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日军 邢春燕 黄龙华
脑出血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危害了中老年人的生命和健康。我们以蛭芪活血汤为主,治疗脑出血36例,并设西药对照组做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75例病例全部为本院2007至2010年住院病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7±8)岁。对照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9±8)岁。2组性别比、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1]中风病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1996年全国第三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要点[2]。所选病例均符合脑出血诊断,发病时间不超过48 h,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排除病情危重意识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入院后并发消化道出血,以及凝血功能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2组均采用内科常规治疗,绝对卧床、吸氧、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抗应激性溃疡,预防并发症等,并针对原发病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蛭芪活血汤治疗,基础方:水蛭10 g,黄芪 10 g,桃仁 10 g,红花 10 g,赤芍药 10 g,川芎 10 g,山楂10 g,当归10 g,地龙10 g。随症加减:如风痰入络加半夏、南星、天麻等熄风化痰通络;风阳上扰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平肝潜阳熄风;阴虚风动加白芍药、玄参、枸杞等滋阴柔肝熄风;痰热腑实者加大黄、瓜蒌清热通腑,牛膝引气血下行;1剂/d,水煎服,分2次口服。15 d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判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NIHSS),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评分1次。
1.5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s
表1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6) 18±6 8±4*#对照组(n=39) 17±6 10±5*
脑出血属传统医学中风范畴,其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致病因素不外风、火、痰、气、瘀、虚六端。发病之初,风阳痰火炽盛,邪气鹄张,气血上菀。疾病后期,正气亏虚,气虚血行不畅,久病必瘀。总之瘀阻脑络为疾病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活血化瘀法贯穿中风治疗始终。方中黄芪、水蛭共为君药。黄芪大补肺脾之气,气能生血,行血,气行则血行。水蛭为虫类药品,具走窜之性,能搜风剔络、破血逐瘀、通经。用于症瘕痞块,血瘀经闭,功专通络。当归味甘而重,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为血中之要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气行则血行,疏通因血瘀而致的气机郁滞,再佐以桃仁、红花、地龙等活血化瘀通络之品,以助君药更好地发挥化瘀通络作用。有研究发现,水蛭能清除机体内自由基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从而改善脑缺再灌注损伤[3]。具有消炎,抗渗出,促进淋巴回流,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并有保护血管壁的作用。对脑出血引起的脑水肿具有预防和明显的治疗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等,有扩张血管、改善脑部循环、使脑血管流量增加、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4]。从而改善血肿周边缺血、缺氧状态,减轻脑水肿,防止继发脑梗死,促进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的良好恢复。临床观察表明,应用中药蛭芪活血汤在恢复脑出血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促进颅内血肿的吸收方面,均优于单用西药常规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1 周仲英主编.中医内科学.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04-305.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3 杨京华,陈甲玲,王佟,等.生水蛭胶囊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60例.中医杂志,2008,49:427-427.
4 熊军清.化瘀通络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23例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08,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