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金融支持战略

2012-09-21 02:48胡剑波贵州财经大学
对外经贸实务 2012年11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

■ 胡剑波 贵州财经大学

古世奎 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未来产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对象。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初级成长阶段,进入“十二五”时期,国务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且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渐推行实施,显现出其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但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尤其是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严重滞后,因而加强和深化这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势必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性,并立足我国国情、科技和产业基础,《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认为,现阶段,我国应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7大产业以及24个重点方向(见图1)。近年来,我国在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有了不同程度发展,部分产业在技术研究上与国外相差不大,有的产业规模甚至位居世界前列。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高达2.7万亿元,其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图1 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框架图

一是新能源产业。2009年,光伏发电市场装机量约160兆瓦,占全球装机总量的2%,光伏太阳能电池产量为4011兆瓦,占全球总产量的44%;2010年,光伏太阳能电池产量高达5000兆瓦,位居全球第一位;中国风电装机容量于2006~2009年连续4年获得翻倍增长,截至2009年底,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580万千瓦,风力发电能力排名世界第二;2010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1500万千瓦,占当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总量的48%,到2010年底,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已经高达3000多万千瓦,实际吊装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截至2010年底,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500万千瓦,沼气年均利用量约为140亿立方米,成型燃料约为3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利用量为180万吨,生物柴油利用量约为50万吨;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火力发电在总装机量中仍占据主导地位,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合计仅占26.6%,虽然发电装机总容量已超过欧洲,但非化石能源比例基数远远低于欧洲的46%。同时,核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从目前情况来看,新能源市场需求尚未充分挖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4.8亿吨标煤,煤炭为24.24亿吨标煤,占总量的69.65%;石油为6.34亿吨标煤,占比为18.21%;天然气为1.60亿吨标煤,占比为4.59%;水电、核电和风电等新能源仅为3.12亿吨标煤,所占份额仅为8.96%。

二是节能环保产业。“十五”期间,因国家加大对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有力拉动相关产业市场需求,节能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2009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71万亿元,其中:节能业占14%,环保业占26%,资源循环利用业占60%;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高达2.8万亿元,并以年均15%的速率增长,其中:环保业产值超过1.1万亿元;预计2010~2015年,城镇污水垃圾、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可达6000多亿元,运营服务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国家环保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额度为3.1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超过2000亿元,年均环保投资将高达6200亿元。

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009年,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0.1%,覆盖80%以上的网民群体,较2008年提高1.6%;用户规模达到3.1亿人,年增长7369万人,年增幅31.5%;品牌网络广告市场收入121.4亿元;网络信息服务业总体规模达到9400亿元,其中:非话费收入合计达到4130亿元,占43.9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达到9315亿元,增长超过25%,经济总量和增长幅度超过了连续20年高增长的通信行业。据工信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仅次于美国,已经跃居全球第二。201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超过6万亿元,软件业产业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元;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5131亿元,尤其是面向个人消费的电子商务,其网上零售市场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预计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五年内复合增产率超过30%。

四是生物产业。2009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04万亿元和1000多亿元,“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长分别为23.8%和29.7%,与“十五”期间相比增速分别提高 5%和 9.9%;1999~2009年,规模以上生物制药公司实现收入和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6.12%和28.92%,较整个医药行业高出6.48%和5.31%;2010年,中国生物产业实现产值约为1.8万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约为1.1万亿元,占比高达61.11%;预测到2013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大国;2020年,我国生物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5~3.0万亿元,中国将超美国,跃居成为世界第一医药大国。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企业400多家,其中具备基因工程药物生产能力的企业有114家,疫苗生产企业28家。生物技术和农作物面积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增加到2008年的12500万公顷;中国药品市场地位不断提升,占世界药品市场的份额由1978年的0.88%上升到2008年的8.25%。

