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舞,杨灿朝,梁 伟
(热带动植物生态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鸟类对于维持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鸟类能反映生态环境的质量和警示人类所遭受的潜在威胁,可作为环境好坏的“指示剂”[1].
麻雀(Passer montanus)是雀形目(Passseriformes)麻雀科(Passeridae)的古北型留鸟,适应性强,分布广泛,与人类关系密切[2-3].Zhang&Zheng(2010)[3]以北京为例,指出城市麻雀的丰富度与城市化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商业中心和高层居民区的麻雀丰富度较低,而校园、公园及城市郊区的麻雀丰富度较高.
麻雀可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之一[4].海口市是海南省的省会,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3高校均座落于海口市区.杨灿朝等(2009)[5]对海南师范大学(海口龙昆南校区)的冬季鸟类进行了调查,发现在该校园没有发现麻雀分布.2010年9月-2011年8月,本研究对海南师范大学校园的麻雀和其他鸟类再次进行调查,同时与邻近其他两所大学进行比较和分析.
采用样点调查法,自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每月开展1次调查,以覆盖整个校园的各种生境包括居民区为原则.为避免重复记数,每隔500 m选取1个调查样点.调查时间选在天气晴好的早上6:30-8:30时段进行,观察视野半径为50 m范围内.每个调查样点停留时间5 min,记录所观察到的鸟类种类和数量.
为进一步比较分析,查阅了迄今国内已开展过高校校园鸟类调查的文献,同时选取具有区域代表性的高校进行了补点调查,主要调查其优势鸟种.
鸟类密度的计算,采用固定半径法,其公式为:
式中D为研究区域某种鸟的密度,N为所观察某种鸟的总数量,k为总样点数,r为样点调查半径[6].
调查结果表明,在海南大学(海甸岛)和海南医学院(城西)的校园内均发现有麻雀分布,其中海南大学的麻雀数量明显多于海南医学院,而在海南师范大学(龙昆南校区)没有发现麻雀(见表1).
所调查的3所高校校园最常见的优势鸟种均为暗绿绣眼鸟(Zosterps japonicu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和鹊鸲(Copsychus saularis).其他鸟种中,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在海南师范大学校园也明显少于其他2所高校(见表1).
在中国8个地理区域的高校校园中,虽然优势鸟种有所变化,但除华南和海南外,麻雀均以排名第一的优势种广泛见于各高校校园.麻雀在华南地区,也仍然是位居前三的常见鸟类.而在海南的高校校园,麻雀甚至成为罕见种(见表1,表2).
麻雀作为与人共居的鸟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乡村和城镇[2,7].调查表明,在海口地区,麻雀主要见于靠近西海岸的海南大学校园(海甸岛),位于城区的海南医学院也很少,而在城中的海南师范大学校园则没有发现麻雀.所调查的3所高校校园,麻雀均不是优势鸟种,这说明海南岛的麻雀稀少、局部地区甚至消失的事实.
根据《海南岛的鸟兽》记载,海南岛除了没有开发的地方,麻雀在全岛各地均有分布[8].然而,曾经广泛分布于全岛各地城镇、村庄和田野的麻雀,经过调查,在海南师范大学校园均没有发现[5].海南师范大学的校园鸟类无论种类和数量都较少,这与其校园面积较小、人口和房屋相对密集有关.调查表明,即便不是唯一,海南师范大学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没有麻雀分布的大学校园之一.究其原因,一种可能是海口地区麻雀较少,海南师范大学南校区面积(26 hm2)相对较小且位于海口市中心区,相对于海口地区的面积(6 000 hm2)而言,其面积覆盖不具代表性,麻雀被发现的机率很小.但面积大小相似且位于同一区域的海南医学院有麻雀活动.其二,可能是该校的绿化和建筑结构等不适合麻雀生存,造成麻雀找不到繁殖营巢场所或觅食地点.然而,从绿化和建筑结构等方面来看,海口的3所高校没有明显不同.显然,这两种情况均不能很好解释海南师范大学校园没有麻雀这一现象.
有趣的是,在离海南师范大学校园不到500 m远的红城湖一带的居民区,则有麻雀活动,4~6月亦见到占区鸣叫繁殖的个体.
