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利多卡因和艾司洛尔对气管插管期间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2012-10-15 06:52余四新刘宋磊
淮海医药 2012年3期
关键词:艾司利多卡因丙泊酚

李 勇,余四新,程 亮,刘宋磊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时,诱导插管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心血管反应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各项激素分泌增多。引起氧耗增加,外周脂肪和蛋白质分解,血糖增高,导致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1]。本研究观察不同药物对气管插管期间心血管反应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1年11月气管插管全麻患者60例。年龄20~63岁,体重41~88 kg。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A组(丙泊酚组)、B组(利多卡因组)和C组(艾司洛尔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无哮喘、窦房结病变、束支传导阻滞等疾病。喉镜暴露不佳和插管时间>30 s者均排除本研究。

1.2 麻醉方法 患者术前禁饮禁食8~12 h,入室后用20G套管针建立静脉通道。诱导前静脉输入500ml琥珀酰明胶。诱导方法: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枸橼酸芬太尼3 μg/kg、丙泊酚2 mg/kg、苯璜酸阿曲库铵0.8 mg/kg。3 组均于苯璜酸阿曲库铵静脉注射后4 min插管。A组(丙泊酚组):气管插管前30 s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B组(利多卡因组):苯璜酸阿曲库铵静脉注射后即刻,喉镜辅助暴露舌根、咽后壁、会厌及声门,2%利多卡因3 ml由浅入深喷雾法实施表面麻醉,30 s内完成;C组(艾司洛尔组):气管插管前30 s静脉注射艾司洛尔0.5 mg/kg。插管后立即接Detax-Omeda麻醉机机控呼吸,氧流量2 L/min,潮气量8 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同时吸入0.8%异氟醚维持麻醉。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麻醉前(T0)和插管后1 min(T1)、3 min(T2)、5 min(T3)的 MAP、HR 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3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组患者年龄、体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2 3组患者插管期间各时间点的MAP、HR比较 3组MAP与T0相比,在T1均较稳定(P>0.05)、在T2、T3显著下降(P<0.01);A组HR比较B组、C组,在T1、T2明显升高(P<0.05);B组 HR比较 T0,在 T1、T2较稳定(P>0.05);C组HR比较T0,在T1较稳定(P>0.05)、在T2明显下降(P<0.05)。见表2。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s)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s)

组别 年龄(岁) 体重(kg)A组43.4±10.1 65.3±11.9 41.7±13.5 62.5±10.6 B组 45.3±9.3 65.7±12.1 C组

表2 3组患者插管期间各时间点的MAP、HR变化(±s)

表2 3组患者插管期间各时间点的MAP、HR变化(±s)

注:与 A 组比较,*P<0.05;与T0比较,△P<0.05,△△P<0.01。

T0 T1 T2 T3 MAP(mm Hg)组别A组 97.2±9.0 96.8±12.0 87.2±12.5△△ 79.1±9.1△△B组 95.2±10.1 93.9±9.7 85.6±8.0△△ 76.2±5.2△△C组 100.1±12.9 96.5±12.2 88.5±11.3△△ 81.5±7.3△△HR(次/min)A组 79.7±9.0 86.5±9.3△ 81.1±10.6 73.5±8.0△B组 76.7±9.3 80.3±7.7* 75.1±6.4* 70.8±6.4△C组 81.4±11.1 78.8±8.9* 74.4±8.1*△ 70.9±8.8△△

