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定义与构成要素分析

2012-09-22 06:56杜恺琳朱丽丽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2年4期
关键词:要素理论信息化

杜恺琳,朱丽丽,王 恪

1武警石家庄士官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石家庄 050061;2海军军事电教中心,北京 100841;3武警北京指挥学院信息技术教研室,北京 100012

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定义与构成要素分析

杜恺琳1,朱丽丽2,王 恪3

1武警石家庄士官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石家庄 050061;2海军军事电教中心,北京 100841;3武警北京指挥学院信息技术教研室,北京 100012

在分析“信息化教学模式”已有定义、构成要素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做了进一步评述,以期为实际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提供理论指导。

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

当前,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命题,就是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论中对教学模式有过先期研究,但是,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开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人们更多地想从技术应用的视角来创新教学模式。因此,提出了“信息化教学模式”这一概念。但是,通过分析近十年来有关“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的文章,发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矛盾与问题,“百度百科”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说明也印证了这点,词条中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其理论上的纷繁复杂、无体系性,实践上的生搬硬套、无规律性已经成为信息化教育界的共识……”[1]。当前,各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就是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于教学人员来说,创新教学模式,就必须全面把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才能以此为依据指导实践创新。

1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多种定义分析

认知是行为的先导,对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教育技术界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本认知,尤其是对信息化教学模式提出明确定义的有以下三种:

苑永波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

钟志贤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时代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基于技术的教学模式或数字化、信息化学习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它是技术丰富的教学环境;是直接建立在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框架基础上,包含相关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教学模型[3]”。

南国农认为:“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就是指在现代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师生之间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策略、结构和程序的活动范型[4]”。

以上三种定义视角不同,各有侧重。

苑永波教授的定义是以信息传播理论视角,从现代教育技术构筑学习环境,发挥信息传播功能来认识信息化教学模式。钟志贤教授的定义既继承了前者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教学(学习)环境”的思想,又以教学设计的视角,强调了学习环境设计理论在模式构建中的基础地位。

这两种定义使我们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依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设计(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新型模式构建的物质条件,教学设计理论是新型模式构建的实现方法。这两种定义都明确地描述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基于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通常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南国农先生的定义不仅指明了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也强调了“现代教育媒体”的支持作用,并基于“教学模式”的定义,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就是……结构、策略、程序等的活动范型”,显然,这一定义明确揭示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本质内涵。

2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研究信息化教学模式构成要素,首先必须弄清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对教学模式构成要素的认识至少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三要素说: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5]。四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6]。五要素说:理论基础、目标倾向、实现条件、操作程序、效果评价[7]。

“三要素说”,从“模式”概念的基本内涵出发,《词源》解释是“结构”和“方法”,认为将模式概念引入教学领域生成教学模式概念,逻辑地决定了模式与教学模式之间的上下位概念关系,即模式是教学模式的上位概念,教学模式是模式的下位概念。因此,模式概念的本质特征亦自然地内蕴于教学模式概念之中,模式概念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结构与方法—亦自然地内蕴于教学模式概念之中,即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成为教学模式的自然构成成分。将教学程序(过程)作为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因为,教学的活动特征决定了教学在时空相位中的时间序列形态,即教学的程序性。这就要求作为客观表征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教学模式概念必须准确体现教学的程序性。于是,教学程序作为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就被逻辑地决定了[5]。这种从核心概念内涵到外延的分析方法科学地分析了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四要素说”,其实是教学过程构成要素。“五要素说”中的“评价”也可认为是教学过程要素。教学模式的构建更关注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用教学结构加以概括,包括人-机关系、师-生关系、人-教学内容关系等。“五要素说”中的“实现条件”与“教学媒体”两要素在信息化教学中可统称为教学(学习)环境。“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目标”两要素已被大家公认,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这在上述三种定义中都有反映。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会创建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并且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

综合上述观点,可将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分为:教育思想或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结构五大要素。结合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按照钟志贤教授定义中所说,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是基于技术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已从单纯的辅助工具地位转变为支持学习的环境条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习环境成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的不可或缺因素。因此,信息化教学模式构成要素除包括教学模式的五大构成要素外,还包括学习环境。

