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三大经济区域产业升级能力评价研究

2012-10-11 00:40:16邢善芳赵惠芳
关键词:珠三角长三角产业结构

邢善芳, 赵惠芳

(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合肥 230009)

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1]。其中,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各种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2];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就是说,由低技术、产品的低附加值和生产的低效率向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和生产的高效率转变。上世纪50年代起,美国、日本就逐步从农业向轻工业、重工业进而向信息、高新产业过渡,正是这种产业升级之路带动了这些国家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以至于直至今日仍然处在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如何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金融危机环境下,强化提升或保持住自身的竞争地位,而不被最终边缘化,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不得不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分析我国尤其是已经在全球化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的东部三大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升级能力,更具有现实意义。

现阶段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产业结构的分析来展开的,其中多是围绕着如何实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研究以及产业结构配比现状的分析[3],也有一些文章是针对某些特定部门内部的产业升级来谈的,例如制造业、纺织业等部门内部的产业升级等。这些都是以产业结构现状为基础,着重从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角度来说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产业升级不仅仅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它还涉及整个产业素质的提高和如何更加高效合理地对资源进行配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4]。一个地区或区域的产业升级能力的强弱更是其产业升级效果的直接体现[5]。本文则从区域产业升级的整体角度出发,以产业升级过程所涉及的关键因素为标尺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来具体衡量东部三大经济区域的综合产业升级能力,以分析三大区域的产业升级状况及未来趋势,并提出加快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产业升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了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东部三大区域的产业升级能力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评价指标的选择,对于产业升级能力的评价也十分重要。本文在结合了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以及中国信息年鉴和中国旅游年鉴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的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特点,以及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反复权衡筛选最终构建了我国东部三大经济圈产业升级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我国东部三大经济圈产业升级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其中,一级指标由经济发展水平、产业优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经济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七部分组成。选择这七项指标是因为:首先,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有的产业升级成果以及产业发展的水平,而产业优化程度则是从现有的产业结构配比角度衡量产业升级能力。其次,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也是该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离不开科技发展水平的支持。同时,高度的信息化和科技发展水平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武器。第三,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各个国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的提高,如何在人类社会取得发展的同时保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共同追求的目标,所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证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

本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三大区域,各个区域也包括了周边的一些地区,在本文中一并简称三大区域。由于三大经济区当中的各个省市发展的不均衡,如果以各个区域总的指标值来衡量,那么由于地域大小的不均衡性从而无法客观准确地评价这三个区域整体的产业升级能力水平。所以,在二级指标中多运用以平均值为主要形式的相对指标来评价,这样一来就综合了整个区域的整体水平。

二、产业升级能力评价及其分析

1.产业升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计算

本文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打分得到判断矩阵,然后分别求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并对各项权重进行验证(各项权重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各级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均衡点的TOPSIS方法对产业升级能力进行排序比较分析①闫安,裴风,刘心报《基于均衡点的TOPSIS方法》,见《仪器仪表学报》(增刊),2009年第6期。。

表2 产业升级能力评价指标权重

2.产业升级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MATLAB的计算,得到如表3所示的三大区域产业升级能力的IU值。

表3 2008年三大区域产业升级能力IU值

(1)三大区域产业升级能力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综合产业升级能力评价结果中,长三角整体的产业升级能力具有一定的优势。从图1也可以直观的得出这一结果。

图1 2008年三大区域产业升级能力IU值比较图

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值来看,长三角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超于环渤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而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整个下级指标的权重来看,其中,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以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主要观察项。2008年长三角区域的人均GDP为44 601.76元,而这三大区域总的人均GDP为38 297.41元,并且环渤海和珠三角的人均GDP均低于平均水平;长三角的人均财政收入为9 971.15元,环渤海和珠三角仅为4 853.08元和3 515.26元;长三角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 118.90元,而环渤海和珠三角分别为15 869.68元和19 732.86元。以上三项数据均是长三角领先,说明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具有绝对的优势,而经济的发展为产业升级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基础。而环渤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值都小于0.5(接近1最好),说明这两个地区的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发展必然会扩宽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而加大开放程度也会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长三角的经济开放程度也是遥遥领先,2008年,产三角地区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和旅游总收入占GDP比例分别为101.01%和11.31%,这些结果均高于三个地区的平均水平。

其次,从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来看,长三角仍旧是居于领先地位。2008年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54.4∶42.2调整为3.3∶53.5∶43.2。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和全国相比,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4.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领先特色继续凸显。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比例与长三角相当而略微低于长三角,且这两个地区的指标值均大于0.5。环渤海的产业结构水平较低,2008年环渤海的三产比重为8.4∶52.2∶39.3。相较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环渤海的产业结构水平明显不足。产业结构的配置比例不合理必然会导致产业也升级的滞后,从而影响该地区的产业升级能力。

第三,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产业升级的主要支撑力,更是产业升级能力的直接体现。而一个地区的科技从业人员数和科技经费的投入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2008年,长三角的科技活动人员数相当于人口比例为7.82‰,环渤海和珠三角分别为5.3‰和5.6‰,差距比较明显。而在信息化水平上,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的国家互联网用户人数相当于人口比例分别为10.56%,18.18%和11.40%;人均光缆线路长度分别为3.83公里/万人、4.04公里/万人和4.85公里/万人。这些数据项均显示了长三角地区高度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并且也对产业升级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高度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必然使得长三角拥有突出的产业升级能力。

