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波 刘新生 李时光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 450003
近年来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病比例的70-80%,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积极控制脑血管病,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是神经科医生工作的重点。本文旨在观察丁苯酞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1.1入选标准(1)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 MRI证实,排除脑出血[1];(2)发病时间48h内;(3)完全性或进展性卒中;(4)年龄18~80岁,性别不限;(5)无严重心功能不全或肝肾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1.2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入选标准者;(2)出现意识障碍或头颅CT提示大面积脑梗死者;(3)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者;(4)血小板计数<100×10个/L,血糖<2.7mmol/L者;(5)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6)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7)已口服抗凝剂,且INR>1.5。
1.3一般资料自2010-03~2012-03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符合入选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l4例;年龄47~80岁,平均64.7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2~80岁,平均65.3岁。2组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治疗方法2组均常规给予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静滴及口服他汀类药物14d,同时对于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给予相应治疗。治疗组应用巴曲酶(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给药方案:首次剂量10BU,另2次各为5 BU,隔日1次,共3次。使用前用250mL生理盐水稀释,静滴1h以上,同时给予丁苯酞软胶囊0.2,3次/d。对照组常规给予巴曲酶静滴,用法用量同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应对患者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进行监测,并密切注意临床症状。用药期间血纤维蛋白原<1g/L者,或给药期间出现出血或可疑出血时,应终止给药。
1.5疗效判定标准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14d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合患者总的生活状态(病残程度)评定疗效: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减在18%以上;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内。
1.6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14天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比较 (s)
表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比较 (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7d 治疗后14d治疗组30 12.21±5.36 10.03±3.43 4.18±2.67对照组30 12.54±5.62 10.96±4.29 8.56±4.26
2.2 2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n)
2.3不良反应治疗组、对照组均未发生颅内出血事件,监测PT、APTT均在安全范围。治疗过程中416例出现鼻腔及口腔黏膜出血,停用巴曲酶后症状缓解。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管腔狭窄、闭塞或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研究发现,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液粘滞性常增高。降纤酶包括巴曲酶等在内被证实可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强纤溶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和促进血栓溶解作用。
2000年Sherman在JAMA杂志上发表了较有影响的STAT试验,该试验将500例发病3h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结果显示降纤酶组功能恢复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中国也对降纤酶开展了很多研究,特别是近年发表的多个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3个月Barthel指数≥90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
神经保护剂是通过限制急性期缺血或再灌注对细胞损伤的作用,达到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的目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动物实验证实,本品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很强的抗脑缺血作用,缩小大鼠脑缺血的梗死体积,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本品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细胞内花生四烯酸含量,提高血管内皮PGI2和NO的水平,抑制自由基生成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等作用达到治疗目的[4-6]。既往许多研究也证明其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7]。
本研究表明,巴曲酶联合丁苯酞的治疗组在治疗后的总显效率为83%,与对照组的7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7d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明巴曲酶联合丁苯酞临床疗效优于单用巴曲酶组,说明其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巴曲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利于阻止血栓进展,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供血,增强脑代谢,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恢复,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可以临床推广。
[1]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Sherman DG,Atkinson RP,Chippendale T,et al.Intravenous ancrod for the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STAT study:A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sl:Stroke treatment with ancrod trial[J].JAMA,2000,283:2 395-2 403.
[3]The Cooperative Group for Reassessment of Defibrase.Reassessment of defibrase in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 multicenter,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Chin Med Sci J,2005,20(3):151-158.
[4]Peng Y,Xu S,Chen G,Wang L,et al.1-3-n-Butylphthalide improves cognitive impairment induced by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in rats[J].J Pharmacol Exp Ther,2007,321:902-910.
[5]焦东亮,倪秀石,高艳,等 .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aspase-3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7,15:19-23.
[6]鄢学芬,詹瑾,黄叶宁,等 .丁苯酞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 498-1 500.
[7]刘春岭,白宏英,李昕,等 .丁苯酞对60例部分前循环闭塞型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6(12):10-11 . (收稿201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