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华 贾幼珍 范泽辉 贾颖
当前各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均已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室内质量控制体系,对于监测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发现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许多血站流动采血车转氨酶初筛尚未纳入室内质控管理,初筛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未能得到很好的监控,造成了较大的血液浪费或献血者流失。笔者针对流动采血车转氨酶初筛的检测过程建立了相应的室内质控体系,报告如下。
1.1 调查对象 2008至2010年本地区自愿无偿献血者ALT初筛检测结果及采后血液复检结果。
1.2 仪器与试剂 初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试剂(北京利德曼),质控血清:中生北控;初筛仪器:北京倍肯F-6124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复检采用试剂:(日本和光,四川迈克)复检仪器:7600-010ID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方法与结果判断
1.3.1 质控品的选择
1.3.1.1 选择质控品所含待测物的浓度一般在临界值附近。
1.3.1.2 采用中生北控干粉的质控品,按要求融化后分装于0.5 ml离心管内,每次配置量至少使用3个月,在低于-20℃条件下保存备用。
1.3.1.3 在日常使用之前对质控品的外观、批号和效期进行检查,并对其性能进行确认,严格按质控品使用要求进行操作。
1.3.1.4 要求质控品与常规标本检测条件相同;质控品检测要求在开机后工作前进行。
1.3.2 质控图框架的建立
1.3.2.1 基础质控数据的获得:在正式实验之前,首先对将要使用的质控品由操作人员在常规条件下连续检测该质控品20次,获得20个质控数值。
1.3.2.2 质控数据的处理:首先设定“假设”常规检测的变异系数(cv)≤15%[1],再计算上述20个质控结果的平均值()及标准差(s)。采用Levey-Jennings(L-J)质控图框架,将±2s设置为警告限,±3s设置为控制限,即控制上限值为+3s,控制下限值为-3s。以Y轴为质控品的测定值,X轴为测定时间,绘制质控图,并以此对以后的20次实验的质控结果进行实时监控,发现超出±2s或±3s的结果为警告或失控。
1.3.2.3 质控图框架的建立:待20次试验的质控数据完全得出后,再以此后20个质控数值计算并绘制出常规的L-J质控图,结合Westgard多规则质控法[2]对以后的每次质控结果进行分析。
1.3.3 质控规则的选择及原因分析:针对流动采血车实验条件、人员等特殊情况,笔者根据采血车特点选择了以下规则:①12 s规则:12s规则作为警告规则,即当有一个质控品测定值超出±2s时为警告,用于提示可能存在随机误差,应引起注意,虽不作为失控的依据,但需关注质控图的趋势变化。②13 s规则:13 s规则作为在控与失控的判断规则,即如果出现一个质控品测定值超出±3s时为失控,用于提示可能存在随机误差;应查找原因予以解决。③22 s规则:22 s规则用于发现由于仪器、试剂、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的系统误差。即如果连续2个质控品测定值同时超出±2s即为失控,用于提示可能存在系统误差;亦应查找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
1.3.4 失控情况处理:如出现违背质控规则的情况,应分析失控的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1.3.5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1.3.5.1 各流动采血车每天早晨出车前从冰柜中取一支质控血清,于37℃融化后24 h内使用,在工作前先对质控血清按《转氨酶检测操作规程》及《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将检测结果记录并描点于质控图上。
1.3.5.2 对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按要求定期进行维护校准,使之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1.3.5.3 对初筛操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加以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08年未开展室内质控时,检测结果不稳定,初筛淘汰率及复检报废率均较高,本站自2009年初开展室内质控后,献血者转氨酶的初筛淘汰率及复检淘汰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开展室内质控后,结果均呈现稳定变化趋势。2008至2010年迁安市无偿献血者ALT初检淘汰率为16.0%,且呈显著下降趋势(χ2=55.1,P<0.01)。2009、2010年淘汰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82,P >0.05)。见表1。
表1 2008至2010年迁安市无偿献血者ALT初筛淘汰率情况例(%)
2008至2010年迁安市无偿献血者ALT复检淘汰率为0.42%,且呈显著下降趋势(χ2=28.0,P <0.01)。2009、2010年复检淘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P>0.05)。见表2。
表2 2008至2010迁安市无偿献血者ALT复检淘汰率情况例(%)
室内质量控制是由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采用一系列的统计学的方法,连续地评价本实验室测定工作的可靠程度,判断检验报告是否可发出的过程[3],室内质控数据的回顾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误差的来源,然后根据它们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纠正[4]。目前,大多数血液检测实验室均采用“即刻法”质控法和Levey-Jennings质控框架图,从21次起以后的检测数据转入Levey-Jennings质控图[5],笔者考虑到流动采血车上初筛检测人员非检验专业人员,采用“即刻法”质控法对数据的计算比较麻烦,不易操作,因此对建立质控图框架的前20个数据通过假设常规条件下的变异系数获得。经过本站初步实践应用后表明:该套质控方法克服了常规作图法的不便,且第一次试验数据即可得到有效监控。当操作人员发现某次质控结果失控时,要立即查找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如果短时间内找不到失控的原因,避免献血者等待时间过长,本站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当质控结果是超过+3s失控时,操作人员可以先进行样本的检测,对于临界值标本要进行多次检测取平均值决定是否允许其献血;但对于质控结果在-3s以外的值,操作人员在未找到失控原因及解决办法时,可以先采取判定标准(40 U/L)下浮一个标准差来掌握,待找到并消除失控原因后恢复正常。从表2中可以看出,本站自2009年初开始进行室内质控起,报废率较以前明显降低,且2009年与2010年报废率无明显差异,说明开展室内质控后,检测结果稳定,变异小,可以及时发现因检测设备或检测试剂异常等情况,予以纠正,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血液报废和献血者流失。
1 袁红,杨明清.血液免疫学检验的质量保证//杨成民,李家增,季阳主编.基础输血学.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82-710.
2 刘保廷,雷桂华.应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结合Westgard多规则进行临床化学室内质控.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4,6:43-44.
3 Levey S,Jennings ER.The use of control charts in the clinical.Am J Clin Pathol,1950,20:1059-1066.
4 刘海田,刘淼,李勇辉,等主编.血液制品采集检测技术标准及质量控制实务全书.第1版.北京: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3.196-197.
5 石海鹏.1种ELISA室内质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实践.中国输血杂志,2010,23:29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