(2)长三角的产业升级能力结果分析 从长三角产业升级能力的各个指标值来看,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经济开放程度、信息化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水平这六项指标值都相对较高,显示了长三角具有相对较强的产业升级能力。但是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IU值是三地区最低值)来看,长三角还存在某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否成熟直接关系到综合运输体统是否完善,而从长远来看,这也体现在该地区产业升级能力是否全面。长三角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有很多不足,依照2008年统计数据,长三角地区的人均铁路和公路里程数分别为0.22公里/万人和17.44公里/万人,而这两组数据在三个地区的排名中均是最小者。这一结果,也就不难解释长三角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其他两区域的原因了。

(3)珠三角的产业升级能力结果分析 珠三角的产业升级能力的各个评价指标值中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经济开放程度、信息化程度的IU值都略微低于长三角。从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环境水平来看,珠三角的产业升级还潜藏了一些问题。享有世界工厂称誉的珠三角在初期的发展阶段为了追求高产值、高利益而一再忽略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力,环境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给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抹上了浓重的阴影。2008年珠三角地区的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仅为57.12元/人,这样的结果值仅是环渤海地区值的1/3,更只为长三角地区值的1/6。如果无法保证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那么产业升级也只能是空想。所以,珠三角未来的产业升级之路必将伴随着环境的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

(4)环渤海的产业升级能力结果分析 在环渤海的产业升级能力评价指标值中,只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处于三大区域的首位,并且该地区的人均公路里程数和人均铁路里程数这两项重要指标值也遥遥领先。但是仅靠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远远不能够满足该地区产业升级能力提高的要求。环渤海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虽然在三个地区中居中,但是发展水平不高。2008年,环渤海地区的科技活动人数相当于人口比例这一相对指标值为5.3‰,而这个值是低于三个区域的平均水平的。其次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项指标中,环渤海也落后于其他两个地区,2008年环渤海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2 701.48元/人和15 869.68元/人,均是三个地区中的最低值。由此可见,多方面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最终导致环渤海地区在三大区域中产业升级能力处于最弱者。

三、东部三大经济区域产业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1.逐步扩大开放力度,加强区域之间合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较为领先的三大经济圈之间及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象。三大区域的各自的产业发展都是利弊共存,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摆脱发展的瓶颈是三大经济圈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提升区域经济对外对内的开放力度,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互通有无不失为三大区域共同进步的一种有效策略。对内各区域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突破资源约束,超越空间局限,全面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着力建设集散枢纽和服务高地,实现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对外三大区域之间要加强人才、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提升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同时积极融入到国际产业链中,并且提升其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强化自身的产业升级能力、加快产业升级的国际化步伐。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除了交通、能源、饮水、通讯等的供给外,已经扩展到环境保护、生命支持、信息网络等新的领域。完善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基础设施的功能也在日益增加。而强大的产业升级能力更是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的保障,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水平就是一句空话。三大经济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着力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以此为地区的经济开放和地区间的贸易往来提供坚实的后盾。

3.以高端全球产业价值链为基准,把握产业升级方向

三大区域在产业发展初期,一方面缺乏核心技术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对外来投资有着较多的依赖,因而只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加工制造环节到参与国际外包业务,是三大区域在经济起步时的必然之路。但是在这些过程中带来的经济效益在产业价值链中的比例值远远不及劳动力、水、电、土地等有限资源的日益消耗所带来的损失。三大区域的地方政府应以全球高端产业价值链为基准,把握今后产业升级的方向,从新兴产业找到突破口,加速跨国公司核心技术的转移,掌握核心技术,同时要大胆创新,敢于实践,创立属于自己的技术,发展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及其市场控制权,争取向国际产业价值链的更高端延伸,努力在新形势下的国际分工中趋向主导地位。

4.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着重致力于扩大国内需求

市场的需求对产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其中有以国内市场为主。市场的需求扩大不仅能带起整个市场的竞争力,更主要的是会直接刺激企业更大规模的投资以及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市场的供求关系也能产生良性循环,这就需要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一方面对用户以及企业给予适当的消费补贴和研发补贴,用“看不见的手”来带动整个市场的活跃,进而扩大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力度扶持新产业和新产品的发展,发挥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作用,让新技术和新产品能够快速地融入到市场需求的更新换代中去,利用市场的需求力来催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成长。有了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扶持,三大区域的产业升级之路才能稳重长远。

[1]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12):37-70.

[2]陈 羽,邝国良.“产业升级”的理论内核及研究思路评述[J].改革,2009,(10):85-89.

[3]程艳霞,彭王城.湖北省产业升级能力评价与实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04,32(2),301-305.

[4]吴汉嵩.金融危机下我国产业升级前景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0,(1):118-120.

[5]唐 艳,何伦志.利用外资促进我国产业升级:问题与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0,(9):178-180、199.

猜你喜欢
珠三角长三角产业结构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当代水产(2022年4期)2022-06-05 07:53:58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4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商周刊(2017年17期)2017-09-08 13:08:58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产业结构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9
珠三角,2012
印刷经理人(2013年1期)2013-04-07 07: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