五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据中美两国国家统计部门同口径数据,中国已连续2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装备制造大国。如:2009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总值为2.22万亿美元,美国为1.55万亿美元,日本为1.5万亿美元,德国为1.1万亿美元;201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总值则达到了2.97万亿美元,美国为1.73万亿美元,日本为1.6万亿美元,德国为1.1万亿美元,四个国家产值总量超过全球装备制造业60%以上。但中国在高端设备制造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许多高端制造业的装备,如光纤制造装备的90%,芯片制造装备的85%,石油加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的70%,以及大型科研仪器、高端医疗设备等主要依赖进口。《“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将在6万亿元以上;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的30%以上,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六是新材料产业。目前,我国大约10%左右的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60~70%处于追赶状态,20~30%与国外同行存在较大差距。据全国稀土荧光粉、灯协作网预测,到2013年,我国节能灯产量将达到近70亿只,稀土发光材料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0吨,较2009年市场需求量增长97.34%,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8.52%;平板电视将超过1.3亿台,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和手机的产量也将分别达到2.93亿台、1.59亿台和8.80亿台;稀土发光材料市场需求将超过14000吨;当前,我国8英寸以下硅单晶及抛光片的生产技术较为成熟,12英寸硅单晶产业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硬材料、人工晶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关键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生产技术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中国化工、黑色金属、稀贵金属新材料、稀有金属、无机非金属等新材料实现总产值为1万亿元左右;据有关专家估计,2012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300亿元。

七是新能源汽车产业。2009

年,新能源汽车(乘用车和商用车)销量为4500台左右;2010年,我国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扶持力度,并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随后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20个增至25个;2011年,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参与制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2011~2020年,中央财政投入1000亿元,其中,500亿元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公共平台等联合开发机制;300亿元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200亿元用于推广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截至目前,25个试点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超过1万辆,其中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超过1千辆,建成充/换电站近100座,充电桩4500多个,示范运行总里程超过33000万公里。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金融短路问题

(一)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有限

我国提出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的时间并不长,政府一直扮演投资的主体角色,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对其投入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计划融资,从而造成财政投资的严重偏向,这与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恰好相反。如美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选择的是市场主导模式,即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外部结合;而日本和德国则是银行主导模式,即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和德国的全能银行制。目前,虽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有所扩大,如采取国债环保投资、环境保护基金、BOT项目融资、税收优惠政策、信贷优惠的金融政策等途径,但上述投融资渠道中运用市场化方式的在我国极少存在,实际执行的投资渠道仍然狭窄,融资方式较为简单,即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发行国债、企业技术改造基金等方式进行的投融资,利用社会、民间、企业、外资等途径参与投融资的方式还十分有限。

(二)金融支撑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市值不合理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主要依赖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未完全建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门政策性金融机构,尚未提供专门的融资政策。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项包括金融、技术、财税、管理、人才、对外合作等多层次多维度支持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具有长远性、先进性、系统性、新兴性、高技术性等特征,生产链周期长,短期内较难收回投资,致使私人投资者不愿进入。而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都开设了开发性投融资机构,将财政性资金转化为信贷资金发放运作,运作效率颇高;德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给予低息贷款,具有利息低、时间长、伊始之年实行免利息等特点。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市值呈现出不同程度上扬态势,但仍旧和传统产业上市公司存在较大差距。据CCMVM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制造业、金融保险业和采掘业三个行业A股市值分别为77390.31亿元、50520.6亿元和34562.7亿元,占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分别为36.2%、21.21%和16.1%,其比例之和超过73.5%;而信息技术市值仅为8364.5亿元,占比仅为3.91%,各行业A股市值严重失衡。就制造业内部而言,金属、非金属、机械、设备等传统行业的A股市值及比重仍旧占据绝对优势,其市值为46964.35亿元,占比高达60.69%;而高新技术制造业如电子和生物医药的A股市值仅为6001.16亿元和8463.19亿元,其占比也仅为7.75%和10.94%。

(三)金融机构布局不均,中小企业信贷困难

因商业性金融组织的产权效用函数是利润最大化,致使金融机构更偏重于在利润较高地域进行资源配置。就我国而言,金融机构主要分布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型城市,这些机构的数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同时,随着近几年我国金融业的不断改革,大部分金融机构鉴于自身运营成本的提高,不断拆并其基层分支网点,致使中西部以及民族地区、中小城市和乡镇的金融机构分布数量不断减少,信贷机构的企业覆盖率也在不断缩小,每千户企业平均仅拥有0.01家银行,而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却高达1.81、1.10和1.05。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小县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由于资金的投入方向取决于风险与盈利之间的权衡,为此现有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金投向于盈利水平较高的大型企业,而对于还未形成市场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却难以得到贷款。据统计,民营企业创造了中国GDP的65%的财富,但其金融资源却不到15%;550多万家民营企业中的不到10%以及低于100个的直接上市企业能从银行得到融资。

