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成生,黄景崇,彭金良,单雪华,向鹏华,刘本坤,李迪秦
(1.湖南省衡阳市烟草公司,湖南 衡阳 421001;2.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广东 广州 510610;3.湖南省衡阳市烟草公司衡南县分公司,湖南 衡南 421001;4.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烤烟品种与其他农作物品种一样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定遗传性。在一定的生态和栽培条件下,烤烟品种主要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其产量、品质符合生产的需要[1],是提高烟叶质量和产量的内因[2]。不同的烤烟品种有各自适应的地区范围和耕作栽培条件,只有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具体情况,选用最合适的品种,才能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和烟叶品种自身的优良遗传特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大量先进实用的新技术和新品种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我国烟叶生产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质量也显著改善[3]。但是目前我国烟叶生产中适应性好、产量适宜、烟叶烘烤性好、质量高的品种数量仍十分有限[3-4],品种适应性差、烟叶质量不达标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烟叶生产的发展,如香气量不足、香气质差、内在化学成分不协调、工业可用性低、田间产量不高、病虫害严重等[5-9]。因此,加快烤烟新品种的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探讨不同生态环境下品种的适应性、产质量和抗病性等,筛选出产质量兼优、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的新品种,对我国烟叶生产与加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对在理想施肥模式下,不同烟叶新品种在湘南的生态区主要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湖南省烤烟新品种的选育、示范及生产推广等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于2011年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宝盖基地单元进行。供试土壤为第四纪红土母质发育的潴育型水稻土亚类红黄泥土属红黄泥土种。试验田土壤全氮1.70 g/kg、全磷0.76 g/kg、全钾9.85 g/kg、有机质36.43 g/kg、速效氮165.90 mg/kg、有效磷13.27 mg/kg、有效钾105.33 mg/kg,pH 值4.52。试验田面积2 000.9 m2,光照充足,排灌方便,前作为晚稻,肥力较均匀。
参试品种:HYQD、K326、云烟87、湘烟3 号。
试验小区面积为8.4 m×5 m,共42 m2。栽烟行株距为120 cm×50 cm,每小区栽7 行,每行栽10株,共计70 株,四周保护行在2 m 以上。4 个烟叶品种随机排列,3 次重复。
移栽后,记载各品种大田生育时期,以及每个小区跟踪记载定点的10 株,分别观测记录其真叶数、有效叶、植物学性状;对上、中、下3 个不同部位的最大叶测定叶面积;终采期测定株高、茎粗、节距,以及蒴果大小和千粒重;烟叶成熟采收烘烤后,分小区进行分级测产,并根据烟叶等级质量和当年的收购价格计算烟叶的产值。所有品种均采用漂浮育苗,田间管理措施同大田生产。烟叶烘烤时,分小区编杆,并做好标记,三段式烘烤,分小区分级测产。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T1:HYQD、T2:K326、T3:云烟87、T4:湘烟3 号。不同处理施肥不同,T1的施氮总量为165 kg/hm2,N∶P2O5∶K2O 为1∶1∶3,其中施烟草专用基肥1 050 kg/hm2、烟草专用追肥375 kg/hm2、硝酸钾330 kg/hm2、硫酸钾292.5 kg/hm2、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375 kg/hm2;T2的施氮总量为135 kg/hm2,N∶P2O5∶K2O 为1∶1∶3,其中施烟草专用基肥1 050 kg/hm2、烟草专用追肥225 kg/hm2、硝酸钾225 kg/hm2、硫酸钾255 kg/hm2、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375 kg/hm2;T3 和T4 的施氮总量为150 kg/hm2,N∶P2O5∶K2O 为1∶1∶3,其中施烟草专用基肥1 050 kg/hm2、烟草专用追肥300 kg/hm2、硝酸钾和硫酸钾均为300 kg/hm2、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375 kg/hm2。
T1、T2、T3、T4 各处理于2010年12月23日播种,出苗期均为2011年1月7日。各处理于3月21日移栽,T1、T2、T3、T4 现蕾期分别为6月2日、5月17日、5月16日、5月18日。下部叶采收期均为6月4日,中部叶采收期均为7月10日,上部叶采收期均为7月22日。除现蕾期有差异外,其余生育时期基本一致,全生育期均为211 d。
如表1 所示,现蕾后的株高和有效叶片数,T1显著高于其他3 个处理,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最大叶片的长与宽,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打顶后15 d,除了T4 的上部叶片宽显著高于其他3 个处理外,中部叶、上部叶的长与宽,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表1 各处理主要农艺性状 (cm)