表1 海口地区3所高校的鸟类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birds in the campus of three universities,Haikou City,Hainan island,China
海南师范大学校园没有麻雀,很可能是海南岛的麻雀数量减少、局部地区甚至消失的一个缩影.麻雀的种群数量在国内有着曲折的发展历史,曾作为“四害之一”的麻雀,其种群曾遭受过极大破坏.但麻雀被平反后,短期内其种群数量很快又得到恢复,其空间分布格局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32].近年来麻雀在中国南、北方的某些地区逐渐减少和消失[32-33].事实上,根据我们的调查,至少在南方许多地区,如江西、贵州、海南等,麻雀种群经历了一个自1980年代后期开始减少、甚至局部地区消失,从2000年之后又逐渐有所恢复的波动过程.有研究表明麻雀的减少可能与环境恶化,特别是农药污染等有很大关系[4,32].在海南岛和海口地区仍有麻雀分布的背景下,海南师范大学校园自2000年以来的10余年中均极少有麻雀活动这一现象实属非常罕见,亟待进一步研究.
[1]Trammer E J.Bird species diversity:components of Shannon formula[J].Ecology,1969,50:927-929.
[2]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Zhang S,Zheng G.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abundance and distrbution of Tree Sparrow(Passer montanus)in Beijing[J].Chinese Birds,2010,1(3):188-197.
[4]潘超,郑光美,张正旺,等.北京城区麻雀体内污染物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9(4):537-540.
[5]杨灿朝,梁伟,蔡燕,等.海南师范大学校园秋冬季鸟类调查[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67-69.
[6]吴飞,杨晓君.样点法在森林鸟类调查中的运用[J].生态学杂志,2008,27(12):2240-2244.
[7]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动物室,中山大学生物系.海南岛的鸟兽[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9]郝亚南,易国栋.校园环境中麻雀集群地点选择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26-128.
[10]韩桂彪,薛怀清,原广华,等.山西农业大学校园鸟类初报[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6(1):9-15.
[11]李金钢,杜央威,郝琳.陕西师范大学校园鸟类调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2(1):82-85.
[12]卜书海,郑雪莉,陈铁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鸟类调查[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5):140-143.
[13]寇世强,姚正阳,赵小妮,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鸟类多样性及栖息地特征[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8):27-31.
[14]刘永飞,吴逸群,廉小平,等.渭南师范学院校园鸟类群落与多样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596-3599.
[15]杨帆.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鸟类调查初报[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42-44.
[16]王志高,张勇,周放,等.校园环境变化对其鸟类多样性的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s1):125-129.
[17]赵海鹏,张耀光.西南大学校园鸟类区系与资源初报[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4):131-136.
[18]杨育林,文勇立,雷申.西南师范大学(老校区)鸟种种群密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1):333-336.
[19]陈顺德,郭克疾,陈贵英.四川师范大学鸟类多样性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484-7486.
[20]曹长雷.长江师范学院夏季鸟类群落与多样性分析[J].生物学杂志,2009,26(5):44-47.
[21]李偲,张敦房,黄科,等.四川大学江安校区鸟类调查[J].四川动物,2010,29(2):249-254.
[22]庹云.宜春学院新校区校园鸟类多样性初步调查[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8):108-111.
[23]张红茂,孟秀祥,张辉.武汉市区及市郊鸟类多样性性初步调查[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2):120-128.
[24]闫永峰,苏东,王汉卿,等.商丘师范学院校园秋季鸟类调查[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5(9):104-108.
[25]梁子安,杜洁,俞亚丽,等.南阳师范学院校园鸟类调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7(2):59-62.
[26]黄族豪,刘宾,罗水香,等.井冈山学院校园鸟类多样性初步调查[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27(6):13-15.
[27]刘昌利,程王琨,王伟,等.皖西学院(本部)鸟类资源的初步调查[J].中国林副特产,2010(1):68-71.
[28]程伟,虞蔚岩,周梅仙,等.南京江宁大学城校园鸟类多样性研究—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484-7486.
[29]佟富春,谢正生,崔姚雪.华南农业大学校园鸟类多样性初步调查[J].山东林业科技,2008(1):42-45.
[30]蒋爱伍,于家捷,杨浪,等.河池师范学院鸟类初步调查[J].河池学院学报,2009,29(5):69-75.
[31]贝永建,谢文海,蒋思胜.玉林市区春季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2):73-77.
[32]郭延蜀,郑慧珍.四川省树麻雀地理分布的变迁[J].动物学研究,2001,22(4):292-298.
[33]张淑萍,王海涛.麻雀哪儿去了?[J].生命世界,2008(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