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强
(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的研究出现了向认知的转向,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和概念整合理论(Blending Theory)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美国学者福克聂(Gills Fauconnier)与特纳(Mark 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也称合成理论,相当引人注目。国内相关研究者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英语教学进行了解释,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进行解读的研究不多见。很多研究单从词汇或者习语或者委婉语等角度进行分析,缺乏对整个英语阅读教学阐释的完整性。
阅读是人们运用语言和各种已有经验知识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一过程对学习外语的人来说,会因其母语与外语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而产生理解偏差,因此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纠正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错误,正确理解阅读的内容,长期以来是外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各种现代化传播工具的高速发展对阅读的方式及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先对概念整合理论作出简介,然后又梳理了三种基本的英语阅读模式,最后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从词汇、习语和谚语、语篇由点到面全面进行解读。
概念整合理论是福克聂和特纳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它是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概念整合看作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基本的认知方式,概念整合是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组织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的认知活动。
简而言之,概念整合可以建立相互映射的心理空间网络,并以各种方式整合成新的空间网络。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整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组织框架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里。而两个输入空间之间也可以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即合成空间里。并形成两个输入空间所不具备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且可以把这一结构映现回到其他空间。这样,四个 空间通过投射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Fauconnier&Turner 1994)
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有四种:简单网络、镜像网络、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
认知运作主要在合成空间的层创结构中进行。层创结构是一个其他空间所没有的新结构,它是概念整合的核心部分,也是形成新概念的结构。合成空间中的层创结构主要进行以下三种整合运作 (福克聂,特纳1998):
(一)组合(composition)是三个过程中最简单的。它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空间投射组合起来并在输入空间之间形成以前不存在的新关系。
(二)完善(completion),它借助背景图式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组合结构从输入空间投射到合成空间,在合成空间中使被激活的模式不断完善。也就是说,当部分映射投射到合成空间时,可能会激活相关的概念结构图式;或者当合成空间中的结构与人脑记忆中的信息相匹配时,一些隐性信息就会被自动地激活。
(三)扩展(elaboration)是指合成空间中的结构可以扩展,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emergent logic)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运用人的想象力可以根据层创结构对细节进行无限的扩展。
Fauconnier&Turner(1998:133-188)提出五条概念合成约束的最优化原则,在这些原则下,合成才能最有效地运行。这五条优化原则为:一是整合原则,整合空间必须是严密的场。二是构造原则,整合空间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与输入空间内相应关系应该一致。三是网络原则,整合空间与输入空间连接紧密,输入空间中的因素可在整合空间里找到自己的对应成分。四是解包原则,整合本身应能使理解者还原,重构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类属空间以及所有这些空间之间的连接网络。五是理据原则,一个因素出现在复合空间中,它必须有充分的理由。
福克聂的概念整合空间模式能从简单的空间结构揭示意义构建过程的动态性,阐释了语言意义“在线”生成的空间机理,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说服力和阐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
英语阅读是学习英语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主要有这么几点:首先是生词和陌生短语,生词和陌生短语过多,会破坏学生阅读的连续性和抑制兴趣,是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第一个拦路虎;其次是英语文化气息极强的习语和谚语等,对于作为外语学习的学生来说,没有对外国文化的切身体会,所以在碰到这些极为地道的习语和谚语时,往往成了睁眼瞎;最后就是隐喻性较强的英语文章,由于篇章中充满着意象和不确定性,学生在阅读完这类文章后,常常是一知半解,如雾里看花,朦朦胧胧。无论词汇和短语,习语和谚语,还是篇章,它们在历史长河中,都带上了一定文化隐喻性。而概念整合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其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对隐喻有很强的解释力。我们正可以利用这一点把它运用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这一理论的运作机制,对英语阅读中遇到的这些困难作出相应的解释。