3 讨论

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主要是由于喉镜和插管时对咽喉部、会厌、气管黏膜等处的机械性刺激后,引起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过度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所致[2]。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使得心脏做功加大,耗氧量增加。虽然此反应是一过性的,但对合并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等患者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如何减轻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是麻醉医师常要考虑的问题。目前常用方法有三种[3]:(1)增加麻醉和镇痛深度,抑制心血管反应;(2)利用渗透作用强的局部麻醉药如丁卡因、利多卡因,进行气管表面麻醉;(3)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乌拉地尔、艾司洛尔、尼卡地平等),调节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针对上述三种方法,本研究选择了三种临床常用药物:丙泊酚、利多卡因和艾司洛尔,观察并比较了它们减轻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效果。丙泊酚是一种快效、短效静脉麻醉药,有直接心肌抑制和外周血管扩张双重药理作用,且呈剂量与血药浓度依赖性。由于其药理作用特点,麻醉加深程度有限制,笔者采用插管前丙泊酚0.5 mg/kg静脉注射加深麻醉。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具有起效快,弥散广,穿透性强特点。利多卡因插管前静脉注射可明显降低插管时的应激反应已有报道[4],而采用利多卡因气管内给药,可使气管内黏膜被局部麻醉,使产生这类应激反应反射的感受器在反射弧的起始点即被阻断[5],理论上可有效减轻插管时的应激反应。艾司洛尔是一种超短时效作用的β1-受体阻滞剂,静脉注射后1~2 min起效。有研究[6]显示艾司洛尔1 mg/kg可控制插管时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由于临床使用实际和安全顾虑,本研究艾司洛尔采用0.5 mg/kg剂量静脉注射。

通过三种药物的临床使用观察,发现三种药物减轻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效果各有不同。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MAP与T0相比,在T1均较稳定(P>0.05)、在T2、T3显著下降(P<0.01);A组HR比较B组、C组,在T1、T2明显升高(P<0.05);B组HR比较T0,在T1、T2较稳定(P>0.05);C组HR比较T0,在T1较稳定(P>0.05)、在T2明显下降(P<0.05)。3组MAP在T1的稳定,说明三种药物对血压的控制都较好,在T2、T3下降较多,考虑可能同插管后吸入异氟醚加深麻醉有关。三种药物对HR的抑制差异较大,单纯使用丙泊酚加深麻醉,比较B组、C组,在T1、T2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HR控制效果不好;利多卡因表面麻醉,比较T0,在T1、T2变化不大(P>0.05),说明HR控制较好;艾司洛尔静脉注射,比较T0,在T1稳定,在T2已明显下降(P<0.05),说明HR控制最佳;由此提示利多卡因和艾司洛尔均能够减轻气管插管后心血管反应,临床效果满意。尤其艾司洛尔控制心率最佳,抑制插管心血管反应最好。表面麻醉操作略显复杂,有时对于喉镜暴露不好的,效果有很大折扣,临床使用有局限;艾司洛尔使用简便,但对于术前心电图提示心动过缓和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使用亦有顾虑。因此临床上两种方法可以灵活选用。有报道[7]手术时常采取合用麻醉性镇痛药、咽喉或气管内表面麻醉、血管扩张剂、利多卡因、钙通道阻滞剂等方法一起来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是否本研究的这三种药物分别组合使用效果更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对象是青壮年患者,对于老年患者上述三种药物的效果比较,也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5-198.

[2]李宁江,沈立红,袁春晖,等.不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对危重患者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0,31(1):98-99.

[3]李景宾,余志兵,邓友勇.不同剂量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对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4):356-357.

[4]李淑芬,孟 杰.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在预防气管插管应激反应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3):78-79.

[5]傅国强,王 兰,李连红.利多卡因不同给药方法对全麻苏醒拔管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1):72-73.

[6]张文斌,林高翔.艾司洛尔在预防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中的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2009,31(4):535-536.

[7]Weil G,Passot S,Servin F,et al.Does spectral entropy reflect the response to intubation or incision during propofol-remifentanil anesthesia[J].Anesth Analg,2008,106(1):152-159.

猜你喜欢
艾司利多卡因丙泊酚
利多卡因分子结构研究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氩气凝固术联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260例Barrett食管患者的疗效观察
老年失眠症患者艾司唑仑治疗前后睡眠脑电Quisi及失匹性负波观察
丙泊酚对脂代谢的影响
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约诊间疼痛和预防肿胀中的作用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
地西泮联合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丙泊酚联合异氟烷与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在小儿外科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