如表2 所示,整个小区品比试验的主要化学成分指标表现如下:(1)B2F 的总糖含量最高为T2(24.0%),最低为T1(14.5%),总糖含量T2>T3>T4>T1;X2F 的总糖含量最高为T4(26.1%),最低为T2(20.5%),总糖含量T4>T1>T3>T2;C3F 的总糖含量最高为T2、T3(25.4%),最低为T1(24.1%),总糖含量T2=T3>T4>T1。
(2)B2F 的还原糖含量最高为T2(22.7%),最低为T1(14.4%),还原糖含量T2>T3>T4>T1;X2F的还原糖含量最高为T4(25.1%),最低为T3(19.4%),还原糖含量T4>T1>T2>T3;C3F 的还原糖含量最高为T2(25.4%),最低为T1(21.8%),还原糖含量T2>T4>T3>T1。
表2 各处理主要化学成分指标 (%)
(3)B2F 的氯离子含量最高为T2(0.59%),最低为T3(0.14%),氯离子含量T2>T1>T4>T3;X2F的氯离子含量最高为T2(0.31%),最低为T1、T4(0.13%),氯离子含量T2>T3>T1=T4;C3F 的氯离子含量最高为T2(0.71%),最低为T3(0.11%),氯离子含量T2>T1>T4>T3。
(4)B2F 的尼古丁含量最高为T1(4.50%),最低为T2(2.77%),尼古丁含量T1>T3>T4>T2;X2F的尼古丁含量最高为T4(2.59%),最低为T1(1.27%),尼古丁含量T4>T3>T2>T1;C3F 的尼古丁含量最高为T4(3.06%),最低为T1(2.07%),尼古丁含量T4>T3>T2>T1。
(5)B2F 的淀粉含量最高为T2(4.92%),最低为T3(1.77%),淀粉含量T2>T1>T4>T3;X2F 的淀粉含量最高为T1(1.52%),最低为T4(1.08%),淀粉含量T1>T3>T2>T4;C3F 的淀粉含量最高为T2(3.09%),最低为T1(2.23%),淀粉含量T2>T4>T3>T1。
(6)B2F 的钾含量最高为T4(3.90%),最低为T2(3.30%),钾含量T4>T1>T3>T2;X2F 的钾含量最高为T2、T3(5.90%),最低为T4 达到1.80% ,钾含量T2=T3>T1>T4;C3F 的钾含量最高为T3(4.80%),最低为T1(3.20%),钾含量T3>T2>T4>T1。
(7)B2F 的总氮含量最高为T1(4.85%),最低为T2、T3(3.24%),氮含量T1>T4>T2=T3;X2F 的氮含量最高为T4(2.49%),最低为T1(1.44%),氮含量T4>T3>T2>T1;C3F 的氮含量最高为T3(3.05%),最低为T2(2.12%),氮含量T3>T1>T4>T2。
T1、T2、T3、T4 各处理的感官质量及评吸质量得分分别为2、6、4、4,排名分别为4、1、2、3。感官质量及评吸质量以T2 最佳,排名第1,T1 最差,排名最后。
2.5.1 烟叶等级质量 烟叶成熟后,按不同处理分小区进行烘烤,烘烤后按国标进行分级,测定其不同等级烟叶的重量,然后计算出其比例。如表3 所示,中等烟比例T4 显著高于其他3 个处理,而其余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中上等烟比例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上等烟比例T1 显著高于T4,其余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表3 各处理中、中上、上等烟比例和均价 (%)
2.5.2 产量与产值 烟叶成熟后,按不同处理分小区进行烘烤,烘烤后按国标进行分级,测定其产量和产值。如表4 所示,各处理产量之间有显著差异,且T1 显著高于其他3 个处理;各处理产值除T3 与T4 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处理之间产值存在显著差异,T1 产值显著高于其他3 个处理。
表4 各处理平均产量与产值
笔者通过在衡南县宝盖基地单元对HYQD、K326、云烟87、湘烟3 号进行区域试验,研究了在理想施肥模式下,湘南不同烤烟品种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特性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从农艺性状、主要化学成分指标和经济性状等综合因子看,4 个处理表现均较好,植株、茎围和节距较为适中,烟叶的产值较高, 中上等烟比例除K326 相对较低外,其余处理均达到87.3%以上。从外观品质与评吸质量排名来看,K326 最好、得分最高,HYQD 排名和得分最低。
试验结果表明,尽管HYQD 的产量和平均产值最大,但由于其感官质量及评吸质量最差,因此,生产上推广利用价值最低。从各个指标分析结果综合考虑,其余处理均合符工业企业对烟叶原料的需求。此外,K326 的烘烤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烟农对该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可能是导致K326 中上等烟叶比例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今后应在K326 的烘烤技术上加大推广宣传。
[1]杨铁钊.烟草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彭士逞,刘联仁,张文友.实用烤烟栽培与烘烤技术[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7.
[3]周金仙.不同生态区烟草品种产量、品质变化研究初报[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18(1):97-102.
[4]佟道儒.烟草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5]张新要,易建华,蒲文宣,等.烤烟新品种(系)试验初报[J].中国烟草科学,2006,(4):26-31.
[6]王素琴,李扬立,刘凤兰,等.引进烤烟品种在河南试种表现[J].烟草科技,2000,(1):39-43.
[7]薛庆梅,王彦玲,许广恺,等.影响烤烟良种培育与推广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烟草科学,2001,(2):28-29.
[8]潘家华,周尚勇,李 鸣,等.美国烤烟生产和品种的选育推广[J].中国烟草学报,2006,12(5):59-65.
[9]潘家华,周尚勇,李 鸣,等.加拿大烤烟生产和品种的选育推广[J].中国烟草科学,2006,12(6):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