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耀方 邹建英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苏州 江 苏21500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是由于诱因导致糖尿病患者血中胰岛素严重不足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1]。其病情通常较重,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为了及时、准确地判断病情,我们需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指标。酮体的主要成分是β-羟丁酸,约占酮体总量的78%,是导致糖尿病酮症的主要物质。当患者体内酮体生成过多时,酮体可随尿液排出,尿常规中出现尿酮体阳性。因此,β-羟丁酸和尿酮体的测定是监测糖尿病病情、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重要指标。本文旨在比较β-羟丁酸与尿酮体测定在糖尿病及其酮症酸中毒诊断和监测中的灵敏度,以指导临床正确的判断患者病情,从而使患者得到更加适宜的治疗。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8月因糖尿病在我院住院治疗患者。其中糖尿病无酮症患者300例设为对照组,年龄28~83岁,男184例,女11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114例,年龄32~73岁,男性69例,女性45例。两组病理均符合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标准:HCO-3浓度≤18mmol/L、pH值≤7.30,出现酮尿或酮血症、阴离子间隙>10mmol/L,并且血浆葡萄糖浓度>13.9mmol/L。另选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150例,年龄25~62岁,男性89例,女性61例。
1.2 方法
1.2.1 采用OptiumTM提供的血糖仪、血酮β-羟丁酸和血糖试纸在晨起空腹情况下定量测量指尖新鲜毛细血管全血中的血糖水平及其对应的β-羟丁酸水平。
1.2.2 采用Bayer CLINITEK 200尿液全自动分析仪和配套试纸,对各组标本进行尿液半定量酮体测定。所有的尿液标本均用干燥洁净的带橡皮塞试管留取,并在1h内上机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血清β-羟丁酸测定结果以(±s)表示,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以大于参考值(β-羟丁酸>0.6mmol/L为阳性)上限为阳性。尿酮体以“±”以上(包括“±”)为阳性,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表1 三组患者末梢血β-羟丁酸、尿酮体及血糖含量比较
酮体是人体利用脂肪氧化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正常人产生的酮体很快被利用,在血中含量极微。酮体包括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其中β-羟丁酸在酮体中占总量的78%,它可在体内转化为乙酰乙酸、经三羧酸循环代谢,乙酰乙酸占20%,丙酮占2%。传统的酮体检测是用硝普盐法,原理为Legal反应,尿或者血标本中的乙酰乙酸在碱存在下与亚硝基铁氰盐反应,产生紫色复合物(如果试剂中加入甘氨酸,可用于检测丙酮)。Legal反应是半定量的,不能检测β-羟丁酸,不能早期诊断DKA。当DKA治疗好转时,β-羟丁酸转换为乙酰乙酸,而此时传统的尿和血酮体硝普盐试验可能误导为酮体增加,DKA加重。血清β-羟丁酸在1962年由 Willanson等[2]首次提出,文献资料显示,血清β-羟丁酸水平和血糖水平的联合监测,能确切的提高胰岛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β-羟丁酸水平的动态检测比血糖更灵敏地反应治疗效果。因此,β-羟丁酸的测定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并且可将β-羟丁酸的测定作为糖尿病进展的辅助指标[3]。
本实验结果显示:在糖尿病非酮症组,尿酮体的阳性率为5%,出现假阳性结果。因此,我们在临床中出现此种情况时,可能会误以为酮体阳性,而对其进行错误的治疗;而在糖尿病合并酮症组,尿酮体的阳性率仅为87.9%,当人体摄入大量维生素C后,尿标本过于偏酸,可能均会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并且,尿酮体的检出受肾功能的影响。酮体堆积过多时,尿酮体排除则增加,而此时血酮体仍然正常,当酮体超出肾脏排酮阈时,才出现酮血症,经治疗后酮血症消失,尿酮体仍为阳性。因此,仅仅用尿酮体来进行酮症的诊断及预后,在指导临床治疗及护理糖尿病酮症的患者并不完善。因此,我们需使用β-羟丁酸的阈值诊断DKA判断其预后发展及需要采取的护理措施,但是目前大部分医院生化室未开展此项检测。现在,末梢血β-羟丁酸测定代替血清检查血液中β-羟丁酸含量,将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更加快速、准确的判断。β-羟丁酸水平测定联合血糖水平将明显提高DKA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β-羟丁酸水平的监测,比酮体能更加灵敏的反应治疗效果。
[1]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20-825.
[2]张颖,于永光,王卓茹,等.乙酰乙酸/β-羟丁酸检测用于早期糖尿病及糖尿病诊断的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8,42(5):537-538.
[3]帅虎,梅敏,李海珠,等.血β-羟丁酸的测定在糖尿病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应用[J].齐鲁医学检验,2005,16(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