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剑岳
农村一直是我国金融服务的薄弱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造成金融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低,进而带来“取款难、借款难”困扰着农村地区的发展。金融资源贫乏制约了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2012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浙江省政府联合批准在丽水进行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以下简称“丽水模式”),走出了农村金融市场探索的重要一步。试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农”金融需求大、融资难的问题,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丽水模式的主要宗旨是“让农民享受市民般”的金融服务。城市由于人口聚集,银行网点众多,市民可以仅花几分钟就能到银行网点接受服务。而农村地广人稀,银行采用物理网点拓展成本高,产出少,可行性不高。丽水的“助农取款”服务利用了农村经销店、代销店等现有商业机构网点,再利用银行POS机、网络、验钞机等技术手段,使得农村人可以像城里人一样足不出村就享受到基本的小额存取款、转账、汇款服务。相当于将银行金融网点延伸到了农村的千家万户。截至2012年6月末,丽水市2852个自然村,有2114个行政村设立了助农取款服务点,相当于比现有金融机构网点的总和还要多。这一模式一方面便利了农户,获得了农户的广泛好评;从代理商的反馈来看,也增加了代理商的代理服务收入,拓展了业务范围,促进了销售,应该是多方共赢的选择。
为了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2009年开始,丽水市政府抽调了1.73万名机关、乡镇、农村干部采集数据,初步搭建了农村信用体系平台,建立全国第一家“农户信用数据库”。通过信用评级、张榜公示,农民可以像市民一样建立个人信用等级,建立的个人信用等级可以在各家银行通用,让农民非常方便地向市内各家银行申请贷款。信用平台建成后,也有利于各家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充分竞争,促进金融资源供应量的增加,进而使得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只能解决农民小额贷款的难题。但如果农民需要较大金额的创业基金、经营基金还是需要抵押物。而农民手中有的只是集体土地和集体土地上的附着物。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农村,山地和林地是农民最大的资产,如何把这些资产变活是丽水金融改革的首要问题。丽水在全市9个县建立了林权管理中心、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林权交易中心和森林资源评估机构,全面推广林权IC卡,建立从林权评估、登记、抵押担保到不良处置等一整套制度。将林权资产流动起来,实现了林权资产到资本的转变。截至4月末,丽水全市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7.25万笔,金额50.55亿元,惠及20多万农户。
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城市反哺农村是中央经济建设的大方向。金融服务三农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丽水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在全国其他地方复制。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全国最大的零售金融公司,拓展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是其必然选择,相继推出了福农卡、招财进宝等针对农村市场的产品,拉开了抢占农村金融市场的序幕。
从“助农取款”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金融服务业不仅仅是银行可以做,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早就证明了这一点。占领农村市场最关键的因素是渠道,银行如果靠自己的投入建设渠道不仅不经济,在效率上也远远不够。要充分借助第三方的成熟渠道来拓展商业银行在农村市场的业务。如助农取款借助了商业流通渠道,我们可以借助农村社保渠道、合作医疗渠道及移动、电信、水、电、煤气、电视等公用事业收费渠道,充分论证和研究,与第三方开展广泛的业务合作,可以快速和迅速地渗透农村市场。
农民没有工资收入,但大多数农民是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依靠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在分析历史收入数据的基础上总能够发现维持生活所需的稳定收入来源。依靠这些收入来源,可以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农户经营性贷款市场。我们必须跳出原有的信用评级模式,探索针对农户和农民的新的信用评价体系。浙江泰隆银行在这方面作了较早的尝试,他们利用父子、夫妻担保的方式发放农户个人信用贷款,迎合了农村市场需求,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法》、《担保法》、《物权法》均规定了农村宅基地农民仅有使用权而没有处置权,不能作为抵押物。农民最好的资产——房产就不能作为抵押物。针对农房的评估、登记制度也不完善。农村金融迫切需要抵押物的创新。丽水创新了林权抵押,种植权能否抵押,农民养的牛、羊、猪能否作抵押物,如何评估、计量,如何保管和看护,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但如果我们坐等别人去探索和完善,等到制度完善了市场也就是别人的了。我们有这种勇气和义务抢先去开拓市场,哪怕先期不盈利,或者成立独立的农村金融市场拓展部门,我们也要全力去做这件事,去支持农村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因为这是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