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科技学科项目学习的实践研究——以《谁是冠军》为例

2012-10-10 00:52周雪华
中小学电教 2012年6期
关键词:框架课程标准教材

☆ 周雪华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127)

一、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以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提出“以项目(或活动)带动学习”的策略。

上海市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基本形成信息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信息科技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基本学会和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包括工具操作方法、图形界面软件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操作等。

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要求通过实践体验,了解和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工作规范,并形成能力。其中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开始知道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和问题解决过程中需注意的环节,例如:搞清问题、制订计划、收集信息、分工合作、展示交流、反思小结等。

在德育方面。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体会信息科技对社会的生活、学习、文化等产生的影响,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具有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调研、访谈、听课笔者发现,在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存在着诸如不系统、不到位、不落实以及策略方法偏差等现象,由于教材是2008年出版的,内容上与当前的科技发展现状及教学需求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就是教参也是过时的,而绝大部分教师在具体实施时,课程标准意识淡薄,照本宣科,简单地使用教材,产生了教材使用和具体教学行为、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不一致等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一些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以项目学习实践研究为抓手,践行促进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教师行为的一致性,进一步深化改革。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形成基于教材的项目学习设计的操作思路和方法,为学科教师创造性运用教材提供指导性参考。提高学科教师创造性运用教材的意识,提高学科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概念界定

本课题所指的项目学习是指以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实践为出发点,通过确定明确目标任务,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组织学习小组,充分选择和利用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探索创新、内化吸收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并获得发展的学习。以目标(任务)、角色、对象、情景、产品(绩效)、标准为要素,以框架问题为学习向导,以评价体系相伴随。

说明:

(1)基于教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我区每所小学都使用华东师大版小学信息科技教材,每位学生的手中都有这套教材,应充分利用好这份学习资源;二是这套教材有其值得充分挖掘的思想和内涵。

(2)每个单元所适合的项目学习内容与目标有所侧重。有共性的要求,有个性的内容、方法策略等。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形成本项目概述,作为学习情境和任务要求。

(2)形成项目学习的目标体系,为项目学习确定明确的方向。

(3)形成项目学习的系统框架问题链,为学生学习提供思维向导和支架。

(4)形成项目学习的评价方法与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

(5)形成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学习的设计表,为学科教师提供项目学习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三、实施过程与策略

(一)准备阶段(2010年2月至2010年8月)

采用调查研究法,走访部分兄弟区县,了解项目学习的现状,借鉴其成功经验;对本区基层学校开展项目学习的现状和教师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

确定课题研究人员,大家进行分析研讨,交流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对关键问题原因的分析。

采用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分工查阅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结合实践分析、归纳与提炼,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与理念上的支撑,汇编情报资料集。

进行项目设计规划的指导与培训,规划设计学习项目方案。

(二)实施推广反馈阶段(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

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实施方案,分工协作,紧密围绕本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全面进行实施。

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开展听课观摩活动,引导教师进行分析、反思和总结,促进提高。

通过案例研究法开展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对系列活动实例进行剖析,包括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推广成功经验,反思矫正设计思路。

逐步形成每个学习项目每个阶段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为下一阶段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与依据。

开展课题中期评估(2011年6月23日),积累经验,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修正完善实施方案。

召开课题研究进展的专题研讨会,交流研究心得,提出研究中的问题或困惑,探讨做好下一步研究的方法、策略。

结合研究内容和展开的动态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培训或专题讲座。

在实施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并撰写教学案例。

将形成的成果进行推广反馈并完善。

(三)结题阶段(2012年4至5月)

(1)按课题工作计划完成各自的研究任务。(2)课题成员整理资料,提供相关书面研究资料。(3)撰写典型研究案例。(4)举行总课题组研讨活动,各子课题组各自汇报课题组研究情况(已有的成果、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由总课题组协调解决对策。(5)汇编课(案)例集。(6)在汇总、整理、分析各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课题总结,完成研究报告。

四、成果

(一)设计了《谁是冠军》项目概述

学校将举办一场跳绳比赛,学生作为裁判员,将通过调查和搜索等途径确定跳绳比赛的评分标准,设计制作跳绳比赛成绩表,统计分析比赛成绩,最后评出冠军。其中六要素为:

(1)目标:评出跳绳比赛的冠军。

(2)角色:小裁判。

(3)对象:运动员。

(4)情景:跳绳比赛。

(5)产品(绩效):跳绳比赛成绩表。

(6)标准:评分标准合理,成绩统计正确。

以上这些要点,主要应用在项目引入阶段,并贯穿于全过程,在具体呈现时需结合实践进行丰富。其基本特点主要有:

(1)学习情境真实具体:按学习需求立项,取材于现实生活,学习者面对的是真实而具体的任务。

(2)学习内容综合开放:学习者面对的是一个个融理论和实践于一身的项目,并且学习内容不局限于教材,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实例,学习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

(3)学习手段丰富多样:对于项目的解决,并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可以通过实地实践,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资源、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实践创造中学习。

(4)学习收获多面而个性化:书本知识+实践经验,前人的知识+个人的创新能力,学习者在项目中得到全面而不同于别人的发展。

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依靠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关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它蕴含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等理论。

