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静,刘振聪,程 阳,田淑梅,姜 波,徐兆珍
(1.齐齐哈尔医学院附一院检验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41;2.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检验科 161005;3.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哈尔滨 15000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1]。ACS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长迅速,由此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2-3]。血清胱抑素 C(cystatin C,CysC))是一种小相对分子质量分泌性蛋白质,一直是评价肾功能损伤的一项敏感指标,但近年的研究提示,血清Cys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包括冠心病以及外周动脉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CysC作为ACS的危险因子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4]。现将109例ACS患者血清CysC水平的检测及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一院住院的ACS患者109例,按200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提出的诊断标准及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分为4组。AMI组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1±9.8)岁;UAP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3.6±9.2)岁;SAP组38例,其中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3±7.4)岁;对照组来自齐齐哈尔医学院附一院健康体检者40例,年龄40~78岁,平均(60.5±7.16)岁,其中男22例,女18例。所有对象均排除脑血管病、肝肾疾病、周围血管病、痛风、糖尿病以及无急、慢性感染,手术,创伤及恶性肿瘤病史者。4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mL,静置30min后,离心分离血清(3 000r/min,离心10min),立即检测,2h内完成。
1.2.2 CysC的测定 采用微粒子增强比浊法。使用抗CysC包被的颗粒与抗原反应,反应体系发生的浊度变化,在546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与CysC浓度成比例,其结果可进行定量测定。使用OLYMPUS 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盒为上海景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03071。试剂盒判断标准:参考范围小于1.02mg/L。严格进行质量控制。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组患者与对照组血清CysC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与对照组血清CysC检测结果比较
ACS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其危害甚大,绝大多数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合并血栓形成或持久痉挛,使心肌持久严重缺血,导致部分心肌坏死。近年来研究表明,血清CysC参与了心血管系统疾病诸多的病理、生理过程[5-6]。
CysC又称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是一种小相对分子质量的非糖基化碱性蛋白,为最主要的内源性组织蛋白酶抑制剂,在血管壁蛋白酶与抗蛋白酶活动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参与血管壁、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和降解的动态平衡。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及随之发生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ACS的最重要的机制。在ACS发生前,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早发现炎症所致斑块的存在,进行早期干预有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7-8]。
CysC影响粒细胞的吞噬与趋化功能,参与各种炎性反应,而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因素。血管壁损伤时,炎性细胞因子增加,刺激多种组织蛋白酶的过度表达,相应的组织蛋白酶抑制剂随之增加,以达到蛋白酶和其抑制剂的平衡[9]。因此,血清中CysC水平会升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ACS患者血清CysC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增高,与文献报道一致[10]。这表明CysC与ACS的发生明显相关,是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因子,而CysC的水平及异常率与ACS患者病情的加重呈正相关,是反映ACS病情的重要指标[10]。当然,CysC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其作用的确切机制。
综上所述,CysC与ACS的发生及发展相关,在预测ACS发生的危险性方面,是一个更好的标志物,故在ACS的防治中应尽早监测其水平的变化,可有效地反应ACS的发展进程及预后,从而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提供可靠的依据[11-12]。
[1] 尹扬光,史忠.急诊高危胸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识别及处理原则[J].重庆医学,2010,39(16):2222-2225.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3-22.
[3]朱永辉.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检测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9):995-997.
[4] 舒娴,傅春江.血清胱抑素C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2):197-198.
[5] 朱鸿,孙芹敏,范存琳,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胱抑素C的水平观察及其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2):1794-1795.
[6] 胡欣,徐岩.Cystatin C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9):7071-7072.
[7] Yetkin E,Acikgoz N,Sivri N,et al.Increased plasma levels of cystatin C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ectasia:canthere be a potential interaction between cystatin C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J].Coron Artery Dis,2007,18(3):211-214.
[8]Joachim H,Ix MD,Michael G,et al.Cystatin C with mortality,car diovascular events,and incident heart failure among person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irculation,2007,115(2):173-179.
[9] 陈湘桂,严华,黄军章,等.晨峰血压和胱抑素C对冠心病伴高血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预测[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11):840-843.
[10]陈湘桂,仇昌智,刘醒存.冠心病患者不同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25(8):609-611.
[11]郭利平.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5):433-434.
[12]罗威.临床中胱抑素C的检测与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6):1772-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