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教育部
这里,再强调一下培训后建立员工培训档案的问题。年初教育工作会议上,我讲教育培训工作是装软件的工作,不是生产硬件的,一台计算机只有把软件装好了,它才能够发挥最高的效用。教育培训部门的重点工作任务就是装软件,软件装了多少,装得好不好,要靠档案来记录,这是工商银行非常重要的档案,但以前我们没有下很大的工夫做这项工作。今后必须要加强重视,把培训档案的建立作为教育培训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作为工商银行人才队伍建设过程和轨迹的历史记录。
——时任工行副行长牛锡明在2006年9月5日中国工商银行庆祝教师节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工行”)教育培训工作围绕改革、发展与创新,积极探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陆续投产了网络大学、考试系统、员工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模拟银行、数字化教学系统等,深刻改变了教育培训的发展模式。其中,员工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成、投产和应用,提高了工行教育培训管理的精细化、集约化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工行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工行教育培训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功实现了由学历教育向岗位培训的转变,并建立了适应性培训与专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员工培训模式。特别在股改上市后,每年培训规模已达到了200万人次左右。随着培训覆盖面逐步扩大,培训对象细分程度逐步提高,亟须实现从粗放式发展到精细化发展的转型。早在2006年,总行党委审时度势,提出了建立全员培训档案、完整记录“工行人才队伍建设过程和轨迹”的指示。总行教育部积极落实党委指示,决定借助大型数据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和交互集成技术,建立基于网络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运用实时采集培训信息、集中处理培训数据、自动生成培训档案等手段,彻底解决依靠教育培训工作人员手工登记台账、层层集中报表,无法实现随时随需查询工行任一机构任一员工培训档案的落后状况,并将工行教育培训多年已形成的一套运行良好的教育培训体系,积累的许多行之有效培训管理的实践经验,固化到系统平台中,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效率,实现各级行培训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工行培训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
工行组织机构庞大,内部结构复杂,机构属性多样,员工人数众多,开发、推广能够准确记录每位员工培训档案的信息系统,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难度高。市场上现有的很多由外部公司开发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无论系统功能的完整性还是与工行实际的契合度,都无法满足工行的需求。根据工行教育培训工作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各级行日常培训管理的个性化需要,工行确定了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以建立员工培训信息档案库为突破点,带动培训师资、培训基地等培训资源管理和培训计划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等培训过程管理的信息化,进而提高培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经过多次研讨和反复论证,工行自2009年初正式启动了“员工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经过历时19个月的需求研讨,编写与技术开发测试,该系统于2010年10月底正式投产上线。自投产至今,又连续组织实施了4次版本局部优化和1次全面升级,初步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符合工行培训管理实际需求的系统平台。
该系统是在工行全功能银行系统(NOVA)下建立的,集培训信息采集、分类汇总、查询统计、实时监测、资源共享等功能于一体,覆盖各级机构和各类人员的统一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具体包括培训班管理、师资管理、证书管理、课程管理、费用管理、查询统计、系统管理等10个功能模块。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实用性。系统在功能模块设计和信息字段设置方面,既考虑了培训管理的要求,又兼顾了各类使用对象的需要,确保能够从全方位、多角度提供培训信息服务和支持。
二是便利性。系统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简化操作流程、优化系统性能、提高自动化程度,对员工参训、考试、授课和获证等信息流进行了有效整合,并强化了自动生成报表的功能,尽可能减少用户手工操作的工作量。
三是灵活性。系统在坚持统一规范的前提下,为各类机构提供了参数设置方面的权限,以更好地适应差异化需求。同时,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便于后续升级调整。
工行培训管理信息化的机制保障
系统平台搭建之后,信息录入的数量和质量就成为该系统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为此,工行立足实际、积极创新,建立了一系列的配套机制以确保系统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一是构建了多层次的培训信息采集机制。根据培训信息生成规律,找准培训信息采集源头,纵向推动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一级支行和网点级机构等各级行启动系统授权与辖内培训信息采集工作,横向引导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培训主办部门和行属院校按职能分别负责相应的信息录入工作,并由培训主办部门作为最终控制方对培训信息进行归档操作。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强调,系统作为全行唯一有效培训信息平台的定位,辅之以工作考核、情况通报等多种手段,推动各分支机构加强信息录入。
二是构建了全方位培训信息质量控制机制。信息质量是培训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因素,对培训信息质量的有效控制是实现培训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条件。为确保培训信息质量水平的持续稳步改善,工行构建了由总行和一级(直属)分行两级构成的信息质量控制体系。具体包括:总行教育部负责全行信息质量抽查、不定期集中检查,以及督促分行信息整改;总行直属学院负责以月度为周期开展全行范围的信息质量监测;各一级(直属)分行负责辖内信息质量自查、监测及整改,该机制的运行有效地保障了培训信息质量的持续改善。
三是构建了多渠道的培训信息交互机制。系统作为工行教育培训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必须确保信息的权威性和完整性。为此,系统开发了多渠道的数据交互功能,一方面,系统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保持每日同步更新,确保系统人员、机构信息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系统直接从后台提取网络大学记录的员工网络培训信息和考试系统记录的员工考试获证信息,确保员工培训档案的完整性。
四是构建了常态化的培训信息分析机制。为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工行建立了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定期培训信息分析报告发布机制,从培训方式、培训层级、专业结构、时长结构、时间分布、不同岗位参训率等多个角度对全行培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全行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提高培训管理决策的水平提供支撑与服务。
工行培训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实践
员工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成、投产和推广,改变了教育培训专业档案手工记录、分散保存以及培训统计数据难以查询、汇总等情况,实现了对各机构层级、各岗位类别和各专业条线员工培训情况及数据的实时追踪与自动统计。自投产至今,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系统应用范围已覆盖至全行所有一级支行和网点级机构,以及境内外40余万名员工,建立了全行各级各类员工的培训档案库,并带动师资库、基地库等相关培训信息的积累沉淀,这些信息已在教育培训工作的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为工行培训管理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实现了对员工培训档案的动态管理,工行各级机构可根据权限通过该系统对员工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的培训、考试、获证情况进行全程记录,形成系统、完整、连续的员工个人培训档案,进一步强化了员工培训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为统筹人才培养、管理和使用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通过该系统,各级机构可随时追踪各机构层级、各岗位类别以及各专业线的员工培训工作开展情况,掌握各类统计数据,并能够对参训对象进行一定的筛选、识别和分析,为推进教育培训管理和决策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教育培训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三,系统投产以来,很好地完成了上级主管及相关部门定期与临时性数据报送,同时对工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等个性化培训信息需求提供了数据支持,提高了培训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第四,系统投产以来,为包括培训计划管理、教育培训工作考核、金融培训学校分类评定、全行性重点培训项目组织推动、日常培训流程管理等在内的有关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提高了培训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下一步,工行拟在继续做好境内机构系统应用延伸的基础上,将系统应用范围向境外分支机构延伸,开发专门的英文版系统,选取工银亚洲等境外机构作为试点,探索采集境外员工、特别是全球雇员在当地的培训记录,逐步形成集团统一规范的员工培训管理信息化平台,为工行全球化、综合化战略的实现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