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

2012-09-25 07:43
关键词:资本维度问卷

宋 方 煜

(吉林大学 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12)

企业社会资本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1]。许多企业都在努力地构建社会资本网络,以期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虽然许多学者相信知识转移在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间起到了中介作用,但极少有研究进行实证结果分析。我国转型经济正式制度缺乏的特点也导致了非正式制度(社会资本等)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资本”为企业构建网络并利用网络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资源的角度来看,企业也通过知识转移得到知识和经验,丰富了企业创新所需的稀缺资源,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于是,企业社会资本、知识转移是否对创新绩效有影响?它们的影响机制是什么?这些都是我国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本文将主要研究知识转移如何在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并在理论研究的同时为企业实践提供参考。

一、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研究思路或分析工具始于社会学研究,后经诸多社会科学家共同努力,现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范式,并极大地扩展和推动了当前社会科学研究。Nahapiet & Ghoshal (1998)[2]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三个维度,这个划分也成为后续社会资本量化研究的主流分类依据。知识转移是当下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Szulanski(l996)就将知识转移定义为“知识源”同“接收方”在组织内部或组织间的知识交换过程[3]。综合上述理论,本文将企业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并分别论述它们与知识转移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1. 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转移

(1) 企业社会资本结构维度与知识转移

社会资本结构维度是指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体间的联系的方式和结构特征,其测量主要采用网络分析方法,主要研究对象则是网络的联结、网络如何配置以及一些特别的网络型组织。伯特的结构洞理论指出组织特殊的网络位置会为其带来极大的利益,即一个企业与其他两个企业存在联系,而这两个企业间却不存在联系时,这个企业就拥有了结构洞,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异质性的知识,从而形成竞争优势。这就意味着拥有高强度和高密度网络联结的企业更容易进行知识转移,在同样条件下,企业吸收知识的能力(知识转移进行得顺畅与否)与其所关联企业的数目成正比。因此企业利用外部资源开发和获取新知识的程度受嵌入到这些关系中社会资本数量的制约,社会资本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深度、广度和效率有着提升的作用[1]。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网络互动)为知识转移提供了平台,从而促进了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成功。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 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对知识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企业社会资本关系维度与知识转移

社会资本关系维度是指通过交易关系创造和利用的资产,是衡量这种行为的标准化维度,包括存在于关系中的信任、规范、认可、隐私等属性。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进行研究,首要关注的就是信任,信任是企业的一种关键资源,产生于“关系”(相互的联系),同时关系程度又反过来影响信任程度[4]。信任使知识转移的双方有意愿进行知识的共享,使企业双方确保共享的知识能够成功地转移,不会产生挪用或外泄现象,有助于知识转移的最终完成。由此可知,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与信任水平成正比,而信任水平有助于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成功。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 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对知识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 企业社会资本认知维度与知识转移

社会资本认知维度是指关系双方通过共同的认知(一般指通用的语言、编码等)进行沟通的通用的系统资源,为关系双方提供共同的意见、理解和秩序。Adler & Kwon(2002)在对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的分析中提到,置于这种关系中的双方,不是将单个的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而是把关系各方共同的目标或者任务放在第一位,体现出了这种关系的一致性[5]。关系各方对任务目标和过程能够保持相互的赞同和理解,体现出了这种关系各方的共同愿景。这种共同愿景在关系成员的合作交流产生误解的时候,能够促进交流、化解误会。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能够使关联企业双方减少误会并沟通顺畅,从而促进高频度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加紧密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网络中如果关系双方个体能够共享双方的语言,则双方可以更加顺畅地进行交互活动[6]。同样,企业间如果具有共享的语言平台,同样可以促进企业间知识信息的交流获取。所以企业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对知识转移是有着推动作用的。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3: 企业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对知识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多数研究显示:企业通过与外部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部网络的交流,促进技术知识从外部向企业流入和在企业内部的吸收和流动,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水平和创新绩效。

在Nahapiet & Ghoshal研究的基础上,Tsai & Ghoshal (1998)在对公司内部部门企业社会资本的三维度与知识转移、产品创新的关系的定量研究后,得出了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交互作用)和关系维度(信任)影响部门企业的产品创新和绩效的结论[4]。Yli-Renko 等 (2001)发现社会资本对新创企业通过与核心客户间的知识转移变得容易,正是这些知识的获取推动了新创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绩效的提升[1]。Maurer 等(2011)实证研究了德国机械工程行业,得出了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对企业的成长和创新绩效均有正向关联的结论[7]。国内研究中,张方华(2004)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是通过企业的信息、知识和资金获取来实现的[8]。韦影(2005)则提出了企业社会资本三个维度通过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而促进技术创新绩效提升的框架模型,并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定量研究[9]。所以,通过社会资本获得所需资源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4: 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5: 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6: 企业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 知识转移与创新绩效

企业创新是一种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技术活动。杜德克就提出企业创新过程本质上就是利用现有知识产生新的知识,这种产生新知识的过程就是企业内外部知识的识别、获取和整合的过程。因此,企业创新也是知识转移和形成的过程,同时组织间有效地知识转移能够提高组织价值。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创新往往牵涉多个领域,单个企业不可能从其组织自身获取创新所需的全部知识资源,而知识的转移和交换则成为解决企业创新资源匮乏的重要方法。