英语词汇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隐喻性。隐喻是词义扩展、变化和引申的重要手段,也是英语新词产生的重要方式。因此,英语词汇和短语学习中的教与学不是简单地对其字面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而是输入信息与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在动态中互相整合的过程。概念整合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认知过程,起着意义构建、重组的作用。英语词汇的习得这一认知过程就是通过日积月累的概念输入和整合中完成的。在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词汇的语义构建机制,帮助学生厘清词义之间的隐喻关系。
例如:The audience in the seats craned forward to look at her.句中“crane”一词本来是指“large long-necked wading bird of marshes and plains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出自WorldNet),也就是这个词本身的输入空间。在短语“crane forward”(向前伸着脖子)中,使人联想到另一个一个具体的场景,这个场景也就提供另一个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经过整合后,与“鹤”有关的背景知识被激活,从而产生了新的意义,生成复合空间。于是这里的“crane”就突破了原来的词义和词性,但仍然有“长颈鹤”的一般意义。这些含义就构成了整合后的空间意义“像鹤一样伸着脖子看”。这样,整合后的“crane”在语法上由原来的名词成为动词,概念上就形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画面:大家都crane forward(伸长着脖子看)去看她。因此,在熟悉概念整合理论后,学习者无须记住单词所有含义,而可以从基本含义出发,根据概念整合认知模式进行推导,这样学习起来会事半功倍。
研究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机制,为的是把它的运作机制和基本原理运用到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去,通过培养学生的概念整合能力来提高词汇学习效率,扩大词汇量。因而,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认知联想,激活他们的背景图式知识,培养他们的概念整合能力,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词语后面的隐含意义。
在英语学习中,单个的词汇可以运用概念整合来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而在语境中,我们碰到的更多是一些固定搭配和词组,他们往往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这样的组合或者搭配,其意义都远远超出了字面意义。这就需要学习者能将输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进行“在线”动态整合,通过积极地思维活动对所接受的文字符号进行分析、合成,结合语境知识实现对意义的重构。以短语“couch potato”为例,从语法角度看,这个词组属于N+N结构,两个词互相依赖,互为中心,不能看成是couch修饰potato(笔者之见)。经过分解和整合后,获得了这个短语概念和结构的合成意义,即输入空间1“potato on the couch”与输入空间2“整天赖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像土豆一样圆圆胖胖的)”相映射,其概念意义投射到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中,从而整合出其层创意义:电视迷,懒虫等。
与汉语相似,英语语言中存在大量的介词和副词,这些介词、副词与动词组合后产生新的意义,但与其本身的意义还有相当的联系。从介词和副词的认知着手,这些词在整个语篇的理解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它们的意义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机制的运作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
因此在语言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准确而牢固地掌握词汇的概念意义,熟悉语法句法的概念结构,更要发挥想象力,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关联语言及其语境、文化等背景知识,进行动态整合以推理出语言的深层内涵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它在本质上是认知的,不是辞格,不是简单的语言的产物,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我们赖以进行的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实质上是隐喻性的。”(Lakoff&Johnson 1980:3-27)同样,习语和谚语也不例外。
习语(idioms)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句子中单个词或词组的意思推测而得。英语习语一般具有三个明显的语义特征:语言整体性、结构凝固性和不可替代性。
谚语(proverbs)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经验的结晶,是语言的花朵。(王德春 2003)
关于习语和谚语的区别,从语法上讲,英语习语的主要形式有词、词组、短语、句子等,而且以短语和词组居多,例如:on the rocks(触礁,破产等),kick the bucket(一命呜呼)等,而且在英语里没有成语这个说法,汉语里的成语也正对应着idioms。而谚语则是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例如: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知工作不玩耍,杰克变成大傻瓜)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多作此方面的讨论。
英语习语和谚语一般既有字面意义,又有比喻意义。但由于英语习语和谚语的意义在很多情况下无法从字面上看出来,学生往往在学习英语习语和谚语时望文生义,使得谚语学习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概念整合理论揭示了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时人脑对信息的综合处理的运作机制,与认知科学等其他领域的成果多有共通之处。因此,它也可以用来讨论人们在解读英语习语和谚语时的相关心理机制,即人们在阅读习语和谚语时如何通过这些精炼的语言来领悟其内在的深层含义。利用概念整合理论的心理空间模式,通过分析其中的投射和映射,经过组合、完善和发展的运行规则,可以将谚语中所蕴含的概念意义重新整合、建构,从而构成新的意义。
英语习语也是由四种基本网络构建而成,此处选择镜像网络模式构建的习语作为例子,来分析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概念整合的理论来掌握习语。镜像型涉及所有的心理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以及合成空间,都具有相同的组织框架。镜像型概念整合模式是人类认知过程中比较简单的一种模式。例如:
That depends on whether you’rea man or a mouse!