通过以上分析,与南国农先生的定义相比较,可以看出南先生的定义中除了教学目标要素外,其他四种要素定义中都有涉及。而做为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教学目标,虽然定义中没有涉及,但是在南国农先生编著的《信息化教学概论》一书中,却随处寓含着促进学习者能力发展的目标指向。

3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类型分析

信息化教学模式类型的划分存在多种角度。祝智庭教授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提出了教育文化分类框架,并总结了20余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归入该框架的不同区域,如图1所示[8]。

图1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文化分类结构框架

该分类框架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客观主义-个体主义(即:教师为中心-个别化);第二类:建构主义-个体主义(即:学生为中心-个别化);第三类:建构主义-集体主义(即:学生为中心-集体化);第四类:客观主义-集体主义(即:教师为中心-集体化)。

钟志贤教授以学习活动的性质(接受-探究)和组织形式(个体-群体)作为分析模式类型的两个基本变量,提出了另一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框架,如图2所示[7]。

图2 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框架图

该框架指出信息化教学模式可分成“个体-接受、群体-接受、个体-探究、群体-探究”四大基本类型。个体-接受和群体-接受的模式类型,其理论倾向是客观主义的;个体-探究和群体-探究的模式类型,其理论倾向是建构主义的。钟志贤教授认为,针对当前的教学实际,应提倡探索建构主义倾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因为,这类模式“能提供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习者与技术形成智能伙伴关系,利用充裕的学习资源/工具,支持学习者的高阶学习,发展高阶能力”[7]。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学的改革,基于现代媒体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分析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将它们归入到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依据教育信息的传输模式分为:群体化教学与个别化教学模式以及实时与非实时教学模式。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分为:视听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教学模式等。

●依据教学理论分类有: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基于人本主义的学习模式、基于工具论的助学模式、基于伙伴群众论的学习模式、基于愉快教育论的学习模式、基于自然主义“做中学”等理论的模拟操练学习模式等。

从这些新型教学模式的分类来看,划分出一个明晰的界限是非常困难的。由于不同理论有不同的出发点,有其适用的具体范畴,即使在同一种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解决不同性质的问题所设计的教学模式也是不同的,反映在所构建的教学模式中,产生了同一种教学模式可能会因为用不同理论来解释,而将其归入不同理论簇系之中。另外,当对模式种类的归属划分时,可能会因所面对的教学过程的层面不同、划分基点不同而不尽相同。

为此,我们说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个具有网络结构的模式体系,是面对不同层面的教学问题(知识性问题、技能性问题、素质类问题等)或者不同培养目标而构筑的系列教学模式的集合。

4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内涵、要素构成和分类情况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套方法论体系,涉及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工具手段、教学过程设计、师生关系结构等多方面内容。同时,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还涉及学习环境系统的整体构建以及教学系统的整体协调。作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若进行切合实际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从四方面着手。

4.1 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而提出的,是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而发展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理念是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背景。现代教学理论则包括多种流派,其中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在现代教学改革中颇受关注,这些理论共同之处在于对学习机制的重新认识,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活动”和“社会交往”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学习这些理论,掌握其要旨,就是要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为教学模式创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一定的教学理论的具体体现,构建教学模式依据的教学理论不同,模式的特征也不同。各种教学理论都可引申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而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条件,作为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以系统的方法兼收并蓄各种理论精髓,来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

因此,要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必须在观念上有如下转变:

第一,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三中心”模式束缚。注意突出以“学”为中心的学生主体地位,要特别注意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上下功夫。

第二,要突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明确突出“学”,并不是让教师放弃“教”,而是强调教师调用一切手段帮助学生“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不应该只是以教师对知识的理解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第三,要敢于运用信息技术。不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绝不是信息化教学模式。一定要体现出教师怎样发挥、创造更加适合于教学对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要素,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使学习者主动、愉悦、有意义地学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习者的素质和能力之目的。

4.2 广泛开展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包括分析、设计、制定、开发、实施、评价、修改等教学问题解决方案的全过程,亦即应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的诸要素、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描述、计划或规定,为所需的教学活动制定具体可行、可操作的程序或方案。

因此,要拿出优化的程序或方案,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应由院校教学的组织管理部门,适时建立并运行切实可行的信息化教学推进机制,采取“上推下应”、“上促下行”等方法,营造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整体氛围,为教学模式创新大开绿灯。