知识转移对创新成果和过程都起着作用,体现在组织间的知识转移推动创新成果的产生,因为它促进了专业知识资源的集成和组合。Cavusgil 等 (2003)验证了隐性知识转移对创新的作用,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关系、合作经验、隐性知识转移等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绩效显著相关[10]。Cassiman & Veugelers(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团队与关系组织间进行频繁的知识转移对提升组织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通过知识转移在外部获得的知识比内部获得的知识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更强的作用[11]。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如果企业能够从外界获取多样化的技术知识,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7: 知识转移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综合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转移、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知识转移与创新绩效三组关系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8:知识转移在企业社会资本作用于创新绩效的途径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二、 研究方法

1. 样本和数据收集程序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特点,同时为了保证问卷数据的效果,笔者采取了多种方式收集问卷数据。首先,依托学校的便利资源,向所在高校的MBA和EMBA班的学员发放问卷,学员大多为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的填写质量。其次,将问卷发放给各地的同学,让他们在各自企业中帮忙收集问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地域、企业性质和产业性质的多样化,避免了问卷数据的局限性。最后,通过在专业市场调查公司的同学,利用工作的便利条件,帮助发放问卷,提高了问卷的回收率。这样,共收到问卷226份,其中有效问卷206份(有效率91%)。从被调查企业规模来看,50人以下的有26家(12.6%)、50~150人的有18家(8.7%)、151~300人的有23家(11.2%)、300人以上的有139家(67.5%),可见样本企业的抽样分布较广,达到统计研究的基本要求。从被调查者在企业的职位来看,董事长或总经理5人(2.5%)、高层管理人员11人(5.3%)、中层管理人员117人(56.8%)、其他73人(35.4%),被调查者65%以上为中高级以上职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本研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最后为了保证问卷结果的严谨性,对研究的被试对象进一步地进行筛选,选取企业中研发或创新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的填答问卷,最终采纳问卷186份。

2. 变量的测量

本文涉及的变量为解释变量(企业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被解释变量(创新绩效)以及中介变量(知识转移)。本文对变量的测量采用Likert 五级量表,基于前人大量相关研究,结合调研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次使用验证的成熟量表,总结出本文使用的量表。

企业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的测量如下:结构维度参考了Szulanski(1996)[3]、Yli-Renko(2001)[1]、Inkpen & Tsang(2005 )[12]等开发的量表,包含“我们与关联企业相互间沟通频繁;我们经常派遣一些人员到关联企业学习”等9个项目。关系维度参考了Adler & Kwon(2002)[5]、Maurer(2011)[7]等开发的量表,包含“我们信赖关联企业可以顺利地履行他们的责任;我们信赖关联企业可以专业地开展他们的工作”等7个项目。认知维度参考了Tsai & Ghoshal(1998)[4]、Gulati(2000)[13]等开发的量表,包含“我们与关联企业有较为一致的战略目标;我们与关联企业通过共同语言和知识实现有效沟通”等4个项目。

知识转移的测量参考了Maurer 等(2011)[7]的量表,包含“我们从关联企业那里得到很多新的或重要的知识;我们从关联企业那里学习到了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同关联企业的合作提高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和技能”等5个项目,要求被调查者根据企业近两年的状况来回答。

创新绩效的测量参考了Cooke & Clifton(2003)、张方华(2004)的量表,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包含5个项目的量表:新产品开发的数量、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创新产品的成功率、新产品产值占销售总额比重、申请专利数情况,并要求被调查者根据企业情况如实填写。

3. 研究方法

对问卷回收数据,本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相关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等。本文使用的分析软件是SPSS for Windows 20.0版和AMOS 20.0版:SPSS 20.0统计软件主要对假设模型中各变量进行信度分析、因子分析; AMOS 20.0软件则对各假设模型的拟合度和相关假设进行检验。

三、 研究结果

1. 测量模型检验

本文在对大量中外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在提取相关研究测量的成熟量表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笔者还多次与部分调查对象和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对研究设计进行探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研究框架和数据测量上不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信度和效度问题。但为了保证本文的科学严谨性,还要对题项进行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在对所有变量进行探索式因子分析中,30个题项代表了5个因子,解释了总变量的73.5%。所有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都大于0.70。其中企业社会资本结构维度0.837、企业社会资本关系维度0.923、企业社会资本认知维度0.827、知识转移0.813、创新绩效0.851,显示出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因此问卷设计题项可以全部保留。整体结构方程测量模型的拟合指标如下:χ2(3)=8.137,p<0.001,GFI=0.932,CFI=0.947,TLI=0.953,IFI=0.971,RFI=0.87,NFI=0.956,RMSEA=0.06。所有指标均超过了最低水平,从而证明了所有变量的测量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比较好。

表1显示了本研究所有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所有变量均在0.01 水平上显著相关, 其中, 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与知识转移显著正相关(r=0.563), 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与知识转移也显著正相关(r=0.582),企业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与知识转移显著正相关(r=0.527)。类似地, 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与创新绩效也显著相关(r=0.471,r=0.456,r=0.429)。最后,知识转移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r=0.456)。

