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咏红,王建辉,李高阳,成媛媛,刘冬敏,谭 欢
(1.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2.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我国水产资源丰富,产量居世界首位。2010年我国水产品总量达5 603.21 万t,其中淡水产品产量2 695.16 万t,占总产量的48.10%[1]。但淡水渔业的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大宗淡水鱼如草、鲢、鲤鱼等已出现滞销,加工率不足10%,每年因贮藏、销售条件等限制造成的腐败损失率高达30%[2]。鱼肉水分含量高、体内组织酶活性强,易腐败变质,腥味大。鱼腥味可能起因于:(1)由于新鲜的鱼不适当的处理和储藏,微生物、酶的作用或自动氧化造成新鲜物质的腐败[3-4];(2)鱼对来自外部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吸收;(3)来自鱼的饮食或环境中的物质在生物体内蓄积[4]。目前,鱼制品脱腥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法(包埋法、吸附法、盐溶法、掩盖法、有机溶剂萃取法和微胶囊法)、化学法(酸碱法、抗氧化剂法、酶法和类蛋白法)和微生物法三大类。本试验主要采用日常调味品对鱼酱进行脱腥调味工艺条件探索研究,优化综合脱腥工艺条件,以期为鱼酱制品脱腥调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鱼酱(由试验所确定最佳条件制得),盐(市售含碘盐),料酒(市售邵阳大曲),食醋(市售长沙白醋),紫苏液(干紫苏与水按1∶40 的比例熬成),姜液(市售老姜榨汁而得),辣椒(市售辣椒),香叶(市售香叶),八角(市售八角),味精(香港加加集团有限公司),花椒粉(泉州市安记食品有限公司)。
立式压力蒸汽灭菌锅(01J2003)(上海东亚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组织捣碎机(FK-A)(江苏金坛市国城实验仪器厂),电子天平(沈阳龙腾电子称量仪器有限公司),台秤(湖南益阳市衡器厂),榨汁机、电热炉、砧板、刀、天平、烧杯、玻棒、量筒、移液管、胶头滴管。
原料清洗切块→干盐腌制→漂洗→食醋、姜汁湿腌→蒸煮→取出样品倒出汤汁→一定比例的紫苏液、香叶八角水、辣椒油→打浆→调味→瓶装→杀菌→封存。
以风味为鱼酱脱腥调味的主要考察指标,选用日常调味料如姜汁、紫苏、食醋、辣椒、香叶、八角、味精、花椒粉为主要因素,分别研究它们对鱼酱腥味和调味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以风味和脂肪氧化参数过氧化值(POV)、羰基价(COV)、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及感官评定为综合考察指标,对鱼酱脱腥调味工艺进行验证。
POV 的测定参照张兴梅等[5]方法进行。COV 的测定参照刘晓莉[6]方法进行。TBARS 值的测定参照Eymard 等[7]的方法进行,测定在538 nm 处吸光值,根据标准曲线,得样品TBARS 值。感官质量评价,评定小组由经过严格训练的10 名评价员组成,将鱼酱放于试验台,在光线充足无气味环境中,对鱼酱腥味浓烈程度进行评定[8]。每个项目的满分为10分,9~10 分(鱼特有的新鲜气味)为最好;6~8 分(无明显气味)为较好;3~5 分(轻微腥味)为较差;0~2分(腥味较重)为最差;6 分以上为鲜度良好。最后,以鱼酱的感官评分平均值为感官综合评定结果。
姜汁在蒸煮前加入会在高温蒸煮的作用下对鱼起到去腥赋香的作用,蒸煮后添加去腥效果次之,但姜味较重。同时,姜汁的添加量也会对鱼酱的风味产生影响,由表1 可知,姜汁的添加量为1%时的呈味效果最好。
表1 调味料的添加顺序、添加量对鱼酱风味的影响
由表1 可知,乙基麦芽酚在蒸煮前添加,可能因蒸煮高温影响其性能发挥,导致去腥效果不明显,而在蒸煮后添加,其去腥效果较为明显。乙基麦芽酚的添加量有一定的限制,肉制品的添加范围是0.03%~0.06%。样品蒸煮后,分别添加0.03%、0.04%、0.05%、0.06%的乙基麦芽酚,结果表明乙基麦芽酚的添加量为0.05%去腥效果最好。
样品经蒸煮后,倒出汤汁,可降低产品的腥苦味以及残留食醋所带入的酸味。倒出汤汁的样品,在捣碎机环节中,必须加入一定量的液体。每份样品的质量为250 g。液体添加量试验发现,最佳液体添加量为70 mL,当液体添加量低于70 mL 时捣碎机无法正常运转;若液体添加量大于70 mL,则所得酱体稠粘度不够,需进一步浓缩。
从去腥调味的角度来讲,选择紫苏液,香料水,料酒作为添加液体。香料水以香叶、八角、桂皮、花椒、水按重量比为1∶4∶4∶4∶100 制备,用温火煮沸,待香叶、八角、桂皮、花椒完全沉入杯低,香气很浓时熄火即得。
分别在10%的料酒和10%的香料水的基础上,筛选紫苏水的最佳添加浓度(表1),感官评定发现,紫苏的去腥效果较好,不过当添加量过多时,会带入强烈的紫苏味,气味上不可接受,紫苏水添加量最佳为14%。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料酒和香料水的最佳添加量(表1)。试验发现,料酒的去腥效果优于香料水,香料的增香效果很好,料酒与香料水共同使用时存在削减香气的作用。当香料水与料酒的配比为1∶2 时,样品风味最佳,最终确定添加液体的成分比例为14%的紫苏水、4%的香料水、8%的料酒。
