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女装原型的本国化改革及应用

2012-09-17 00:29谢玻尔
关键词:胸宽版型胸围

谢 良,谢玻尔

(1.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近几年号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制造业数码化”潮流风起云涌,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与新型合成材料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所谓“3-D打印技术”,使得大多数工业产品零部件的设计制造,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建模,用“3-D打印技术”随心所欲地制造出来,由此极大地降低了新产品设计开发的周期、成本,已经开始逐渐地影响全球制造业的格局,进而将改变整个工业社会体系的结构。

在这个潮流中,服装行业的当务之急是加速实现造型结构设计数码化。服装产品的设计中,造型结构(版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既关联到服装的时尚创新设计,又与穿着者的合体舒适密不可分,这是服装创新设计进入工程化的关键节点、是服装产品设计开发流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关键节点,亦是服装行业整体迈向“制造业数码化”必须攻克的最重要的节点,而要攻克这一节点,就必须深化对人体与服装原型关系的研究。

服装原型是服装版型设计用的人体内限模板,是人体与服装造型结构3D-2D之间转换的最便捷的工具,按照设计对象区分有女装原型、男装原型、童装原型等。其中女装原型是所包覆的人体造型结构最复杂的一种,亦是数码化难度最大的一种。本文试对女装原型的本国化改革与应用情况进行回顾和梳理,以臻国内女装原型的完善,为最终推进其数码化奠定基础。

一、女装原型引进的历程

现代服装行业虽然亦属制造业的一员,但是由于其工作的对象是软质的纺织材料和半软质的人体,这样的对象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超乎寻常的可造型性,为其数码化增添了极大的难度。目前正在推广普及中的服装CAD,其智能化的水平很低,只是一种提高设计效率的辅助设计工具,使用服装CAD还得依靠熟练掌握服装版型设计技术的设计师。虽然有一些公司正在研发服装CAD 3-D自动版型设计技术,但是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化(以设计修身、合体女装的版型为例)还有不短的路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人体与女装原型之间关系的研究火候未到,还不能为其数码化提供一个扎实的基础。

我国现代服装制造业和服装教育均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女装原型亦是在此时从国外引进的。20世纪80年代下列几套引进的教材在国内较有影响:

(1)《文化服装讲座》(日)文化服装学院,中信出版社1982年出版;

(2)《文化服装通信讲座》(日)文化服装学院,时装杂志社1985年印行;

(3)《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函授讲座》(日)文化服装学院,张文斌译,纺织工业出版社1986年出版;

(4)《服装裁剪与加工》(英)M·晓本J·瓦德 著,李辛凯译,纺织工业出版社1987年出版。

前三本系统地介绍日本旧文化式原型(图1)[1],第四本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英国原型。在当时国内服装行业极为落后,服装教科书极度匮乏的年代,这几套教材的社会效应可以类同于普罗米修斯盗来的天火。

原型法引进国内后,以其所具有的规范性、可设计性、中间体号型的合体性以及易传授性等优点,各方面的性能均优于我国以往通行的各种比例法,适应了我国当时刚刚兴起的时尚女装消费需求和服装教育的需要,在院校教学中得到推广应用,之后逐渐得到行业的认可和应用,成为服装企业创新设计的技术平台。但是在企业版型设计实践中亦发现其应用于女性特大、特小胸围时,与比例法一样存在与人体偏差的现象。服装行业和教育界的专家们遵循“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古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对其进行“本国化”改革,改革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女装原型对我国女性合体性、舒适性与造型立体感的普适体型范围。

2001年后新文化式女装原型传入我国[3](图2),在人体与原型关系的研究领域给国内业界带来新鲜的信息和启发,其造型立体感亦优于旧女化式原型,但是经企业版型设计实践应用表明,应用于女性92 cm以上胸围时,即出现袖胸省的夹角过分大(达20.5°以上)、前肩点亦过分高于后肩点(达2.9 cm以上)等瑕疵,与现阶段我国女性人体的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新文化式女装原型现阶段在我国尚不具备普适范围的合体性,若要在国内推广应用,同样需要进行“本国化”改革。

对女装原型改革的路径是,在其主要控制部位,用贴切我国女性人体增减规律的回归公式替代原有的公式,重点改革的主要控制部位有下列几处:

(一)胸宽、背宽部位造型的改革

胸宽、背宽是女装原型上关联到合体性最基本、最重要的控制点。现代中青年女性(18~40岁)乳胸部位的横断面呈近似椭圆形,且乳胸越丰满则厚度增加得越多、但是宽度却增加得很少[2,3](图3)。换而言之,胸腔厚度增加得较多,胸宽、背宽增加得很少。

旧文化式女装原型有一个明显的瑕疵,即将人体胸围与半胸宽、半背宽与袖窿宽的增减比例均设定为6∶1,随胸围增减每档(4 cm,后文同)相应各增减0.67 cm(图1),经企业版型设计的实践证明这个比例是失调的,成为“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首选对象,1996年就被谢良推出八分式女装原型[4]改革了。经改革后的谢良女装原型采用回归公式“B/8+7.8”控制胸宽点的增减值、用回归公式“B/8+6.3”控制背宽点的增减值,人体胸围与半胸宽、半背宽之间的增减比例关系设定为8∶1,随胸围增减每档相应增减0.5 cm(图4),相应地将人体胸围与袖窿宽之间的增减比例关系设定为8∶2,随胸围增减每档相应增减1 cm。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部位的优化改革国内是先于日本文化女子大学的,当时改革的动因主要来自企业版型设计实践中的困扰,通过产品销售覆盖的反馈信息来检验改革的效果。几年后,日本文化女子大学三吉满智子团队的研究成果,从理论角度证实了这个优化改革是符合女性乳胸部位增减规律的。

2002年,张文斌教授推出东华式女装原型[5],其用回归公式“0.13B+7”控制胸宽点、用回归公式“0.13B+5.8”控制背宽点的增减值,人体胸围与半胸宽、半背宽之间的增减比例关系设定为近似8∶1(图5),相应地将人体胸围与袖窿宽之间的增减比例关系设定为近似8∶2。这个改革同样符合女性乳胸部位的增减规律。

谢良女装原型与东华式女装原型的此项优化改革效果非常直观,应用于我国中青年女性的修身、合体女装版型设计,从胸围72~104 cm的体型基本上不再需要对胸宽、背宽控制点进行合体方面的修正,换而言之,用于卡腰服装,可以覆盖国家标准服装号型里的A型系列全部号型;用于不卡腰的服装,可以覆盖国家标准服装号型里的A型、B型系列全部号型,实现了改革的目标。

服装行业内常有这样的困扰,按各种比例法或旧文化式原型制版,特大胸围的女装其胸宽、背宽往往严重超宽,两腋处产生许多多余的褶皱,而特小胸围的女装其胸宽、背宽往往超窄,两腋处缺少活动余量,动作幅度较大时容易扯破衣袖。困扰的病根就在于,各种旧文化式原型或比例法,其胸宽、背宽所采用的B/6、胸/6、胸/5以及0.18胸、0.19胸之类的增减比例,随胸围增减每档相应增减0.67 cm、0.8 cm、以及0.72 cm、0.76 cm等,均明显地大于已知的女性体型增减规律,对于这些弊病,一些版型设计高手可以倚仗经验性修正进行调整,但是对于缺乏经验的新手,这一困扰就基本无解,必须摈弃之,否则此类弊病无法根治。

(二)前后片衣身平衡性的改革

近二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中青年女性(18~40岁)的乳胸愈加丰满,其前腰节长(前肩点经乳胸点至腰围的表皮纵向测量长度)明显大于后腰节长(后肩点经肩胛骨至腰围线的表皮纵向测量长度)(图6),因此现代女装原型的造型特征是:在腰围线对齐的情况下,前片必须高于后片1.5 cm左右,且必须随着胸围大小变化而明显地增减,这样才能保障原型应用于胸围大小不同的女性时、其乳胸部位无论横向与纵向都有适当的宽松量。

旧文化式女装原型(图1)在腰围线对齐的情况下,前片高于后片0.6 cm,随着胸围大小变化而微量增减,增减值范围为0.4~0.8 cm。这个数值虽然已经优于2000年之前国内的各种比例法,但是应用于现阶段我国女性的体型则显得有所不足。

