是各类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具体体现,教师一般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点后以小综述的形式提交。“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及其用途”这部分内容,则引导学生根据化学性质,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进行总结。可加深有机化学与农科各专业知识的联系。
二是针对有机化学知识点多、庞杂、零散、难于记忆的特点,教师要求学生学完每一章后,都要将其中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以思维导图(树状图)的形式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地学习和死记硬背。这样既可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又训练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是对于学生经常混淆较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共振论,酸碱理论,有机化学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取代基效应等内容,则事先设置一些讨论体,课后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上网或图书馆查找资料,进行讨论分析,最后以小综述的形式提交。这样可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不再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分析、讨论等一系列主动认识过程来自主地构建知识。
四是对于教学中学生不易掌握的一些重难点,例如:有机化学的反应历程,有机合成的方法,电环化反应,立体化学等,则通过专题的形式来加强总结与归纳,通过不断地梳理,可增强有机化学内容的系统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四、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利用多媒体可解决农科有机化学历年来存在的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多媒体教学不但可扩大教学容量,节省书写板书的时间,还可通过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等效果,使表现困难的立体结构形象化,使抽象的化学反应历程可视化,这样学习内容更生动、有趣,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我们教研室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了适合我校农学类各专业学生实际的“有机化学多媒体课件”,并获得了校级多媒体课件比赛三等奖。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树立“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仅起辅助作用,不能替代教师”的理念。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課件信息量的多少,课堂节奏的快慢,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定,不能让课件牵着教师的鼻子走,同时注意发挥传统教学灵活、互动性强的优势,来弥补多媒体教学程序化、交流少的不足。多年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经验证明:只有坚持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做到相辅相成,才能获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利用网络平台,延伸课外学习
随着高校近年来的扩招,生源素质不断下降且参差不齐,不同学生在在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学习自主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农科有机化学历年来存在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有机化学教师面前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就是:利用网络教学,通过延伸课外学习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课堂讲授,系统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了延伸。
我们建立了有机化学课程学习网,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该学习网主要面对农学类各专业的学生及从事农科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包括以下栏目:课程介绍、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实验教案、课件、课后习题、考试、参考资料、自主学习园地、考研专栏,等等。其中较有特色的是“自主学习园地”和“考研专栏”。传统“一刀切”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的,把不同差异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常常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另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在课堂讲授时精选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大多数中等层次的学生,将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重、难点详细地进行讲解,为学生的再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借助有机化学网络教学平台开辟了“自主学习园地”,自主学习园地中设置了“学习要求”、“内容概要”、“学法指导”、“例题解析”等,目的是课后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条件和需要选定学习目标,拟定单元学习计划,进行自主学习,不懂的还可通过交流平台随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对于学有余力“吃不饱”的学生,则通过开辟“考研专栏”,对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辅导。
六、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有机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目前各高校化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已成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为适应改革要求,我们以“基础——综合——设计”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为主线,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在充分保证有机化学实验中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基础上,逐年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好基础。同时,注重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目前正组织该课程的骨干教师编写一本适合时代要求及我校实际情况、突出农学特色的有机化学实验新教材,并已正式被立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
七、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
我校《有机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一直沿用“期中+期末”的闭卷考试模式,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追求分数,在考前进行突击性的死记硬背,甚至部分学生考前要求教师划重点,考试作弊的现象履禁不止。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取消了期中闭卷考试。为将学生引导到对平时知识的掌握与积累上,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平时成绩占30%~40%,增加平时考核的内容,包括学习小结,综合讨论等。例如:要求学生每一章内容学习结束后,将其中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以思维导图(树状图)的形式进行总结;对教学中学生不易掌握的一些重难点,例如:有机化学的反应历程,立体化学,电子的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共振论,酸碱理论,取代基效应等内容,则事先设置一些问题或讨论题,课后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找资料,进行讨论分析,最后以小综述的形式提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建立了试题库,期末对基本知识点仍进行闭卷统考,实行考教分离。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也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并掌握必备的知识点。
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校一直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将通过继续引进高学历人才或鼓励教师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或到重点大学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
在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以上措施进行改革,不仅缓解了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多、学时紧的突出矛盾,更重要地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从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动构建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江文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
[4]张敏,袁先友.基础有机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5,20(1).
[5]曾绍琼.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陆小兰,唐洪杰.有机化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探索和效果[J].化学教育,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