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芳 张爱书 侯明昊
摘要: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国际竞争的加剧,使我国突显了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各领域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探索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现因素,认为队伍建设是关键,教育教学改革是基础,搭建个性化培养的育人平台是实施高水平教育过程的着力点。
关键词: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个性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0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六次提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足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我國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探索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更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培养社会责任感强烈、思想敏锐、人文情怀深厚、科技创新能力卓越、国际竞争能力出众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多层次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建设
应以“引进与培养并重、竞争与激励兼顾”为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学术梯队,面向全球选聘学科带头人。应把青年教师培养作为重点,支持青年教师出国留学,积极与国际一流大学共建国际交流平台,未来10年内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比率争取达到90%以上,50%以上的教师至少拥有一位国际知名大学的长期合作伙伴。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设立奖教金。应努力打造一支具有正确的人才观、高尚道德情操的精英型、国际化、高水平教师队伍。
2.学生工作专兼职队伍建设
应建设一支高起点、结构合理、思想过硬、感召力强的辅导员工作队伍,使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成为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记录者和指导者,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生力军。可通过学工办例会、学生工作研讨、集体学习等常规工作提升素质,压担子、搭平台,在各项工作中锻炼队伍,强化责任意识和紧迫感。同时,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定期召开班主任、导师工作会议,深入研讨学生培养的共性问题,使其具有统一的教育思想、统一的教育目标和统一的行动策略。
3.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应认真选拔学生干部,加强对他们的组织领导和教育培养,使其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等各方面关系;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内在积极因素,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培养他们稳健卓越的领袖素质,使其首先成为精英,发挥影响带动和榜样教育作用。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课堂参与度不高,有的学生大学读下来还没在课堂上发表过一次自己的看法,甚至有个别课程的缺勤率非常严重。足见,单纯的讲授已不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积极探索、实践更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高水平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过程,但是,这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高水平教育过程包含了多种相互作用的因素,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①加强精品课程建设。②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建立国际化课程体系。③进一步探索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④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建设。
三、搭建个性化培养平台,完善“215”育人工程
个性发展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前提下的个性自由发展,使学生个人特有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个性因素得到充分的拓展。在个性化培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在理论研究、科学推理、语言表达、社会组织、艺术等各方面所展现出的不同能力,而且要为其某种能力的发展搭建平台。针对拔尖创新型人才个性成长的需要,逐步构建“215”育人工程。即形成两点认识,树立一个理念,抓住五条工作生命线:
两点认识:一是对学生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关于学生工作者应极端负责的认识。
一个理念:即精英教育理念。努力使全体学生接受高水平的全面教育和个性培养,激发学生具备成为社会精英的潜质。
五条工作生命线:党建工作、学风建设、文化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合力育人。
要以党建为龙头,加速学生在政治上的坚定成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卓越理想。学生以学为本,重点在学风建设,通过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习平台的搭建和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学习动力,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养成。
要建设符合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所需的育人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把文史哲艺体的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创建高品味、高格调、高水平的品牌活动。可组建艺术团,创建合唱、舞蹈、健身操队以及篮球、足球、羽毛球队等多个社团,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个性成长需求。要举办人文素质讲座,提升人格、修养。利用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培养深厚人文情怀和文化创新精神,形成和谐进取的育人文化氛围。并且,要逐步凝炼学院精神,使其成为广大师生共同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发挥大学精神的激励作用。
要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的规划和指导,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科技创新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与校友所在公司建立“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加强学生工程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求真求实的实践精神。要注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培养爱心,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伴随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具有较强国际视野、国际竟争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在国际化的语境和视角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有效整合校内外、国内外资源,特别是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如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海外学术基地和国际联合实验室,聘请国外专家讲授专业课程,通过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开阔前瞻的国际视野,争取达15%的学生出国留学。还要发挥校友作用,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梁化奎.论创新人才与其培养的重要性[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费英勤,石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
[3]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