新文化式女装原型(图2)在腰围线对齐的情况下,前片高于后片2 cm,且随着胸围大小变化而大幅度地增减,增减范围为0.8~4 cm。这个数值是目前已知原型里最大的,但是应用于现阶段我国女性的体型却显得有些夸张。

2002年,张文斌教授推出东华式女装原型,中间体号型的前腰节长高于后腰节长1.4 cm,用回归公式B/60来控制前腰节长高于后腰节长的高度(图5);2005年版谢良女装原型[6]用回归公式链“B/16-1.5-B/72”来控制前腰节长高于后腰节长的高低差(图7),中间体号型的前腰节长亦高于后腰节长1.4 cm,均能较好地覆盖现阶段我国女性的体型。

乳胸部位宽松量是服装造型美观和舒适所必需的要素,目前业界对横向宽松量的必要性已经形成基本的共识,但是纵向的宽松量却往往被忽略,具体的案例就是目前国内仍有一些教科书里的合体女装版型、其前后腰节长相等对齐、或者前腰节长比后腰节长低下0.5~1 cm,此举在合体女装上等于扣减了胸部纵向的宽松量,既破坏了服装造型的美观性,又影响服装的舒适性。

(三)胸省造型的改革

胸省是女装上的重要部件,其利用纺织面料的局部折叠,带动纺织面料的力学变化,使之产生局部变形,从而使纺织面料塑造出女性特有的乳胸立体造型。近二十年来随着思想的解放,我国中青年女性不仅乳胸愈加丰满,而且愈发敢于展示自身的形体美,因此现代女装原型都用较大的胸省来塑造乳胸的立体造型,同时亦相应塑造出满足胸部舒适性的胸容积。

旧文化式女装原型在中间体号型情况下的侧胸省宽度为3.45 cm,随着人体胸围增减而相应每档增减0.1 cm,这个数值明显优于国内2000年之前的各种比例法,在当时是足够用了,但是2000年之后,我国女性的丰满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代,这样的胸省略感不足了。

新文化式女装原型在中间体号型情况下的袖胸省夹角为18.5°,随着人体胸围增减而每档增减1°。经企业版型设计的实践证明,中间体号型情况下的袖胸省夹角18.5°造型效果是非常立体的,但是用于现阶段我国女性特大胸围的体型上,胸省夹角每档增加1°则显得有些夸张。

东华式女装原型用回归公式“B/40+2”来控制胸省宽度,随着人体胸围增减而每档增减0.1 cm;2005年版谢良女装原型[6]用回归公式“B/16-1.5”来控制胸省宽度,随着人体胸围增减而每档增减0.25 cm,均能较好地覆盖我国女性的体型。

图7 2005年版谢良女装原型

前两项造型特征(胸宽、背宽,前后片衣身平衡性)的改革往往会招来一些同行的质疑:

(1)原型前片高于后片那么多,岂不是前后片不平衡了?

(2)人体胸围与袖窿宽的增减比例定为8∶2,特大胸围情况下岂不是袖窿超宽了?

打了足够宽、且符合人体增减规律的胸省,上述质疑均可以迎刃而解:

(1)打了足够宽的胸省之后,前片高度的一部分被推向乳胸部位转化为胸容积,前后片亦就平衡了。

(2)打了足够宽的胸省之后,由于胸容积的塑造,在立体造型上,人体胸围与袖窿宽的实际增减比例是小于8∶2的。

由此可见,对原型造型效果的理解必须从立体造型思维的角度切入,平面的思维往往酿成误区。

2000年之前,各类比例法的教科书通常把合体服装的侧胸省宽固定设定为2~2.5 cm,并不随着胸围的变化而增减,在胸围增减的情况下,固定宽度的胸省其夹角实际上是与人体胸围呈逆增减状态的;此后又将侧胸省宽设定为15∶2.5或15∶3,胸省宽有所增大,且胸围增减时能保持夹角不变。这虽然也算是一种小小的改革,但是效果很有限。这样小的胸省已无法满足当前流行的修身合体女装的立体造型需要。