在上例习语的概念整合过程中,各个空间共享相同的的组织框架,即“一个人会怎样处理困难”。在第一个输入空间里,勇敢的人面对困难时会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在第二个输入空间里,懦弱的人面对困难时临阵退缩,胆小如鼠。通过选择性投射,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在合成空间中一一对应,形成新的组合,“勇敢的人”和“退缩的人”,“勇敢无畏”和“胆小如鼠”等。因此合成空间的结构为人们面对困难时要么像男子汉一样迎难而上,要么像老鼠一样胆小懦弱,进而构建出了习语“a man or a mouse”的心理空间表征图式。再来看概念整合理论在谚语中的运用:
Sorrow is laughter’s daughter.
在理解这个谚语时,人们首先会构建出心理输入空间一,即母亲和女儿这种人际关系。在心理输入空间二里,则是欢乐和悲伤这两种抽象情感的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母女之间的关系一样紧紧相连。两个输入空间中相似的信息结构又映射到第三个空间,从而产生了类属空间,其中包含着母亲孕育女儿、悲伤蕴含快乐等因素。然后,这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元素有选择地映射到第四个空间,即合成空间。如此通过概念整合理论的三个运做方式组合、完善、扩展,最后形成一种新的关系即欢乐好像母亲,悲伤如同女儿,这样构建出了谚语所要蕴涵的意义:悲伤和欢乐密不可分。
英语习语和谚语来源于英语文化以下几方面:圣经故事、寓言故事、历史典故、古希腊罗马神话、风俗习惯、文学著作以及现实生活等。英语习语和谚语体现了英语文化的精髓,因此具有一定的内涵和深度。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具有较大难度,但是英语习语和谚语并非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因为它们都是英语文化的映像,只要对于英语文化有了足够的了解和认识,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概念整合理论较好的解释了习语和谚语的含义。在特定的语境之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习具体语境具体分析,并引导学生进行即时处理,将输入空间中各种因素相互融合,产生层创意义,从而对习语有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
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一个语段能否称得上语篇,主要看它是否算得上一个有意义的连贯的整体。语言学习的目的是提高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实践运用能力,所以,外语教学绝不是仅仅对零散的词汇、短语或句子进行学习,而应更倾向于提高语篇阅读和分析的能力。概念整合理论使以语篇为单位的教学成为可能。概念整合理论中的合成空间是一个动态的组合空间,其中产生的层创结构在语义上可以组合、完善和扩展,由此产生人类高层次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适时的意义构建,形成连贯的语篇。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更全面的进行语言学习,以达到全面理解语篇的最终目的。
例如:As he spoke,so lightly,tapping the end of his cigarette against the ashtray,she felt the strange beast that had slumbered so long within her bosom stir,stretch itself,yawn,prick up its ears,and suddenly bound to its feet,and fix its long,hungry stare upon those far away places. (唐志芳 2011)
在读完这段话后,人们会首先构建出第一个输入空间:一头巨大的怪兽在蛰伏了好长一段时间后,从冬眠中醒来,它伸展四肢,打了一个哈欠,耳朵也扑棱地竖起来,突然它站在地上不动了,带着它饥渴的眼神,久久地盯着远方;第二个输入空间给我们的信息是:这个女人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认知过程中要不断地对重要的关系进行压缩以构建并理解意义,所以,基于认知的压缩原则,类属空间为“通过一个动物的行为来展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 随着认知的进一步拓展,新的对应关系借助于已有的经验世界,对新的层创空间的框架结构加以完善,整合构建了合成空间。因为这是单域型的网络整合模型,因此,合成空间只包含“空间感知”的框架组织,经过认知的再加工实现了概念整合的扩展,比如依据网络原则、关联原则等所进行的认知运作。最终,通过输入空间的映射与框架组合,以及合成空间的组合、完善与扩展,最终形成“这个女人对男人情感的复苏(萌发),并充满欲望。”
将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语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隐喻的含义,启发我们发现不同事物之间前所未有的相似性,不断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加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不断提高对各种因素之间联系的能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对隐喻的理解深度,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从而更透彻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题含义。
