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慧 廖少玲, 刘琼玲 黄娟娟 李红赞 庞小艳
1.广东医学院护理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2.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湛江 524001
产后抑郁症是指发生在产后的典型抑郁发作,通常发生在产后4周内。流行病学将产后抑郁症发生时间放大到产后3个月。我国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5.7%~17.9%[1-3]。产后抑郁症不仅对产妇有不良影响,也能导致婴儿的认知能力、情感、性格、行为障碍,对其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及经济负担。因此,充分了解影响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因素,对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婴儿因素与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随机抽取2009年2~11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182名,排除智力障碍、脑损伤或脑病及精神疾病患者;年龄 22~40 岁,平均(29.71 ±4.50)岁;孕周 36~42周,平均39.3周。
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测试,于产后1周内向产妇讲解调查内容,指导产妇自评,现场收回调查表,以EPDS分值作为抑郁状态的评估根据。
结合我国的国情,EPDS分数>9分为抑郁;EPDS分数≤9分为无抑郁[4-6]。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不同婴儿喂养方式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婴儿喂养方式与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关系(例)
婴儿夜间睡眠好、婴儿夜间睡眠一般和婴儿夜间睡眠差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婴儿夜间睡眠差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率高(P<0.01)。见表2。
表2 婴儿夜间睡眠情况与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关系(例)
婴儿哭闹频繁、婴儿哭闹一般与婴儿哭闹不频繁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婴儿频繁哭闹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率高(P<0.01)。
表3 婴儿哭闹与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关系(例)
将2.1、2.2、2.3 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首先进行变量赋值:非抑郁=0,抑郁=1;婴儿夜间睡眠好=1,一般=2,差=3;婴儿哭闹不频繁=1,一般=2,频繁=3,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婴儿夜间睡眠差、婴儿频繁哭闹的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风险增大(OR=2.012、1.827)。 见表4。
表4 产后抑郁相关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产后抑郁症患者倾向于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医务人员难以及时发现孕产妇出现的抑郁症状。目前对产后抑郁症尚无特异的实验室指标和统一的诊断标准,多采用EPDS量表及各种自评量表进行判定。EPDS量表为自评量表,包含10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分别为0~3分,满分30分[7]。 一般认为EPDS分值≥13分,提示患者有一定程度的抑郁障碍,分值越高说明抑郁程度越高,分值越低说明患抑郁症可能性越小。结合我国的国情,为减少假阴性率,提高特异度,本研究将产后EPDS分值>9分定义为产后抑郁,EPDS分值≤9分为无抑郁症状[4-6]。
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孕产妇自身及环境因素,发现孕产妇的个性、心理、孕期并发症、家庭收入、家庭关系等与产后抑郁症密切相关[8-11],而对婴儿的因素关注较少。本研究表明,婴儿夜间睡眠情况与产后抑郁症密切相关,婴儿夜间睡眠差的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风险增大。原因可能是婴儿夜间睡眠直接影响产妇的夜间睡眠,产妇的夜间睡眠差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2]。此外,婴儿夜间睡眠差使产妇担心婴儿健康,产妇心理负担加重,容易发生产后抑郁症。本研究还发现,婴儿哭闹与产后抑郁症密切相关,婴儿频繁哭闹的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风险增大。本研究对象均为初产妇,初为人母心情比较兴奋,但婴儿频繁哭闹,会使产妇担心婴儿的健康,加之大多数产妇缺乏育儿知识,使其对婴儿哭闹无所适从,心理紧张,导致产后抑郁症发生增加。谢日华等[13]研究显示,母乳喂养通过婴儿与母亲皮肤的频繁接触,可以促进婴儿的心理和智力发育,增进母子感情,有利于母亲的产后康复和健康,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本研究表明,婴儿喂养方式与产后抑郁症无直接相关性,与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研究对象的地域文化、社会经济状况及诊断标准不同有关。
总之,本研究表明,婴儿夜间睡眠差、婴儿频繁哭闹的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风险增大。因此,医护人员要更多了解婴儿的一般情况,对产妇进行更多的育儿知识教育,帮助她们解决育儿知识缺乏的困惑。此外,家人要更多地关心产妇,帮助其做好婴儿的护理工作,使产妇能更好地休息好,减少心理压力,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1] 张欣,屠青,席薇,等.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4):236-238.
[2] 黄雪梅,李焱,何桂芬.心理护理及社区回访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12-13.
[3] 杨梅,白满,曾三梅.产后抑郁症调查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2008,7(3):1-3,13.
[4] Dennis CL.Can we identify mothers at risk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the immediate postpartum period using the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J].J Affect Disord,2004,78(2):163-169.
[5] 吴玉红,沈贵荣,阮军,等.产后早期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对产后抑郁症的预测性分析[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8,5(17):1-3.
[6] Lee DT,Yip SK,Chiu HF,et a1.Detecting postnatal depression in Chinese women.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J].Br J Psychiatry,1998,172:433-437.
[7] Cox JL,Holden JM,Sagovsky R.Detection of postnatal depression:development of the 10-item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J].Br J Psychiatry,1987,150:782-786.
[8] Klainin P,Arthur DG.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Asian cultures:a literature review[J].Int J Nurs Stud,2009,46(10):1355-1373.
[9] 吴斌.全程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7,22(6):63-64.
[10] 郭田,周克雄.三种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抑郁发生情况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4):2220-2222.
[11] 饶朝霞.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2):23.
[12] Okun ML,Luther J,Prather AA,et al.Changes in sleep quality,but not hormones predict time to postpartum depression recurrence[J].J Affect Disord,2011,130(3):378-84.
[13] 谢日华,雷俊,廖顺平.产后抑郁症及其产科因素相关性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284-1286.