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蓉奚君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上海 201203)
大型船舶大多采用的半悬挂舵由于受到挂舵臂的影响,受力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根据船级社规范中的简化公式计算,不考虑挂舵臂的弹性支撑,往往使构件尺寸尤其是舵销直径的计算结果偏大,带来不必要的重量,影响船舶的经济性。故有必要在舵-舵杆系统设计过程中考虑挂舵臂的弹性支撑,并引入梁的弯曲理论进行直接计算,建立舵杆的力学模型,对舵-舵杆系统进行受力分析,以确定在舵-舵杆系统设计中关键的参数,即挂舵臂在舵销处实际的支撑力B1。
图1是挂舵臂弹性支撑的舵-舵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以1700 TEU集装箱船的半悬挂舵为例,其舵叶外形尺寸如图2所示,CR=2196.017 kN。根据德国船级社(GL)规范规定,在初步确定构件尺寸时,可忽略不计挂舵臂的柔性,支撑力B1按下述式确定:
式中:B1——支承力,N;
CR——舵力,N;
b——颈部轴承距舵面积重心的距离,mm;
c——颈部轴承距舵销中心的距,mm
假设舵销的屈服极限σeH=280 N/mm2,那么根据GL规范,按照以上支撑力B1可得舵销直径的最小值:
式中:kr——材料系数;
ReH——材料的屈服极限,N/mm2
上述支撑力B1除用来确定舵销直径以外,还可用以校核挂舵臂的构件尺寸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得到初步的挂舵臂设计尺寸,如截面面积、板厚等。如图3所示为1700 TEU集装箱船挂舵臂典型剖面的结构尺寸。
由于挂舵臂本身的柔性对舵-舵杆系统起到弹性支撑的作用,使实际的支撑力B1比按上式计算得到的结果小。在GL规范第13节中提到,B1是按第14节C.3确定的支撑力,而根据第14节C.3内容所述,B1应是考虑了挂舵臂弹性支撑后确定的支撑力。
为确定1700 TEU集装箱船挂舵臂在舵销处实际的支撑力B1,引入梁的弯曲理论,得到如图4所示舵-舵杆系统的力学模型。其中l10=4550 mm,l20=3400 mm,l30=300 mm,l40=2400 mm。
另外,根据GL规范第14节C.3的规定,模型中作用于梁上的均布载荷PR10、PR20和挂舵臂的弹性支撑系数Z按下述确定。
式中:PR10、PR20——舵叶的载荷分布,kN/m;
CR1、CR2——舵面积的压力分布,N;
l10——舵的几何尺寸,mm;
Z——挂舵臂的弹性支撑系数,kN/m;
fb——在支承中心处作用1 kN的单位力时产生的挂舵臂的单位位移,m/kN;
ft——因扭转产生的单位位移,m/kN
建立上述简支梁力学模型后,从力学手册上可查到转角和挠度,从而建立理论计算方程式得到B1值。但该过程比较繁杂和冗长,故笔者建议采用DNV 3D-beam软件对挂舵臂弹性支撑的舵-舵杆系统进行受力计算和分析,不仅结果可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计算过程,提高了设计效率。
对于梁系的受力分析来说,计算软件DNV 3DBEAM方便快捷,易于掌握,只要保证计算模型的简化合理且趋于保守,结果能够避免较大误差。根据上述对舵-舵杆系统的力学模型分析结果,在DNV 3D-BEAM软件中建立简支梁的力学模型,如图5所示。
为了简化舵杆结构的受力计算过程,不考虑舵杆在上、下舵承处的截面变化,以及某些位置由舵叶结构替代舵杆的受力情况。在模型中采用平均直径为475 mm的实心圆柱型材模拟舵-舵杆系统。模型中梁的属性、施加的边界条件及载荷大小如表1~3所示,颈部轴承和上轴承处施加简支的边界条件,挂舵臂支撑处采用弹性支撑,舵叶下边为自由端。
表1 梁的属性
表2 梁的边界条件
表3 梁的载荷
模型的应力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最大合成应力σNY=277 N/mm2,小于舵杆的屈服极限σeH=280 N/mm2,可见舵杆满足强度要求。如图6、图7所示分别为剪力和弯矩分布图。
表4 模型的应力
模型中各约束端的变形及支反力结果如表5所示,可得支撑力B1=2054.042 N,则舵销直径的最小值为:
表5 变形及支反力
与用规范计算的支撑力B1得到的舵销直径相比,根据直接计算的支撑力B1得到的舵销直径减小了12%。由此可见考虑挂舵臂对舵-舵杆系统的弹性支撑后,对减小舵销的直径十分有利。
不同船级社规范中规定的舵-舵杆系统的设计简化公式有较大差别,以至结果的差异也很大。如果对舵-舵杆系统采用直接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则能在较大程度上统一舵-舵杆系统的设计参数,避免同型船因入级不同而带来设计参数的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