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欣信
2012年4月,某艺术品拍卖公司高调推出一批过云楼的古籍藏书,作为今年春拍的重头戏。对关注艺术品市场的许多人来说,这则消息颇为引人注意。理由不是拍卖方所宣扬的古籍本身的重要性、珍贵性,因为打算投标此拍品者不一定关心古籍的内容。吸引人的是它的故事:这批古籍藏书曾经在2005年以2310万元的高价创造了中国古籍拍卖神话;时隔7年再上拍场,情境大不相同:据称,拍卖方在新闻发布会上直接发布了它的起拍价:1.8亿人民币,并宣称竞拍者需提前缴纳5000万人民币作保证金,这也开创了艺术品拍卖场上的先例。高价保证金与起拍价,显示出的不仅仅是市场操作者的信心与霸气,也为我们认识近年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以及展望2012年的拍卖行业,提供了一些依据。
业界普遍以1993年作为中国艺术品拍卖业的开端。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艺术品市场跟随经济运行的曲线而起伏,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步的,但也有各自的明晰路线。比如:2000年以前的温温吞吞;2001年以来突飞猛进地大发展。从过云楼这批藏书的再现拍场可以看出:从2310万的成交价,到1.8亿的起拍价,7年时间成7倍的涨幅背后,正是7年来艺术市场蓬勃突进的写照。当前,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任何具体的数值预测都具有巫术般的意味。不过,艺术市场有一个潮流运动的过程,是一部积累的历史:它不仅包括了自身的运行规律、游戏法则、参与人群的长期经验,还包括由它所引起的全部效应的积累。艺术品市场成为一个具有潜在能力的各种资源的集合体。艺术品市场以每一场交易的结果为准则和先例,将物品价格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地确定下来,经过一定的时期围绕一条中线有幅度地上下运行,逐渐被维持和巩固。这其中当然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重要的是,近几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增长和改变的,不仅仅是艺术品的价格。更多的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人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普通公众,而不是圈子化的专业人士,他们把收藏、购买艺术品看作是显示地位与追逐潮流的象征,艺术品市场的概念也就随之发生了改变。在10多年前,去拍卖会上购买一件艺术作品,无论是作为投资还是消费,对于绝大多数民众来说,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很明显,这种认识在今天已经过时。购买艺术品的群体正在最近数年的时间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品作为投资手段越来越成为共识,通过购买艺术品来保证或增加财产价值以及作为高档的礼物,是更多普通公众正在形成的新观念。艺术产业被看作是都市艺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被视为高端文化和时尚潮流的象征。专家据此判断,2012年的艺术品市场毫不悲观。即使有某些专家认为2012年是一个拐点,也可能只是增长“加速度”的减缓而已。至少在现在,我们看不到更加直接有力的证据能说明艺术品市场总体向好的势头将有所改变。
因为艺术品市场是具有自身内在规律与固定规则的社会“游戏”,是一个可以引导并营造的“人气场”,所以人为策划的潮流有时候能够引领和影响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历史表明,在市场高速发展之后,会有数个调整期。在这样的时期,市场将更注重其商品质量以求资本良性循环。在艺术品市场领域,这种质量就必须由良好的信誉和辉煌的从业经历来保证。注重“品牌效应”加上“名家”、“经典”作品的较大规模地推行将是一种有效策略。无论是对于拍卖公司还是拍品,信誉都是一种无形资本,适时将这种无形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可以维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稳定繁荣。因为这一转化的实现,是通过长期的“品牌”投资得来的。无形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能实现顺利转换,也是艺术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而这种转换越是成熟,越证明市场的稳定。就像有评论者所认为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只是表面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仍有着巨大潜力。只要你的艺术品来源可靠、质量精、有特色,价格和价值相符,总能在市场上得到买家的认同。”据此可以认知在此前几年蓬勃发展的基础上,2012年的艺术品市场的调整性手段可能是将此前已经创造高价的那些经典拍品进行二次、三次上拍的形式进行。
某个特定物品的高价,虽然不能作为评判艺术品市场的主要依据,但“天价”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象征”的作用。当艺术品拍卖运行到一定的价格高位,对于普通人来说,其价格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串数字;但是,一夜暴富或者天上掉馅饼的故事虽然荒诞,却正是许多人的梦想。数字容易引起人们的狂热追逐,人们总是期待这样的故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新数字的产生,还可以使艺术品市场的参与者手中藏品的经济价值得到新的保障,这在无形之中又使拍卖市场的行情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样的偶然事例很容易被心理追捧和仿效,这种象征在艺术品市场中是一种极端重要的资本。它不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现金资本,而是在发展中确立在人们心中的某种信念。这极为重要地构成了在市场中的发言权,在实际交易中非常有效。而正是这种象征性,对于刺激艺术市场向更高端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艺术市场这个并不是生产体制的巨大网络以螺旋姿态向上发展、实现资本再生产的可能所在,其结果构成了艺术品市场作为投资场的基础。
有趣的是,在这样“长线”上升的大背景下,面对已经到来的201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业内相当一部分人士根据2011年春拍上扬而秋拍略有下挫的势头,看淡2012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一个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理由是,只要这个市场还有较大的利润,就会有新的概念推升这个市场继续走高。随着近些年艺术品市场发展而来的是,艺术品的卖方市场(经营者)无论是拍卖会还是画廊展示活动,已使人们正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艺术品收藏群体与交易特征,正发生上述所说的质的变化,即艺术品投资已经成为普遍被人们认可的文化潮流。这样的潮流所激发的力量将是巨大的和势不可挡的。
所以,经营者已将大量的精力与经济力量越来越多地被放在策划、包装与宣传上,这也将是未来艺术品市场的新看点。在当代社会,公众往往下意识地接受媒体所呈现的社会现实。艺术品市场的许多情况下,价格的产生和影响的扩大,取决于谁能够高声推销,并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媒体的力量制造舆论。制造热点,吸引眼球,是艺术品投资者、经营者惯用的手段。也正是在这种认识下,江苏凤凰集团依托于老牌艺术媒体《画刊》(原《江苏画刊》)、浙江日报传媒控股集团依托于《美术报》,先后成立了艺术品拍卖机构。通过种种手段,精心包装的艺术品被“神圣化”:精美的图册,华丽的展示场所,意味着艺术品的高昂价格。利用这一切手段来影响舆论与潮流,是艺术品高端交易的不变法则。
所以,在文化强国的政治因素和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社会背景下,2012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没有悬念:第一,经典拍品质量可靠,高价将成为常态,稳中渐趋顶峰,经营者有意识的前期策划将越来越频繁和重要;第二,当代艺术家作品的市场仍处在有待夯实、消化期;第三,画廊、民营美术馆、文化艺术策划公司等基层艺术机构为代表的艺术品“民间”交易市场,在今年的第一个季度末已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力量;尤其是针对当代艺术家作品的包装与推广,其整体能量还远远没有尽情释放。无论如何,与数量有限且又受造赝困扰的的古代、近代艺术品相比,当代艺术家的数量是巨大的。虽然与拍卖市场相比,这一层次市场仍处于培育期,短期内虽然不会有太大的起色,仍处于合作模式探索的初级阶段;但基于拍卖市场总体上一路向上的周边的刺激作用,总体趋好。并且可以预见到将有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名家被进一步地包装或推出,而操作的手段发展到高端阶段,就是借助公开拍卖的信誉,来巩固其抬升的价格,以形成定论,树立价格公信力。比起参加拍卖会举牌“掐尖”去收获高端拍品但为数不多的大买家,“人”多而且“力量”大是“民间”交易市场这一层次的优势,也是必须被重新认识和充分估量的市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