表1 相关性描述分析

2. 结构模型以及假设的验证

为了对本文的假设进行验证,利用AMOS 20.0软件,使用结构方程(最大化似然估计)法来检验。为了获得最佳匹配模型,把相关数据分别代入完全中介模型和部分中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在企业社会资本、知识转移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完全中介模型中,企业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通过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间接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影响。部分中介模型是在完全中介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对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路径。完全中介模型中χ2/df、GFI和RMSEA三项指标(分别为9.618、0.734、0.087)均不符合检验标准;而部分中介模型中χ2(3)=8.264,p<0.001,GFI=0.941,CFI=0.958,TLI=0.956,IFI=0.947,RFI=0.83,NFI=0.942,RMSEA=0.06,各项拟合指标符合标准要求。因此,笔者认为部分中介模型适用于本文的匹配模型,即企业社会资本通过知识转移的部分中介作用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研究模型的结构方程参数拟合结果见表2。

表2 研究模型的结构方程参数拟合结果

表2显示了部分中介模型各路径的参数拟合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本文的8个假设均得到了证明。具体来说,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和知识转移正相关(β=0.363,p<0.001),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和知识转移正相关(β=0.251,p<0.001),企业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和知识转移正相关(β=0.182,p<0.01),即假设1、假设2和假设3得到了证明;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和创新绩效正相关(β=0.271,p<0.001),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和创新绩效正相关(β=0.195,p<0.001),企业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和知识转移正相关(β=0.154,p<0.05),因此假设4、假设5和假设6得到了证明;知识转移可以导致企业高的创新绩效(β=0.227,p<0.05),即假设7得到了证明;最后,本文的结构方程是一个部分中介的模型,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标准要求,因此,假设8得到了证明,即企业社会资本通过知识转移部分中介效应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四、 结论和讨论

1. 研究结论

本文将知识转移作为中介变量,作用于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企业社会资本、知识转移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通过文献梳理构建相关理论模型,通过对样本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企业社会资本通过知识转移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这一结论。该结论具体分为三个方面:①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的创新具有推动作用,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②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通过影响知识转移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③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的影响。

从对模型各因素的分析结果来看,企业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相关作用。本文的核心假设----知识转移在企业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影响机制中的中介作用----也得到了证明。

2. 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对企业社会资本、知识转移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方面:本文实证研究了知识转移的前因和后果因素,证明了知识转移在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间发挥中介作用,由此将企业社会资本和知识转移纳入到了一个研究框架中。企业社会资本是知识转移的前因变量,企业应该重视这些自身资源来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而利用企业社会资本这类资源的可行方式之一,就是通过企业社会资本来促进企业间的知识转移。通过知识转移,企业能够得到创新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其次,目前学术界在企业社会资本与绩效的关系研究上还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是正向的关系,部分学者认为二者的关系并不显著,还有学者认为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是负向的关系[14-15]。本文的结果再次验证了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

在实践方面,对企业管理者而言,重视企业创新所需的知识技术资源是必要的,但同时企业也应该意识到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性,要不断地为企业建立和积累社会资本。如企业建立紧密的外部网络,提升关系资本;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共享的语言和知识平台;增强彼此的信任,形成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建立企业联盟,建立畅通的知识共享机制。其次,重视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来寻找知识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如经常派技术人员到关系企业进行交流学习,企业联盟内部经常性地进行企业间技术交流和研讨等,以促进企业的学习与知识共享,使企业能够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资源,进而利用知识并创造新知识,以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参考文献:

[1] Yli-Renko H, Autio H, Sapienz H J. Social Capital, Knowledge Acquisitions, and Knowledge Exploitation in Young Technology-based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587-613.

[2] 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242-266.

[3] Szulanski G. 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17:27-43.

[4] Tsai W,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 464-476.

[5] Adler P S , Kwon S W.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27:17-40.

[6] Weber R A, Camerer C F. Cultural Conflict and Merger Failure: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J]. Management Science, 2003,49(4):400-415.

[7] Maurer I. Bartsch V, Ebers M. The Value of Intra-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 How It Fosters Knowledge Transfer,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Growth[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11,32:157-185.

[8] 张方华. 知识型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04.

[9] 韦影. 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D]. 杭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05.

[10] Cavusgil S, Calantone R, Zhao Y.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and Firm Innovation Capabil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2003,18(1):6-21.

[11] Cassiman B, Veugelers R. In Search of Complementarity in Innovation Strategy: Internal R&D and 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52(1):68-82.

[12] Inkpen A C, Tsang W K. Social Capital, Networks, and Knowledge Transfe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5,30:146-165.

[13] Gulati R, Nohria N, ZaheeR A. Strategic Networks[J].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203-215.

[14] Subramaniam M, Youndt M A. The Influenc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the Types of Innovative Capabilit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5,48: 450-463.

[15] Batjargal B. Social Capital and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in Russia: A Longitudinal Study[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03,24: 535-556.

猜你喜欢
资本维度问卷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问卷网
VR 资本之路
光的维度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