(四)袖窿深部位造型的改革

人体腋部在纵向上的实际增减量是很小的。但是旧文化式原型其袖窿深增减公式设定为“B/6+7”,中间体号型的袖窿深设定为21 cm,人体胸围与袖窿深的增减比例为6∶1,每档增减值达0.67 cm,经企业版型设计的实践表明,中间体号型情况下其袖窿深合适,但是每档增减值达0.67 cm,明显地大于人体腋部在纵向上的实际增减量。新一代文化式女装原型在中间体号型情况下的袖窿深为20.7 cm,人体胸围与袖窿深的增减比例为B/12(图2),随着人体胸围增减而相应每档增减0.33 cm。经企业版型设计的实践表明,中间体号型情况下其袖窿深基本够用,但是每档增减值仅0.33 cm却稍感不足。

东华式女装原型用回归公式链“0.06G+0.1B+7-B/60-(B/20+3)/3”控制后袖窿深的增减值,其中间体号型为21.2 cm,每档增减值为0.57 cm(图5)。谢良女装原型[6]用回归公式“B/8+10.5”控制后袖窿深的增减值,其中间体号型的袖窿深为21 cm(图7),每档增减值为0.5 cm(测量点均为从后领中心点纵向量至后胸围线),其增减值均介于新旧文化式原型之间,经企业版型设计的实践表明,其中间体号型情况下其袖窿深及每档增减值均能较好地覆盖我国女性的体型。

服装行业内常有这样的困扰,按各种比例法或旧文化式原型制版,特大胸围的女装其袖窿深往往超深,导致手臂上举时,衣片侧缝被严重上提;而特小胸围的女装其袖窿深往往超浅,导致袖窿卡紧腋部,两种现象都影响服装的美观性和舒适性。一些版型高手可以倚仗经验性修正来调整,但是对于缺乏经验的新手,这一困扰就基本无解。而这一困扰的病根源于各种旧文化式原型或比例法,其袖窿深所设定的B/6、胸/6、胸/5以及0.25胸之类的增减比例、每档实际增减值达到了0.67 cm、0.8 cm、以及1 cm,均明显地大于已知的我国女性体型增减规律,必然导致特大胸围情况下袖窿超深、特小胸围情况下袖窿超浅的弊病,必须摈弃之,否则此类弊病无法根治。

二、结语

经过本国化改革的女装原型已经经过十年以上的院校教学和企业应用,应用结果表明:其对我国女性体胸围覆盖范围可达72~104 cm;已超过已知技术的立体造型、合体性和舒适性的普适体型范围。在上述胸围范围内,原型不经过经验性修正,即可达到较满意的乳胸立体造型和合体舒适效果,设计师因此可以解除技术方面的后顾之忧和大量的重复劳动,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于思考、推敲造型款式的设计效果。

女装原型的引进、本国化改革和推广应用是三十年来我国服装造型技术进步的重要事件和重要标志。女装原型属服装行业的核心技术,其主要的功能是解决修身、合体女装版型设计中普适体型范围的合体性、舒适性的难题,其内含的数理关系不仅影响到服装造型的美观性和舒适性,亦是服装行业数码化的重要基础。女装原型必须密切追踪每一时代女性的体型信息,不断提高其普适的合体范围。女装原型的进一步发展有待于新一代全国范围人体计测数据库的支持。

[1]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函授讲座:第1册[M].张文斌,译.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6:39-45.

[2](英)马丁·晓本,珍妮特·瓦德.服装裁剪与加工:上册[M].李辛凯,译.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7:23-29.

[3]三吉满智子,等.服装造型学:理论篇[M].郑嵘,等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129-131.

[4]谢良.时装设计与裁剪自学速成[M].2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3-44.

[5]张文斌,张渭源.中国服装原型——东华原型结构设计原理和技术[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3):44-50.

[6]谢良.服装结构设计研究与案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21.

猜你喜欢
胸宽版型胸围
金湖乌凤鸡体重与体尺的通径分析
探讨假体凸度对假体隆乳患者术后胸围及罩杯的影响
紧身衣服装面料与版型设计的匹配应用方法初探
周岁杜泊母羊体重与体尺指标的回归分析
皖东黄牛体重与体尺的回归分析
浪漫剪裁
东西方服装版型的共性与区别
盖州绒山羊体重和体尺的测量分析
胸围革命
幸而今天买了胸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