其二,应该对所尝试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加以评价。要适时组织本校或者外请专家,对自己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改成果进行评价,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完善那些更适合自己院校教学的模式,并加以肯定以便推广应用。

其三,要注意运用并追踪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构建理念。现已形成共识的教学设计过程就是对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构成要素进行设计、规划的过程;而今,国际教学设计界又提出了学习环境设计理论,即把设计的过程看成是为学习者创造学习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方法、策略在内的非物质环境。通过对这些环境要素的优化设计,形成各种符合教学目标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这些新的动向,是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

4.3 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智能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学进程,使学习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和因人而异。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媒体相比,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扮演着智能导师、学习伙伴、竞争对手等重要角色,发挥着演示、模拟、辅助等重要功能。

因此,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在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中显得十分重要,是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条件。

第一,要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因为教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模式赖以运作的条件。从技术层面看,幻灯投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网络等以各自的性能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各自的信息传输特点制约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展开,只有将技术层面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搭建好,才有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可能。

第二,充分运用信息化环境,为师生创造应用的条件。从教学层面看,建构主义理论所强调的情境、会话、协作等要素构成了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帮助教师教学,还应充分发挥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合适的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学习。

第三,搞好信息化环境建设与管理。搞好信息化环境建设,不仅仅是物理环境建设。当前,我国大专院校乃至许多中小学的信息化教学的物理环境建设已经达到相当先进的程度,但是,教学作用究竟发挥得如何,则是不能和先进的硬件环境建设相比肩的。许多学校的校园网带宽网速很高、网络课程也很多,信息资源也很丰富,但是,就是教学应用不足,因为许多教学资源、网络课程从挂上就没有应用过。因此,硬件环境建设好后,一定要管理运用好。让管理者、教学者、学习者都得到充分利用,让这些信息资源活起来,使其不仅成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的有力推手,也成为我们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强大信息化后盾。

4.4 完善信息化教学模式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必要的激励机制,对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极为必要。激励是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满足教师的正当、合理的需要而实施的行为。通过奖先达到促后,最终推动全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是设立教改目标。把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和学校的教改大目标结合起来,设立远、中、近三个目标,使教师在工作中时刻把自己的行为与这些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适时检查目标。对实现目标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肯定,以达到扬先敦后,激励先进的目的。

二是树立先进典型。改革总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能够敢于尝试改革者一定要大力扶持。要经常表彰那些教改活动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利用教学月会、年级会议、年度总结等时机,充分肯定他们在教改中所持有的改革精神和所进行的大胆尝试,在学校营造典型示范效应,以此推进全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

三是奖励教改先进。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有资料显示,人在无奖励状态下,只能发挥自身能力的10%~30%;在物质奖励状态下,能发挥自身能力50%~80%;在适当精神奖励的状态下,能发挥80%~100%,甚至超过100%。而来自精神的奖励激励作用则更持久、强大。为推动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深入、持久地向前发展,学校应实施必要的奖励,把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与教师的工资、晋级、评先等挂钩,依此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这种奖励,不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十分必要。

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它本身就含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是一种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信息化条件下的一种教与学理念,它从总体上指导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深层次改革。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切入口,我们只有真正把握它的内涵与特征,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才能创建出符合具体情境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

[1]百度百科吧.信息化教学模式[EB/OL].http://wbk.baike.baidu.com/view/2019397.htm﹟1,2011-04-10

[2]苑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1,(8):27

[3]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4

[4]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5]袁顶国,刘永凤,梁敬清.教学模式概念的系统分析—教学模式概念的三元运行机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111-112

[6]姚巧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1:14

[7]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58-59

[8]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6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zation-based teaching mode: Analysis of definition and components of informatization-based teaching

Du Kailing1,Zhu Lili2,Wang Ke31Cent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Shijiazhuang Soldiers and Officers School of Armed Police,Shijiazhuang 050061;2Marine Military Audiovisual Education Center,Beijing 100841;3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Beijing Command School of Armed Police,Beijing 100012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existing definition,essential components and classification study of the informatization-based teachingmode.Then it further comment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is mod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zation-based teachingmode in actual teaching.

teachingmode;informatization-based teachingmode;construction

G40-057

:A

:1004-5287(2012)04-0372-05

2012-04-12

杜恺琳(1976-),女,石家庄人,教育学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教学应用及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要素理论信息化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月“睹”教育信息化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月“睹”教育信息化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