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力波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
发挥标准与产品认证的作用 提升中小学体育器材的质量与安全
侯力波
编者按:
2012年4月18日,“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装备工作部”成立大会在北京首都体育学院召开,教育部副总督学杨贵仁和中国高教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理事长宋尽贤共同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装备工作部”揭牌。 工作部由中国高教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批准成立,主要从事全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装备的建设、配备、管理及使用等方面的研究、交流以及咨询培训工作,旨在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装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为学校体育教学、科研和训练工作服务,为学生装备高质量的体育器材,吸引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提高身体素质。
为了促进这项工作的积极开展,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本刊借此机会开辟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栏目,本期刊登了侯力波、吴键同志在工作部成立大会上的学术报告,以飨读者,同时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侯力波主任
经过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体育器材从质量上来讲并不乐观,潜在的危险非常多。出现了多起因为器材质量不过关导致学生伤残甚至死亡的情况。而且现在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以“老三样”为主,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起不到锻炼的作用。
动态的采购目录可以激励企业创新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政府采购实行目录制,只有进入目录的器材,才能被学校采购。这是非常科学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器材的质量。但是,如果能像国外教育发达国家那样,将这个目录做成动态的将会更加科学合理。动态的目录可以激励企业研发与生产新颖的产品—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可能进入新的目录。这些新产品应该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虽然一说到风险,很多校长马上回避,“我们绝不能采购这些有风险的器材”。实际上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没有风险也达不到锻炼孩子体质和培养他们优秀品质的目的。只有打破老三样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学校配备更多含有创新点的器材,才能吸引学生主动使用设备参加体育锻炼。
制订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标准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标准是由生产企业来协商制订的:生产某一类产品的企业共同协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应该围绕使用者来制订。使用者通过协商,提出标准的基本要求,然后交给企业进行技术环节的攻关和工艺创新。如果仍将标准交给企业来制订,出于成本控制、工艺效率等方面的考虑,他们将忽略产品质量与安全性能等指标。新成立的体育工作部将来应提出一些标准化方面的要求,交给企业进行科研攻关,达到我们需要的标准。
教育部在制订标准时应有一个根本的出发点: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因此,在2005年制订标准时,我们考虑到应该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使用不同结构和尺寸的体育器材,例如缩短羽毛球拍和网球拍的长度,使它们更适合未成年学生使用。在制订这个标准时,我们遭到了质疑:使用非国际标准的器材培养学生,不利于对竞技人才的选拔。其实只有配备适合孩子使用的器材,才有更多的孩子参与到羽毛球、网球运动中,选才基数才会更大,对将来竞技体育发展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标准是一种动态管理,因而它永远是一个不足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标准需要随时更新。从2010年开始,我们对体育类器材,特别是全民健身器材进行了标准更新,此次更新参考了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的标准,这样制订出来的标准要求较高,将危劣产品挡在了市场之外。根据每3~5年更新一次标准的要求,教育部制定的学生体育器材标准应当更新了。
标准化与质量的关系
标准与质量紧密相连。我们在制订标准时,考虑到了产品的质量与用户使用时的安全性。因而,在生产时应严格执行这些标准,这样用户的权益才会得到保障。但目前中小学生体育器材质量却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如有些篮球架倒了砸死学生。因此,我们要求器材生产商要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器材。
在我国,标准一般分为两种: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性手段加以实施的标准。强制性标准一经颁布,必须贯彻执行。推荐性标准又称为非强制性标准或自愿性标准,是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标准。推荐性标准供大家选用,企业可以依据国家推荐性标准制定企业标准,但是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或安全问题,将采用推荐性的国家标准来仲裁,这也是标准的职能所在。
通过认证提高产品质量
认证是由认证机构以标准为依据,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测评、监督和鉴定,做出客观的评价。根据标准的不同,认证分为多种,如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等。其中产品认证又分为很多种,其中大家常见的3C认证属于国家强制性认证,不认证不允许生产、不允许上市,也不允许销售。
认证的目的是让消费者了解产品是通过了某种认证的,是符合标准的,从而有助于企业产品的市场流通,帮助他们提升国际竞争力。
诚信是认证与标准化工作的基础
认证机构向社会传递诚信—认证与标准化工作,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如果社会不注重诚信,认证的工作将很难开展。如果双方讲求诚信,每年对获得认证的企业监督一次就足够了,否则将要求认证机构加大监督的力度。目前我们采用新的认证监督模式,既有一年一次的检查,也有长期检查,还包括突然袭击式的飞行检查。采用这样的监督检查机制后,会对不讲求诚信的企业造成一种威慑,起到提高认证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目的。
认证强调的是有效性,双方诚信,坚守认证时的诺言,这是一种有效的认证;双方不守信,认证是无效的。这里面不仅有被认证方的问题,也有认证机构本身的问题。如果认证机构不讲诚信,只要给钱就给认证,不注重认证的程序,同样是无效的认证。
另外,在政府采购中还存在一些不讲诚信的问题,即无视认证,购买关系好的企业产品,这等于拿自己的前途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小利益:采购的器材不是自己使用,而是代替他人购买,一旦出现问题将追究采购人的责任。
要凭良心做事
仅靠认证机构的监督和检查,不能真正保证产品的质量。因为有些企业是非常不责的,我们去检查时,他们会收敛一些,但检查的人员离开后,他们依然我行我素。
做事应该把良心摆正,我们是在给自己的孩子做产品和场地。抛开社会责任,仅说“良心”二字,我们也应当保证产品质量。说句良心话,社会和市场对我们不薄,合法经营都能赚到钱,作为企业,我们应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工厂里的标语“质量是生命”可以换成“我们在给自己的孩子做产品”,以此告诫每一位员工用自己的良心和爱心做产品,使产品的质量有彻底的改观。
近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很多质量事故,从三鹿奶粉到皮革胶囊,这些问题经过反思,无非是标准问题、监管问题,也有一部分行政不作为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发挥标准与产品认证的作用,提升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
侯力波,主任。
国家体育总局器材装备中心体育用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