(四)风险投资发展缓慢,高级金融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在投资规模、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产权自由交易制度等方面还不太成熟,与国外发达经济体相比,发展速度较为滞后,存在较大差距。据CVCRI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在中国风险投资的被投资企业所属行业中,传统制造业投资项目数最多,共有272个,占比为16.81%;金融服务领域吸纳资金最高,其额度高达443.99亿元,比重为19.31%;而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项目数量和占比分别仅为50个(3.09%)、109个(6.74%)和 52个(3.21%),投资金额和占比分别仅为63.82亿元(2.78%)、61.24亿元(2.66%)和45.97亿元(2%)。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亟需现代金融体系的支持,而投融资体系的创新则需要大量高级金融管理专业人才,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金融业界极为缺乏既掌握现代资本运作模式又精通技术,并能将此有效结合起来进行管理和运营的复合型高级金融人才队伍。

三、助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战略

(一)加强金融制度创新,建立投融资信息网络平台

金融制度创新是指为追求新的收益而调整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所进行的在金融领域内金融制度的设立、替代、转换以及完善交易的过程,是各种制度要素的重新安排和制度结构的重新组合。一是要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金融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其内容主要包括内生的诱致性制度转换或变迁(金融交易制度创新和金融组织结构制度创新)和外生的强制性制度转换或变迁(金融保障制度创新)。具体而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供给(制度供给的实质就是指制度的转换或变迁)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经济、行政、信用、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组织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主要涉及金融机构设立、金融机构运营、金融资产交易、信贷体制或投资体制、风险防范与处置体制、公司治理机制、资源导向机制等方面的制度规范,以此来提高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更好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及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二是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有关政策和投融资信息的网络平台,有效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搭建中外合作的金融数据交易平台,保障双方信息交流畅通和交易顺利完成,扶持地方技术服务和咨询机构的建设,建立适合地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数据库。同时,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自愿投资低碳经济。

(二)加快推进和完善绿色信贷,进一步拓展绿色信贷内涵

绿色信贷的核心是关注广义的环境保护,而当前国家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应纳入绿色信贷的范畴,进一步延伸其内涵。一是重点加大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核电站、风能发电、信息技术等优质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优化绿色信贷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增强配套金融服务和支持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集成、产业集群和要素集约。二是对贷款企业和项目进行环境风险分类,按照类别和风险等级不同实行差别管理,并实施相应的贷款政策和额度,如贷款企业可划分为:环境优越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合格型企业、环境潜在风险型企业等;贷款项目可划分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项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或利用项目、CDM项目等。三是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坚持用环保低碳标准审核信贷项目,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将信贷项目的环境风险作为风险评估、授信决策和贷款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四是加强对绿色信贷的监管力度,进一步细化贷款统计口径,从业务流程和规则上把好项目入口关,有效控制商业银行钻制度空子,加大对违背绿色信贷规定银行的惩罚力度,以儆效尤。

(三)拓宽融资渠道,选择适合企业的融资方式

一是合理利用政府杠杆拓展融资渠道,深入理解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恰当选择政府支持发展的产业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产业扶持基金。二是根据国发﹝2010﹞9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发﹝2010﹞13号——《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内容,可以发现中央政府正在逐步削减外资和民间资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限制,故企业亟需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发展动态,广泛吸纳外资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而言,其成长过程面临较高的技术风险、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可以借鉴国外高科技企业的成功经验,选择股权融资、创新性的债券融资等手段,合理优化配置企业自身资本结构,扩大或进一步加强 PPP、BOT、TOT、PFI、BT、BOO和CDM等多种融资方式,有效解决企业投资产业时的资金瓶颈。

(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培养和造就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服务人才队伍

一是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金融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常抓不懈。二是逐步建立和充实分层次、分区域、分类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专业管理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国际惯例、金融法规、现代金融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三是加强金融营销队伍建设,把一批懂经济、会管理的市场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充实到战略性新兴产品销售第一线,逐步完善金融产品创新人才体系,全面提高金融营销业经营管理水平,鼓励营销人员运用现代营销知识,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四是做好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加大留学归国人才的培养和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与国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培养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应用研究领域的科技人才,选派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出国深造或参与国际高端技术和学术交流,不断引进生物、新材料、信息等研究领域的高级金融人才。▲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P2P金融解读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