英语阅读教学不是简单地对语言的字面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而是新输入信息与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经验知识“在线”交互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创造性的认知活动对所接受文字符号进行分析、归纳、整合,最终实现意义重构。英语习得过程就是在不断的概念输入和整合中完成的。
通过对词汇习得中概念整合的认知,可以把它的运作机制推广到整个英语阅读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第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语言概念空间,提高他们的概念整合能力。第二,词汇在发展过程中带上了文化隐喻性,可以利用词汇教学拓展学生在文化概念方面的知识面,把原语文化中特有的知识和本族语文化进行整合、构建,实现知识文化的扩展和创新。第三,扩大学生的经验常识概念图式,即人类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常识。譬如Worm,desktop,Virus等,它们是各具特征的计算机领域的词语。这些类比性的词语隐喻激活了储存在读者记忆中的概念图式,如desktop,它是一种方形的、表面平整的的工具,可以用来学习、工作和就餐等特点,这些特点和计算机的桌面可以一目了然地摆放快捷方式等特征相结合,就形成了它的另一个含义:计算机桌面。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和学都要发挥主动性,注重创造性,改变传统的传授一强化一记忆教学模式,调动双边或者多边积极性,充分运用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激活和连接功能。教师知识的传授要有体系,以便于学生心理空间的连接,打破原有的概念图式,形成新的空间和新的平衡。教师要有能力从具体的范式中揭示出背后的思想方法,把具体概念化,从而利于学生概念网络的整合,最后还要使整合的知识网络再化抽象为具体。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错误纠正时的正确态度。错误很可能促使学生达到“新的平衡”,要因势利导,促成“质变”。另外,教学要因人、事、地不同而采用不同方法,明确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差异,对症下药。
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概念整合是人们进行思维和活动,尤其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因此又被看作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之一。可惜的是,长期的生物进化桎梏了我们的思维敏感度,使我们不能更直接、更深入地探讨人类的这一认知本质。正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所说的一样:人们所能够看到的海面上的冰山只是它的一角,而它仅占冰山整个体积的十分之一,冰山的大部分都隐藏在海面以下,因此这些隐藏的部分只能通过人的猜测、想象才能被感知。因此,福克聂和特纳认为,深藏在海面以下的,也就是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人类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目标在于揭示人类表层的思维能力背后所隐藏的,即后台认知的东西。(Fauconnier&Turner 2002:34)
概念整合理论强调了意义的概念整合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创新性,启发我们以语义、概念为出发点,透过语言的形式挖掘语义结构,通过其运作机制进一步开发我们的认知,对隐喻意义的理解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英语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掌握,指导学生积极利用自己的概念整合理论认知机制扩大词汇量,通过联系英语文化来学习英语习语,培养语篇分析能力,理解隐喻背后的深层意义。总之,强化概念整合意识,培养隐喻的认知思维,应切实与英语阅读学习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准确理解隐喻性语言的能力。
Fauconnier,G.(1994).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uconnier,Gilles&Mark Turner(1998).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22).
Fauconnier,G.&M.Turner(2002).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
Lakoff G.&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
Newmark Peter(1982).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Pergamon Press.
蔡华(2006).翻译研究的回归——评《名家名论名译》[J].上海翻译。
金圣华(2011).齐向译道行 [M].商务印书馆(2)。
李福印(2008).认知语言学概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志芳(2011).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专业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5)。
王德春(2003).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赵颖(2010).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导读 [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