盐对风味的影响比较大,盐的加入量少,鱼酱的味感很浑浊,口感不好,盐的加入量为1.0%时,咸度适中。因为后期调味时添加辣椒酱会出现油水分离的现象,相互融合的效果不理想,所以辣椒酱在打浆前添加,在打浆时辣椒酱可与鱼酱较好的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改善酱体颜色,最佳添加量为3.0%。
胡椒粉主要起到增香的作用,与鱼的鲜味相互作用产生比较好的风味感。味精的提鲜作用比较显著,使鱼酱有较好的鱼鲜感。辣椒酱主要起到赋予鱼酱鲜辣口感以及调色的作用。酱油的风味感不是特别显著,增色效果比较好。在前期单因素试验发现,胡椒粉、味精、酱油添加量范围分别以0.2%~0.4%,0.3%~0.6%,2.5%~5.0%为宜。如表2 进行3因素2 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辅助调味料的添加量分别为:食盐1.0%,辣椒酱3%,胡椒粉0.4%,味精0.6%,酱油2.5%。
表2 辅助调味料配比试验结果
在光和水的作用下,肉类脂肪氧化分解,产生很多过氧化物。过氧化物是脂肪氧化第一阶段的产物,是衡量脂肪酸氧化的一级氧化产物。但是过氧化物极不稳定,容易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如醛、酮、酸和羟基酸等[9],这些二次产物中的羰基化合物(醛、酮类化合物)积聚量就是羰基价;脂肪氧化过程中产生的氢过氧化物分解成低分子的醛、酮和脂肪酸等一系列有令人不愉快气味的物质,在这些分解产物中有丙二醛(MDA),它能与α-硫代巴比妥酸(TBA)试剂反应形成红色的复合物[10]。因此通过测定过氧化值(POV)、羰基价(COV)、TBARS 值能够反映脂肪氧化不同阶段的反应程度。食品的品质变化,用感官指标来进行评价,简单易行,直观性强,是反应食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11]。通过感官评价从整体上对鱼酱脱腥调味效果进行评价,形成鱼酱脂肪氧化的直观感受。
依照最佳工艺对鱼酱进行综合处理,由表3 可知,经过处理后,鱼酱的感官评分显著升高(P<0.05),鱼酱理化性质如POV、COV、TBARS 值均显著降低(P<0.05)。风味的提升与脂肪过氧化的程度存在明显负相关。鱼酱脱腥可能主要缘于调味料对鱼腥味的物理掩盖作用,加之,紫苏和姜汁等成分的潜在抗氧化性能,对鱼腥味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
表3 鱼酱成品的理化性能及风味评价
鱼酱脱腥调味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鱼酱样品先行添加姜汁1%,经蒸煮后,加入乙基麦芽酚0.05%赋香,而后按每250 g 鱼酱添加含有紫苏水14%,香料水4%、料酒8%,食盐1.0%,辣椒酱3%,胡椒粉0.4%,味精0.6%,酱油2.5%的混合调味料综合处理,鱼酱成品感官评分较高,脂质氧化速度显著减慢,脱腥效果十分显著。
[1]农业部渔业局.2011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J].渔业致富指南,2012,8:4-6.
[2]张万萍.水产品加工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3]丁耐克.食品风味化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248-249.
[4]Santos G V, Da Cunha Veloso M C, De Paula Pereira P A, et a1.Fish off-flavor analysis by headspace and off-1ine purge-andtrap followed by HRGC-MS[J].American Laboratory, 2001, 33(24): 28-30.
[5]张兴梅,聂爱华,周 斌.国标中过氧化值新旧测定方法的比较探讨[J].食品储藏,2008,2:54-55.
[6]刘晓莉.食用油脂中羰基价国际测定方法的探讨[J].职业与健康,2005,5:12.
[7]Eymard S, Baron C P, Jacobsen C.Oxidation of lipid and protein in horse mackerel (Trachurus trachurus)mince and washed minces during processing and storage[J].Food Chemistry, 2009,114: 57-65.
[8]朱麒靖.蓝圆鲹鱼片贮藏期间脂肪氧化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0.
[9]龚 婷,熊善柏,陈加平,等.冰温气调保鲜草鱼片加工过程中的减菌化处理[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8(1):111-115.
[10]龚 婷.生鲜草鱼片冰温气调保鲜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11]赵梅荣.提高淡水鱼鱼糜的品质及产品的开发研究[D].武汉:武汉工业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