(二)形成了项目学习的目标体系

项目学习目标体系包括总目标(表1) 和阶段目标(表2),体现了《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课程标准)》精神,从学科内涵角度,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完善,突显了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特点。

表1 《谁是冠军》项目学习目标双向细目表

表2 阶段目标

说明:

以上项目学习目标体系和各阶段安排,是我们以课程标准、教材、教师行为的一致性为原则,通过反复实践和研讨反思总结提炼而成。主要情况是:

原来的4课时形成了4个阶段,总课时量不变,但需要在此项目学习之前,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操作方法。

第一阶段,名称为走进跳绳比赛,主要在布置项目任务、梳理框架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三方面,学习时间为1课时。

第二阶段,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基于项目学习的总体需求,特别是先规划再制作的要求;二是基于学生具体情况,特别是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有所提高,故将原第1课时(认识表格)和第2课时(制作表格)归并成第二阶段,学习时间为1课时,相应的学习目标有所调整。

第三阶段,本阶段学习时间为1课时,重组成编辑和美化成绩表,相应的学习目标有所调整。

第四阶段,学习时间为1课时,但学习目标和内容与总体项目协调,相应的学习目标有所调整。

(三)形成了项目学习的系统框架问题

1.作用意义

第一,学生角度。为了开启思维之窗,具有更高更有序的思维能力,保证积极地开展学习,集中在重要主题上进行探究学习,通过框架问题的分析梳理过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思维方法。

第二,课程与教材的角度。“提出并分析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和进行决策”是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落实程度决定着课程执行程度。架构教师、学生及教材三方面联系的桥梁。

第三,教师角度。(1)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也需有思维向导,框架问题向导法,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创新性方法;(2)教师精心设计的框架问题,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支架,成为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支架;(3)从容应对不可预测的生成性问题。

2.项目系统框架问题

项目框架问题包含一系列的研究,包括根问题、枝问题、叶问题,具体结构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系统框架问题

3.项目学习系统框架问题说明

以上用思维导图规划的项目框架问题中的各部分具体说明如下:

(1)根问题。“谁是冠军?”这是本项目学习的核心问题或根本问题,包含了对“谁是冠军”产生分歧的原因分析,有宽泛的、开放式的特点,具有相对较高的思维程度,是最上位的。

(2)枝问题。“如何确定评分标准?”、“如何创建比赛成绩表”、“如何计算比赛成绩?如何评定冠军?”是本项目中的三方面的中位问题,产生“谁是冠军?”分歧原因涉及许多方面,通过师生讨论分析归纳成这三个主要方面的问题,具有相对中等思维程度,成为后续学习探究的内容。

(3)叶问题。分别属于每个枝问题的下位问题,涉及面相对较小,有具体的答案,思维程度较小。例如:用表格记录成绩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只需对比观察便能达成共识。

4.项目学习系统框架问题具体应用原则

出于规范性方面的考虑,在问题描述时进行了提炼,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在具体实施时还需遵循几条原则,才能真正起到有效的作用。

(1)系统性原则。这些框架问题是一个导航系统,每一局部问题的提出与实施,需要与系统框架建立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2)情境性原则。这些问题的提出,需要在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提出,合乎情理,过渡自然。

(3)逻辑性原则。问题提出时,需要符合特别是问题解决和知识技能方面的逻辑关系,突破重点难点。

(4)亲近性原则。就是将较概括性的抽象问题,转化成学生能接受的儿童化、口语化、兴趣化问题。

(5)灵活性原则。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具体课堂里,常有预想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灵活机动,在不违背以上原则的前提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生成更精彩。

(6)检测性原则。

(四)利用评价时间线制订项目学习的评价计划

评价时间线显示了在项目中按时间顺序出现的不同类型的正式和非正式评价。依据本项目的目标要求,选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工具,将评价贯穿在项目学习之前、之中、之后的全过程中,实现通过评价促进项目学习的目的。具体的评价计划如图2所示。

图2 项目学习评价计划

每个评价工具简要的说明如表3。

表3 评价工具简要的说明

说明:

K是指知道什么(What I know),W是指想知道什么(What I want to know),L是指经过学习又学到了什么(What I learned)。

(五)形成《谁是冠军》项目设计表(略)

参考Intel未来教育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特点,结合本项目实践,通过规划、操作,修改等几个循环,形成可操作的个性化的项目设计表,可为教师实践提供向导和参考。

五、研究后的思考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科教材为基础,以单元学习完善项目学习为抓手,具体通过“确定项目学习目标,设计和实施紧密围绕目标的框架问题,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计划和内容”等途径和方法,能有效促进教材使用、教师行为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目标达成。

现在,我们对基于教材单元的项目学习实践探索是初步的,是对其中的一个单元的强化实践探索,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且积累了一些研究经验,由于种种原因,如研究周期相对较短,研究成果还未能最大程度地显现。作为科研课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不断研究,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的发展。

总之,以项目带动学习的策略是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如何以项目带动学习?”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1]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

[2]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谢忠新.项目学习在信息科技学科中的应用.网络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网络学院出版,2009.

[4]黄纯国,殷常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项目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5).

猜你喜欢
框架课程标准教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教材精读
框架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